[精品文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
《[精品文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doc(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精品文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说明.精品文档.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总则 1.0.1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强震多发国家。我国地震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伤亡大、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根据1990年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我国地震烈度基本区划图,我国地震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地区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3。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发生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突发的强烈地震使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引发
2、长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带来难以慰籍的感情创伤。公路桥梁是生命线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运输网更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次生灾害的重要环节。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对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具体规定。在此期间,国内外桥梁抗震技术有了长足进展,而且,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因此,在广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桥梁抗震设计成熟新技术基础上,首次编写我国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供城市桥梁抗震设计时遵循。1.0.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发展非常快,修
3、建了大量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大跨径桥梁。因此本规范给出了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的抗震设计原则供参考。由于本规范在抗震分析方法、计算模型等方面增加了多模态反应谱和时程方法,因此对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只适用跨度150m内的梁桥不再作要求。1.05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对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采用二级抗震设防水准和二阶段设计,为统一城市各类结构的统一设防水准,城市桥梁也采用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 2 术语、符号本章仅将本规范出现的、人们比较生疏的术语列出。术语的解释,其中有部分是国际公认的定义,但大部分则是概括性的的涵义,并非国际或国家公认的
4、定义。术语的英文名称不是标准化名称,仅供引用时参考。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 桥梁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本规范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城市桥梁的重要性和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本着确保重点和节约投资的原则,将不同桥梁给予不同的抗震安全度。具体来讲,将城市桥梁分为甲A、甲B、乙和丙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其中甲A类为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拱桥;甲B类为交通网络上枢纽位置的桥梁、城市中桥面六车道以上的桥梁;乙类为城市快速干道、高架桥;丙类为除甲A、甲B、乙三类桥梁以外的其它桥梁。3.1.2甲A类桥梁(城市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拱桥),大都建在依傍大江大河的现代化大城市,它的特点是桥高(
5、通航净空要求高)、桥长(两岸引桥)、造价贵。一般都占据交通网络上的枢纽位置,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防上都有重要意义,如有破坏则修复困难。因此大跨度桥梁的设防水准重现期定得较高。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总结国内外桥梁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设计原则,历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抗震构造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的作用,而其所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因此,本规范对抗震构造措施提出了更高和更细致的要求。立体交叉的跨线桥梁,一旦遭受地震破坏,不仅会影响到上线交通,还会影响到下线交通,因此,其抗震设防标准应按上、下两线中较高的抗震设防标准来进行抗震设计。3.2地震影响3.2.13.2.2甲A类桥梁设防的两水平:E1和E
6、2地震作用,相应的地震重现期分别为950年和2500年;甲B、乙和丙类桥梁的E1地震作用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多遇地震(重现期63年)的基础上,考虑表3.2.2中的重要性系数得到的:甲B、乙和丙类桥梁的E2地震作用直接采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罕遇地震(重现期2000年2450年)。表3.2.2 E1地震考虑的重要系数甲B乙丙类1.71.31.03.3抗震设计方法分类3.1.13.1.3 参考现行国内外相关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于位于6度地区的普通桥梁,只需满足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要求,不需进行抗震分析,本规范称此类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为A类;但对于位于6度地区的甲B桥梁,7度、8度和9度地区
7、的丙类桥梁,本规范仅要求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并满足相关构造要求,这类抗震设计方法为B类;对于7度及7度以上的甲B和乙类桥梁,本规范要求进行E1地震和E2地震的抗震分析和验算,并满足结构抗震体系以及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要求,此类抗震设计方法为C类。3.4桥梁抗震体系3.4.1本条规定是在吸取历次地震震害教训基础上,为提高桥梁结构抗震性能,防止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整体倒塌破坏,切断震区交通生命线而要求。3.4.2 美国最新编制的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 明确提出了3种类型桥梁结构抗震体系,类型1、类型2
8、和类型3。其中类型3主要是针对钢桥结构,由于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混凝土桥,不引用。因此,参考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明确提出2类城市桥梁抗震体系。类型结构抗震体系实际上就是延性抗震设计。地震下利用桥梁墩柱发生塑性变形,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类型2结构抗震体系实际上就是减隔震设计,地震作用下,桥梁上、下部连接构件(支座)发生塑性变形,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地震反应。3.4.3 1971年美国圣弗尔南多(San Fernand)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
9、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等在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Philosophy of Capacity 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不发生脆性的破坏
10、模式。基于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1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局;2 选择地震中预期出现的弯曲塑性铰的合理位置,保证结构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塑性耗能机制;通过强度和延性设计,确保潜在塑性铰区域截面的延性能力;3 确立适当的强度等级,确保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生脆性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粘结破坏等),并确保脆性构件和不宜用于耗能的构件(能力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具体到梁桥,按能力保护设计原则,应考虑以下几方面:1 塑性铰的位置一般选择出现在墩柱上,墩柱作为延性构件设计,可以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2 墩柱的设计剪力值按能力设计方法计算,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
11、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剪力,在计算设计剪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剪力;3 盖梁、结点及基础按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其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设计轴力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在计算盖梁、结点和基础的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轴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弯矩、剪力和轴力。3.4.5我国中小跨度桥梁广泛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梁体直接搁置在支座上,支座与梁底和墩顶无螺栓连接。汶川地震等震害表明,这种支座布置形式,在地震作用下梁底与支座顶面非常容易产生相对滑动,导致较大的梁体位移和落梁破坏。考虑到板式橡胶支座在我国中小跨度桥梁中的广泛应用,对
12、于地震作用下,橡胶支座抗滑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桥梁,应采用墩梁位移约束装置,并按减隔震桥梁设计,以防止发生落梁破坏。3.4.6 纵向地震作用下,多跨连续梁桥的固定支座一般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地震力,很难满足满足7.2.2和7.4.2条支座抗震性能要求。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1、如固定墩以及固定墩基础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满足相关抗震性能要求,可以通过计算设置抗震挡块(剪力键),由抗震挡块(剪力键)承受支座所受地震水平力。2、采用减隔震设计,满足减隔震桥梁相关性能要求。3.4.7 我国常规桥梁一般都在桥台处设置纵向滑动支座,因此,纵桥向地震作用下,梁体纵向惯性力主要由桥墩承受。横桥向,
13、如在桥台处设置横向抗震挡块,横向地震作用下,梁体横向惯性力按墩、台水平刚度分配,由于桥台刚度大,将承受较大的横向水平地震力,因此建议桥台上的横向抗震档块(或剪力件)宜设计为在E2地震作用下可以破坏,以减小桥台所受横向地震力。3.5 抗震概念设计3.5.1刚度和质量平衡是桥梁抗震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对于上部结构连续的桥梁,各桥墩高度宜尽可能相近。对于相邻桥墩高度相差较大导致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水平地震力在各墩间的分配一般不理想,刚度大的墩将承受较大的水平地震力,影响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刚度扭转中心和质量中心的偏离在会上部结构产生转动效应,加重落梁和碰撞等破坏。美国AASHTO Guide Spe
14、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规范明确给出了连续梁桥墩间刚度要求,本条款直接引用。3.5.2梁式桥相邻联周期相差较大的情况会产生相邻联间的非同向振动(out of phase vibration),从而导致伸缩缝处相邻梁体间较大的相对位移、和伸缩缝处碰撞。为了减小相邻联的非同向振动,美国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给出了规定,本条直接引用。3.5.3为保证桥梁刚度和质量的平衡,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等跨径、等墩高、等桥面宽度的结构形式。如不能满足,也可通过
15、调整墩的直径和支座等方法来改善桥的平衡情况。其中,调整支座可能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了,效果也很显著。当采用橡胶支座后, 由墩和支座构成的水平刚度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为:其中:是由墩和支座构成的水平刚度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和分别为橡胶支座的剪切刚度和桥墩的水平刚度。水平地震力就是按墩的串联体系的总的水平刚度的比例分配的。从上式可以看出,调整支座的刚度可以有效的调整桥的刚度平衡。与支座改善刚度的原理类似,横桥向,可在各墩顶设置横向弹塑性挡块(剪力键),通过改变各墩处弹塑性挡块的初始刚度调整各桥墩整体刚度;4 场地和地基4.1 场地4.1.1 抗震有利地段一般系指:建设场地及其临近无晚近期活动性
16、断裂,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同时地基为比较完整的岩体、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的中硬土等。抗震不利地段一般系指: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地层严重不均匀的地段;地形陡峭、孤突、岩土松散、破碎的地段;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排水条件不良的地段。严重不均匀地层系指岩性、土质、层厚、界面等在水平方向变化很大的地层。抗震危险地段一般系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段;地震时可能塌陷、溶洞等岩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矿穴地段;河床内基岩具有倾向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发震断裂、地震时可能坍塌而中断交通的各种地段。4.1.3 对于甲A类桥梁,本规范要求采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于丙类桥梁,当无实测剪切波速
17、时,可按表4.1.3划分土的类型,表4.1.3土的类型划分直接引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4.1.4-4.1.7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4.1.8 本条规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对构造物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对于本规范没有要求必须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梁工程,可以结合场地工程地震勘察的评价,按本条规定采取措施。在此处,发震断裂的工程影响主要是指发震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对这种瞬时间产生的地表错动
18、,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的工程构造措施,主要靠避让来减轻危险性。国外有报道称,某些具有坚固基础的建筑物曾成功地抵抗住或转移了数英寸的地表破裂,结构物未发生破坏(Youd,1989),指出优质配筋的筏式基础和内部拉接坚固的基础效果最好,可供设计者参考。 (1) 实际发震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与地震烈度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目前积累的资料看,6级以下的地震引起地表破裂的仅有一例,所以本款提的“地震设防烈度低于8度”,实质是指地震的震级小于6级。设计人员很难判断工程所面临的未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可以直接从地震区划图上了解到,本款的提法,便于设计人员使用。(2) 在活动断层调查中
19、取得断层物质(断层泥、糜棱岩)及上覆沉积物样本,可以根据已有的一些方法(C14、热释光等)测试断层最新活动年代。显然,活动断层和发震断裂,尤其是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断裂,并不完全一样,从中鉴别需要专门的工作。为了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根据我国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此处排除了全新世以前活动断裂上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对于一般的公路工程在大体上是可行性的。(3) 覆盖土层的变形可以“吸收”部分下伏基岩的错动量,是指土层地表的错动会小于下伏基岩顶面错动的事实。显然,这种“吸收”的程度与土层的工程性质和厚度有关。各场地土层的结构和土质条件往往会不同,有的差别很大,目前规范中不能一一规定,只能就平均情况,大体
20、上规定一个厚度。如上所述,此处提到的地震烈度8度和9度实质上是指震级6.0和6.7,基岩顶面的错动量随地震震级的增加会有增大,数值大约在一米至若干米,土层厚度到底多大才能使地表的错动量减小到对工程结构没有显著影响,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问题。数值60m和90m,是根据最近一次大型离心机模拟试验的结果归纳的,也得到一些数值计算结果的支持。本款规定,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宜采取避让的措施。避开主断裂距离为桥墩边缘至主断裂边缘分别为300m和500m,主要的依据是国内外地震断裂破裂宽度的资料,取值有一定的保守程度。在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避开数百米时,美国加州的相关规定可供参考:一般而言,场地的避让距
21、离应由负责场地勘察的岩土工程师与主管建筑和规划的专业人员协商确定。在有足够的地质资料可以精确地确定存在活断层迹线的地区,且该地区并不复杂时,避让距离可规定为50英尺(约16m);在复杂的断层带宜要求较大的避让距离。倾滑的断层,通常会在较宽且不规则的断层带内产生多处破裂,在上盘边缘受到的影响大、下盘边缘的扰动很小,避让距离在下盘边缘可稍小,上盘边缘则应较大。某些断层带可包含如挤压脊和凹陷之类的巨大变形,不能揭露清晰的断层面或剪切破碎带,应由有资质的工程师和地质师专门研究,如能保证建筑基础能抗御可能的地面变形,可修建不重要的结构。4.2 液化土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
22、112001)的有关规定。4.3 地基的承载力4.2.2 由于地震作用属于偶然的瞬时荷载,地基土在短暂的瞬时荷载作用下,可以取用较高的容许承载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规范和我国其他规范,在验算地基的抗震强度时,对于抗震容许承载力的取值,大都采用在静力设计容许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调整系数来提高。本条在原89规范基础上,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对地基土的划分作了少量修订。4.3.3 由于E2地震本身是罕遇地震,桩基础在短暂的瞬时荷载作用下,可以直接取用其极限承载力,而不考虑安全系数,因此单桩的抗压承载能力可以提高2倍。5 地震作用5.1 一般规定5.1.1 本条对
23、地震作用的分量选取和分量组合作出了规定。(1)对于常规桥梁结构,通常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但对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结构和大跨度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2) 采用反应谱法同时考虑水平向X、Y与竖向Z的地震作用时,可分别计算水平向X、Y与竖向Z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其总的地震作用效应按本条规定进行组合。(3) 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时,由于叠加原理已不适用,各方向的分量必须同时加上,因此理论上讲应同时输入包含所考虑方向分量的一组地震动时程。5.2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5.3设计地震动时程
24、5.3.2本条规定主要参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的有关规定。5.5 地震主动土压力和动水压力引自原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相关规定。6 抗震分析6.1 一般规定6.1.1 考虑到本规范在抗震分析方面采用了非线性时程等精细方法,本规范取消了对梁桥跨度150m的限制。6.1.2由于复杂立交工程地震最不利输入方向和结构地震反应非常复杂,很难在规范给出具体要求,需进行专门抗震研究。对于墩高超过40m,墩身第一阶振型有效质量低于60,且结构进入塑性的高墩桥梁,由于墩身高阶振型贡献,现行常规的抗震验算方法会带来很大误差,应做专门研究。6.1.3为了简化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及抗震设计和校核,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文档 精品 文档 城市 桥梁 抗震 设计规范 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