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及分配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更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
2、,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的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以前加法学习中的“凑十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口算,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做了准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学生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感。 3.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
3、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鲜明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应用运
4、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为学生创设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1加法运算律 1课时 2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课时 3乘法分配律 1课时 4解决问题 1课时 5整理与练习 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材第5559页)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会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 2.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
5、值,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在探索中理解不同运算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难点:概括加法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课件。 师:同学们都喜欢参加阳光大课间的各项活动,说说你在阳光大课间活动时经常参加的是什么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看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体育活动,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题) 生1:知道有28个男生跳绳。 生2:知道有17个女生跳绳。 生3:知道有23个女生踢毽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谈话,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教学例1。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一步
6、并且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自己列算式解答吗?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28+23=51(人)23+28=51(人)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像这样两个得数相同的算式,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
7、来吗? 生1:+=+。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举几个例子。 学生进行举例子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刚才在探讨加法交换律时,我们求的其中两个组的总人数,那么要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会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解答吗? 学生在本子上用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它们的得数相同吗?可以怎样表示出来。 生:都是求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8、 师: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两题) 学生经过计算后,交流汇报,确定可以填等号。 师:比较上面的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 生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2.教学例2。 师:下表是林山小学四、五、六年级同学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你能算出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的结果,引导学生说
9、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明确运用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运算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
10、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题中感悟数学,对运算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A类 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78+0=0+78 45+(20+8)=(45+20)+8 (88+64)+36=88+(64+36) 71+(48+29)=(71
11、+29)+48 (考查知识点:加法运算律;能力要求:理解加法运算律的具体含义) B类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56页,第二天上午看了133页,下午看了67页,这两天小明看了多少页? (考查知识点:加法运算律;能力要求: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再应用加法结合律 B类: 156+(133+67) =156+200 =356(页) 答:这两天小明看了356页。 教材习题 教材第56页“练一练”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材第57页“试一试” 65+79+21 78+(47+22) =65+
12、(79+21)加法结合律 =(78+22)+47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65+100 =100+47 =165 =147 教材第57页“练一练” 1. 2.295+37+63 86+(14+79) 47+58+42+33 18+(159+82) =295+(37+63) =(86+14)+79=(47+33)+(58+42)=(18+82)+159 =295+100 =100+79=80+100=100+159 =395 =179=180=259 教材第58、第59页“练习九”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再应用加法结合律 2.8646511162 3.138145
13、138145 4.88119159147 5.376571 376571 6.127+302 354+103 89+125+11 =127+300+2 =354+100+3=89+11+125 =427+2 =454+3=100+125 =429 =457=225 238+402 417+305257+35+65 =238+400+2 =417+300+5=257+(35+65) =638+2 =717+5=257+100 =640 =722=357 7.344+187+213=744(张) 8.4325453613065 9.55+36+64 238+402 37+48+23+52 105+
14、478 =55+(36+64) =238+400+2=(37+23)+(48+52)=100+478+5 =155 =640=160=583 13+14+15+16+17118+75+821+3+5+7+9+11+13+15+17+19 =155 =118+82+75=(1+19)+(3+17)+(5+15)+(7+13)+(9+11) =75 =275=100 10.93194 93194 发现: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11.639-128-72 523-(23+46) 156-56-44 347-(68+47) =639-(128+72) =523-23-46=
15、156-(56+44)=347-47-68 =439 =454=56=232 12.145165137 13.210220230240250 190180170160150发现略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材第60、第61页) 1.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发展符号意识。 2.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使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数学的应用意识得到一定提升。 3.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
16、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课件。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知道了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有没有运算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看。 1.教学例3。 师:请同学们先看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3题) 生:我知道了同学们分成3组在踢毽子,每组有5人。 师: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呢?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试一试。 生:53=15(人)或35=15(人)。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生2:乘法和加法一样应该具有乘法交换律。 师:对,你们说得很正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乘法
17、的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 2.教学例4。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4题)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可以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235)6=690(人)。 •可以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23(56)=690(人)。 师:也就是说(235)6=23(56),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并跟小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尝试写等式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的等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运算 加法 交换 结合律 乘法 分配律 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