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2.doc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2.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2.精品文档.B2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作品全称“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 作品所属领 域 ( B)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写作目的:本文试图介绍代耕农的基本情况以及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流动人口转移模式,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代耕农这个特殊群体
2、;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流动模式的合理性,希望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务农以外其他技能农业劳动者的流动方式提供一种参考。思路:首先,在理清代耕农现象由来的基础上,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劳动力外出调查结果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资料,估算代耕农的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代耕农与农民工的成本收益,以探讨代耕农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最后,分析代耕农现象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科学性:文章运用唐纳德博格的推拉理论以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采用笔者2006年7月份在铁场村的实地调查数据,文中代耕农的数据真实性、可信,其他数据来源于
3、人口普查和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均经过仔细斟酌,计算方法科学,保证了信息来源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本文的论据由这些理论与数据支持,保证了本文的论证严密和论据可靠。先进性:与传统中研究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不同,文章分析了代耕农现象,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代耕农作为广东省的一种特殊现象,没有引起各界关注,在调查过程及查阅文献时,没有相关的文献和统计数据可参考,为本文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本文的学术加值主要在于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藉此让更多的人在主流之外,关注一下这个特殊群体。独特性:文中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代耕农这个群体既像农民工一样具有流动性,又具备一般种
4、田农民的稳定特征,所以称他们为一种特殊的流动人员。这种群体在珠三角地区大约有3040万人,至2004年约有75万人,占据外来人口的9.46,这还不包括第一产业内部流动的其它人群。另外,笔者对代耕农的研究不落窠臼,在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后,将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针对30-60年龄段人群转移的新模式:“离乡不离土”。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实际应用价值:文中这种跨区域的农村与农村之间劳动力流动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狭义的农业,还可以在其他地区及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的其他行业中运用。如:用以解决农民工流出地的“农民荒问题”。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个案研
5、究基础上,得到的关于代耕农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结论,为正确认识代耕农现象提供了依据,可供政策选择参考。作品摘要“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
6、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2006年11月发表在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1费孝通.九访江村M.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342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学术研究,1994,(4):14223Lewis, W.Arthur. 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J. America
7、n Economic Review, 1954, (36): 46514徐庆.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J.经济研究,1996(11):60-655郏启新.“民工潮”促“创业潮”、“开发潮”、“城建潮”J.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十年(王郁昭主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261306邓祖善.加快“民工潮”向“创业潮”的转换J.管理世界,1996,(6):2022037胡俊生.广东代耕农生存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5):37388白景坤,张双喜,廖健强.珠三角地区“代耕农”入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中山市坦洲镇为例J.南方农村,2004,(2):2
8、8299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10王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9411余红,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575812唐小付,吴子恺,龙明华等.广西石山区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浅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4,(3):4613杨振杰.从“代耕”到“租种”:免税背景下农地经营方式之转变湖北三个村土地经营方式调查与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2004,(4):121614孙丽,何君.对“离乡不离土”群体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租地种菜”女性农民工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9294调
9、查方式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广东 省(市) 博罗 县(区) 石湾 乡(镇) 铁场 村(街) 单位 邮编 姓名 电话 调查单位 个 人次管理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一、代耕农问题研究概述关于珠三角地区“代耕农”问题的文章不多,有以下两种:1、报纸通讯报道。以记者的角度,主要是从“代耕农”群体的生存境况入手,进行一般的描述,这类文献有:1杨启荣,郑惊鸿.如何终结代耕农部落J.
10、百姓,2004(10):692胡俊生.广东代耕农生存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5):37383陈永.代耕农:这些打农的人J.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陈永主编)M,2006(4):178-1972、学术性研究。这类文章不多,主要就代耕农的权利诉求进行探讨,文献有:1申群喜、胡波、叶立新等.珠三角代耕农的生存境况及相关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5,21(1):67702白景坤,张双喜,廖健强.珠三角地区“代耕农”入户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以中山市坦洲镇镇为例J.南方农村,2004(2):2832这些文章主要就80年代的“代耕农”遗留问题-入户问题进行研究。至今,“租约农民”-这
11、种新型代耕农仍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相似的调查研究只有:孙丽,何君.对“离乡不离土”群体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租地种菜”女性农民工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9294二、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概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研究,这些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性。国外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拉尼斯-费景汉理论、托达罗理论。针对西方一些学者对劳动力流动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推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成果。其中陈吉元、胡必亮两位学者构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模式。这一模式认为我国
1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可通过来自农业部门的拉力所引发的需求量之间的较量而得到说明和解释。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教育因素、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 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 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 集体推荐亦可); 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 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推荐者情况姓 名傅晨性别男年龄53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讯地址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510642单位电话
13、85285557住宅电话85281965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年 月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文章是我校在读硕士研究生(陈海真、李颖欣等)在她们对铁场村等地的“代耕农”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上,整理、分析完成的。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代耕农”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比例较小,加上缺乏统计数据,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合理估算了我国“代耕农”的人口规模,比较了“农民工”和“代耕农”的成本收益状况,从经济角度解释了“代耕农”这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的合理性。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代耕农”现象的
14、利弊影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该文为全面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准确认识“代耕农”现象提供了一些依据,对“代耕农”现象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它说明推荐者情况姓 名张岳恒性别男年龄55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讯地址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编510642单位电话0752-2120432住宅电话13829986395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日期 年 月 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该文主要数据均由案例村采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该文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考察和解释了“代耕农”现象,并指出,由于制度
15、的强约束导致了这一群体的一些困扰,同时作者还分析了“代耕农”群体不能够融入当地生活的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其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解决代耕农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具有借鉴意义。其它说明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年 月 日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F参赛作品打印处“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 作 者
16、:陈海真 李颖欣指导老师:商春荣 陈标金(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州,510642)摘 要:“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
17、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 代耕农 离乡不离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转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农村劳动力流向乡镇地区,如1978年到90年代初,在严格的户籍制度管制下,我国农村工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乡镇转移,这种模式被称为“离土不离乡”1,是三元经济产生的结果2;第二种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如90年代,户籍制度管制放松,加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这种现象被认为为二元经济3或四元经济4所产生的结果;第三种是与前两种流动方向相反的农民工回流,成因被归
18、结为“一潮带三潮”5,农民由出外打工(打工潮)回流到农村从事农业开发(开发潮),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创业潮)做贡献,并成为新兴小城镇的重要建设力量(建城潮);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现象是“创业潮”引起的6。总之,这些现象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互动。而本文中的代耕农现象,与上述三种劳动力流动方式不同,这种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区域的农村与农村之间流动。近十几年来,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等地出现了“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现象,这种农村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过多的关注。本文尝试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代耕农”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并
19、认为离乡不离土停留在第一产业内的跨区域劳动力流动是现阶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一、“代耕农”的产生与现状迄今为止,“代耕农”还没有准确的定义,这与它的来源密切相关。现有的“代耕农”来源有两种,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达地区农村许多农民“洗脚上田”从事二三产业,造成大片粮田丢荒弃耕,为减轻国家公购粮任务压力,当地政府寻找外地人代替村民耕种农田,并给他们做出相应的承诺与报酬。这种代耕农在珠三角地区大概有10万人7,但人数在逐年下降* 此种代耕农由于某种原因,所耕种的土地大多数被政府收回,并转入第二、三产业,现在已经名存实亡。(白景坤,张双喜,廖健强珠三角地区“代耕农”入户问题的
20、调查与思考以中山市坦洲镇为例,南方农村,2004(2):28-29.);二是九十年代以后,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外省农民主动地流入珠三角的农村地区租地耕种,这些“租约农民”也被称为“代耕农”,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与当地农民或村组之间存在租赁关系。这种“代耕农”在珠三角地区大概有2030万人7,而且人数在逐年上升。因此,有人把代耕农定义为离开户籍所在地,到经济相对发达、土地相对肥沃的地区去耕种土地的农民8。本文所研究的代耕农主要是“租约农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9和2002年12月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劳动力外出调查的结果10(表1),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其中城乡之间
21、流动人口占50.69,乡村与乡村之间流动占49.31。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的数据,可计算出全国农村地区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为67.1,而第一产业中农业人员的比重为47.8。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至2004年代耕农在城市、乡村地区的数量,分别约为10.5万、63.9万人,全国代耕农数量约74.4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表1 农村流出人口的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比例()人数估算(人)第一产业人口占比()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人)代耕农的占比()代耕农的人数(人)城市50.6939960005.5021978047.80105055乡村49.31388715867.1013402224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代耕 离乡 不离土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模式 广东省 惠州市 博罗县 石湾 镇铁场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