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doc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精品文档.第11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1、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下列4类: (1)构造地震 由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层移动和断裂,积累的大量能量释放山来,引起地壳振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种地震的持点:震动强烈,时间长,具有突发性与灾害性,影响范围广,世界上有90的地震属于此类地震。例如,我国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与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以及1994年美国北里奇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
2、震 出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当高温的岩浆与炽热的气体从火山口喷发出来时,也能引起地壳的振动。这类地震占世界地震次数的7左有,多发生在日本、意大利和印尼等国家。火山地震能量有限,强度不大,影响范围小。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溶洞塌陷、崩塌或大滑坡等冲击力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次数少,只占世界地震次数的3左右。陷落地震强度微弱,影响范围只有几km。 (4)激发地震出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层原来的相对稳定性引起的地震,称为激发地震。例如,修大型水库蓄水(相当于库区地面大范围加水压力)。深井注水以及核爆炸等所引起的地震。广东省某大型水库蓄水后,常发生激发地震。2、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
3、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作为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每一次地震,具有一个震级,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和地震大小分类。 震级每增加级,能量约增加32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震级为86级。最早的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与6级地震相当;氢弹爆炸则相当于78级地震。凡7级以上的浅源大地震,造成的灾害很大。3、地震烈度的含义(1)定义:地震烈度指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与震级为两个不同的含义,不可混淆。(2)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取决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并与震源深度、距震中的远近、震波传播的介质性质以及场地岩土情况等因素有关。如唐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11度。(3)基本烈度一个地区
4、今后一定时期(10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称为基本烈度。这是以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和历史地震情况和长期地震预报为依据的。100年为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我国地震的基本烈度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4)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确定;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如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5)设计烈度 各类不同建筑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为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等级与重要性,在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调整与确定设计烈度。 1)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如核
5、电站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剧毒气体的扩散,大爆炸和其它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等。必须按因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按专门研究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甲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采用特殊的、规范规定以外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2)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等。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除抗震设计规范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为大量的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当地的设防烈度计算与考虑。 4)丁
6、类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抗震计算一般按当地的设防烈度,与人员伤亡无关的建筑酌降。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5度时可不降低。4、建筑场地类别与震害(1)各类场地土的震害1)坚硬场地土:稳定岩石是抗震最理想的地基,震害轻微2)中硬场地土:为粗粒的砂石,震害较小。3)软弱场地上:尤其覆盖层厚度大时,震害最严重。(2)地基液化失效1)土质为疏松或稍密的粉砂、细砂或粉土2)上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3)遭遇大、中地震。(3)地基液化的机理饱和松砂与粉土主要是单粒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疏松不稳定的砂粒
7、与粉粒移动到更稳定的位置;但地下水位下土的孔隙已完全被水充满,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土中的孔隙水无法排出,砂粒与粉粒位移至孔隙水中被漂浮,此时土体的有效应力为零,地基丧失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导致建筑物破坏。5、地震滑坡和地裂(1)地震滑坡和地裂的原因一面临空的河岸、海滨与土坡,在地震加速度作用下产生附加惯性力,使边坡土体的下滑力增加,同时抗滑的内摩擦力降低。这两个不利因素叠加,可能破坏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坡的稳定性,发生失稳滑坡。滑坡体的坡顶由于土层错动,往往产生地裂。振动对土体的力学影响为:土的强度降低;地基产生附加沉降;砂土与粉土产生液化,粘性土产生触变。其根本原因为振动使土的抗
8、剪强度降低。(2)振动对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振幅大强度低砂土的tg随振动加速度增大而减小。6、粘性土的触变现象 (1)定义,饱和粘性土在遭受外力扰动下,土的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发生流动;静置后,随时间的增长,强度又逐渐恢复的现象,称为触变。对此现象最简要的解释为:原来粘性土的矿物颗粒表面带负电荷,与阳离子和定向水分子处于静平衡状态。土受扰动后,破坏了平衡,定向水分子被打乱,土的结构被破坏,因而土的强度降低。当静置一段时间后,土粒与水分子重新排列,土的结构恢复,出而强度又重新恢复。这是粘性土结构性的表现,与砂土液化有本质不同。(2)应用:软弱地基处理中,如软土基槽下夯入碎石、砂垫层或灰土垫层压实或
9、重锤夯实过程中,可能产生土的触变现象,在粘性土中打桩,可利用触变现象一气呵成打到设计高程;若中途停顿,则阻力会大大增加。此外,在地霞或其它振动作用下,可能使粘性土强度降低引起边坡滑塌等现象。都应注意。7、地基基础抗震设计(1)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方针 抗震设计应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要求“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
10、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选择有利场地 尽量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禁止在危险地段建设。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相边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还应考虑建筑物的基本周期避开地层的卓越周期,以防止
11、共振危害。 (3)做好基础设计在建筑物设计中,将基础埋在土中一定的深度,周围土体会对基础起约束的作用,因此,地震时基础的振幅小、灾害轻。若地基良好,在7度与8度地震烈度区,基础本身的强度可不进行核算。做好基础设计,不仅为基础本身的抗震所需要,而且可以减轻上部结构约震害。 适当加大基础埋深选择较好的基础类型除上述的箱基与筏基以外,桩基础的震沉小,动力反应也不敏感,是一种良好的抗震基础形式。设计时注意桩基应穿过液化土层并插入非液化的坚实土层一定深度,以保持稳定。 (4)加强建筑物整体性在设计中加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对建筑物抗震十分有利。例如,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在基础上面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地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土力学 地基基础 第十一 震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