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共4页).doc





《《蜡烛》教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蜡烛》教案(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蜡烛教案 【知识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能力目标】1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2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叙文的能力。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2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
2、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重点难点】1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教学设想】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联想拓展法。点拨教学法。2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
3、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2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3背景资料: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
4、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4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
5、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艰难地将红军战士安葬。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2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
6、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选择典型画面,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