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docx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
3、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
4、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6下列关于文化
5、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6、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7、。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8、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死叫“
9、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
11、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
12、,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考古 文化 常识 专题 专项 限时 85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