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精品教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遂自荐》精品教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毛遂自荐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3)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翻译文言文,并加以巩固拓展。2过程与方法(1)识记知识学生按导学提纲自学。(2)理解知识通过合作释疑加深理解。(3)通过典型习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巩固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词语及句式。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教学难点1文言虚词的用法,较难翻译的语句。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毛遂自荐
2、”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指的是自己推荐自己。“毛遂自荐”也历来被传为美谈,但“毛遂自荐”精神又往往被人们视为“个人野心”、“风头主义”。从而使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常常受到不公正的非难和打击。今天我们家来学习一下毛遂自荐这篇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毛遂自荐”。进一步理解自信和自负的区别。一、自主探究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这篇课文,通过我们对课文的朗读,我们对课文的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下面就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请大家根据学案上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请同学们结合学案和课下注释把自
3、己认为重要的和自己不太理解的标划在课文中,并试着疏通文意。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自学)(一)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1文言知识梳理,结合课下注释和下列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常见实词 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一起去) 歃血于华屋之下(古代盟誓时,杀生取血,盟誓者以口吸吮之,表示诚意。) 自赞于平原君告诉,推荐) 非特其末见而已 (不只是) 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依仗) 一战而举鄢郢 (占领)而王弗知恶也 (羞愧、不好) 胜不敢复相士 (观察评价)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 ”通 “纵” 其末立见“见” 同 “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 通 “早” 王之命县于遂手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县”
4、 通 “悬” 毛遂奉铜槃 “奉” 通 “捧” “槃” 通 “盘”常见虚词: “而” 必得定从而还 顺承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顺承 乃颖脱而出 修饰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转折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修饰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并列 谨奉社稷而定以从顺承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并列 平原君以定从而归。顺承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转折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某一区域。词类活用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 按剑而前曰 名词活作动词,走上前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称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动用法,使称臣 三战
5、而辱王之先人使动用法,使受辱特殊句式 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定语后置 歃血于华屋之下状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 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 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判断句 遂定从于殿上。状语后置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状语后置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判断句2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平原君虞卿列传,课文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
6、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
7、。然后以汤和文工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3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1)“先生不能,先生留”。 “能”在这里动词,是胜任的意思。(2)“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前“而”表并列,后“而”表句子中间的转折。(3)“谨奉社稷而以从。” “谨”是表敬副词“奉”是恭敬地拿着的意思。二、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如有异读,请注音。与
8、二十人偕。 ( 一起去 )其末立见。 ( xin同“现”)先生不能,先生留!(胜任 )毛遂比至楚。 (等到)而王弗知恶。 (w羞耻)谨奉社稷而以从。 (表敬副词) ( 献出 )2下列句子中有:A一般疑问句;B反问句;C判断句;D陈述句。请指出各是什么句子。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A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D )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C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当其士卒众多哉。( B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C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D ) 3翻译重点句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现在还少一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
9、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那么我就会把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尊贵。 三、合作释疑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掌握里面的文言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可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字词句上,我们还应该重视文章思想内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文言文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思维能力,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毛遂自荐是一个典故,请同学们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 提示:毛遂自荐的层
10、次结构是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为划分单元。 第一部分(第1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段)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分(第3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2在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中,他们各自运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 提示:平原君:“譬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毛遂:“今日请处囊中,颖脱而出” 提问: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推知,要做到脱颖而出,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提示:有锋芒才干 处囊中机遇 敢冒险勇气 3毛遂具备以上条件吗?在课文中,毛遂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在课
11、文中画出相关的内容,理出一个纲要。 提示:毛遂的表现(例证) 机遇 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勇气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抓住机遇,敢于表现)“十九人相与笑之而未发。”(面对嘲笑,不屑一顾)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仗立勇为,当仁不让) 才干 “十九十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议论天下,初露锋芒)在与楚王对话中的表现(有勇有谋,锋芒毕露) “歃血定从于殿上。”(不辱使命,大功告成)归纳: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
12、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小结:毛遂有才华,有勇气,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四、拓展延伸 提问可以看出,毛遂具有雄才大略,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他和蒋干对比一下,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这样做是不是出风头?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些什么? 点拨出风头者往往无真才实学,却喜欢自我卖弄。出风头是虚荣心在作怪,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它经不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毛遂欲尽其才,思尽其用,尽心竭力,敢于冒尖。这种进取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五、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努力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关键时刻能挺
13、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重要的是看你怎样把握它。要知道,“三顾茅庐”的事不会常有,我们不能坐等。法国的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像毛遂那样敢于冒尖的人才,青年学生应该成为“冒尖”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我们要充满自信。六、作业: 请大家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就“自信、自负、自卑”这个话题谈谈看法。点拨 (1)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它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基础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这便是自负。自负使人利令智昏,目空一切,必然要走上反面,当然不可能进取。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这就是自卑。自卑不是谦虚
14、,不是美德。 (2)毛遂所以获得成功,靠的不仅是出众的才能,超群的胆识,重要的是他充满自信。实践证明,要想干成一件事,首先应该树立信心,不怕挫折。“世事我曾抗争,成功不必在我”。“知其不可而为之。” (3)古往今来,常有人慨叹怀才不遇,但机遇常常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考其原因,不少人是因为时而自负时而自卑,如果一事无成。自信、自负、自卑,虽仅一字之差,却有千里这遥、天壤之别。让我们抓住自信,摈弃自负和自卑,不断完善自我。板书设计:毛遂自荐有锋芒才干处囊中机遇敢冒险勇气(附)拓展阅读: 毛遂与马谡均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前者因勇于自荐,最终促成合纵抗秦大计,马谡因失街亭,导致诸葛亮北伐大计功败垂成。但
15、毛遂后来被荐带兵却因兵败自刎,马谡也曾为诸葛亮屡出奇谋。请就这一现象,运用辩证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本题立意应该重“理”,应该注重理性思维。应该运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是全才,作为领导,要善于扬其长而避其短,才不会导致毛遂、马谡的悲剧发生。参见例文: 毛遂与马谡 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因为在国难当头挺身自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他的大名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论定:毛遂是人才,马谡
16、是庸才。 然而,这一定论是有欠公正的,人们只看到毛遂自荐的荣耀,则很少知道毛遂的结局并不比马谡好到哪里去。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粟腹大举进犯赵国。因为有了毛遂自荐的实绩,赵相平原君认准了毛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力荐毛遂统帅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粟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拔剑自刎。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很有点戏剧性,我们不妨称其为毛遂现象。毛遂现象从表现上看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平原君慧眼发现了毛遂这个人才,但没弄懂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为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再说马谡,千余年来,一直蒙受着庸才的
17、奇辱,真是冤煞人也。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多建大功,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用的就是马谡的攻心策略;试想,马谡如无奇才大略,怎会被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看中?实事求是地分析马谡就不难判断:马谡是个相当称职的高参,出谋划策是他的长项,但他从未真刀真枪地上阵打过仗,没有这方面的实践锻炼,这又是他的弱项;诸葛亮误用马谡实际上是“毛遂现象”的历史重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长与短、强与弱、好与差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或者在许多方面具有超群的能力和不凡的见识,我们将这些人称为人才;但不论再高明的人才,都有自己的弱项和短处,有未知的领域和不及的能力,世上原来就没有无所不通的全才;领导者只有谙知其能,避其所短,尽用其才,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如果误将这些人放到他们未知的领域,或者去做他们能力不及的工作,可能就会转化为庸才。可见,平原君和诸葛亮都犯了用才失当的错误。诸葛亮在总结街亭失守的教训时十分沉痛地说:悔没听刘备的嘱咐,误用了马谡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诸葛亮聪明一世,在这里却犯糊涂了,他不是误用了庸才,而是误用了人才,有时误用人才比误用庸才危害更大。 (选自杂文报2000年3月19日)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