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综述(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倦怠综述(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 要: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 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 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 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关键词: 自从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概念以来,职业倦怠现象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
2、果。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一、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一)从职业倦怠的成因、发展过程及症状方面来定义奎内思(Cherniss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贝斯(Blase )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后发展导致了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Maslach&Jackson 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
3、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职业倦怠来定义以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为代表的临床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以马勒诗(Maslach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 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以奎内思(Cherniss )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并不现实,因此导致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以萨若森为代表的社会历史观点认为职业倦
4、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 Maslach&Jackson 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 冷淡 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随着 “积极” 心理学的兴起,Maslach和Leiter(1997)将职业
5、倦怠重新定义为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认为投入和倦怠是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个端点。 二、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国外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职业倦怠(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MBI包含三个分量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MBI 经修订发展成为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 GS) , 包含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耗竭、 讥诮态度和职业效能。另一个常用的倦怠测量工具是Pines 的倦怠问卷 (Bur nout M easur e, 简称 BM ) 是一个仅次于 MBI的工作倦怠的测量工具,,它测量个体在身体耗
6、竭、情感耗竭和心理耗竭三个方面的倦怠程度,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借鉴国外的问卷对 MBI进行了修订 ,编制了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王国香等人(2003)修订编制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Educator Burnout Inventory ,EBI) 。徐富明等人(2004)自编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王晓春等人(2005)编制了教师工作倦怠量表。李永鑫 ,吴明证(2005)编制了工作倦怠问卷 (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 CMBI) 。王芳,许燕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三、 相关研究(一 )现状研究国内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
7、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 ,尽管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但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赵玉芳 ,毕重增(2003)在研究中发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上并不严重;教师倦怠情况在教龄、 职称上有很大差异 ,教龄6到1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性别、 所在学校类型及是否担任班主任对教师倦怠情况没有显著影响。王芳 ,许燕(2004) 对全国 679 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的分析发现:男教师、 教龄在 1120 年的教师枯竭程度较高;林红斌(2005) 对江西省 10 余所中学的政治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但已经普遍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 ,接着
8、依次是情绪衰竭、 去人性化等方面;不同性别、 年龄、 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刑金萍(2006)通过对中学教师的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 596 份有效问卷的分析 ,发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 ,其中在普通中学任教、 教龄 10 至 20 年、 职称中教一级、 工作量在 20节以上的教师倦怠程度相对较高。(二)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 组织及个人等方面。林红斌(2005)的研究表明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对政治课的偏见、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压力、 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显著相关。刑金萍(2006)从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 职业因素、
9、 个人因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与教师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因素、个人因素和教师倦怠相关性不显著;课时、 职称、 教龄等背景因素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 ,学校类型对去人性化维度影响显著。 (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但也有研究显示 ,一些变量如社会支持、 教学效能感、 应对方式等对缓解甚至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帮助。如王芳 ,许燕(2004)对职业枯竭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对教师枯竭的缓解作用来看 ,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 ,以及情感型支持更为有效。徐富明等(200
10、5)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分别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徐富明等(2005)也调查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主动应对、 被动应对、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分别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倦怠感及其情绪衰竭、 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高
11、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成因分析方面,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变量、 某种心理因素或某一变量的关系。1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1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课堂管理方式、教学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职业压力、自我概念以及工作满意度、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以及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等。 如曾玲娟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刘晓明采用典型相关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二)编制或修订了一些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王国香等修编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信度和效度指标达到了测量学指标要求,
12、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芳、许燕提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四维度模型:情绪衰竭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降低,以及知识枯竭,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1 实证研究 1.1匹配-不匹配模型Leiter 和 Maslach (2001 )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 1.2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 (1995 )提出的资源保存理论是解释人如何因环境需求 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压力的一种理论,
13、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当拥有的资源受到威胁时;当资源丧失时;当个体付出一定资源但并未得到所期望的回报时,职业倦怠状态就可能产生。Lee&Ashforth(1996 )的研究表明:与需求相关的因素是造成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主要原因,而与资源相关的因素则可用来支持个人以减缓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扩张,同时它也是减缓低个人成就感的主要因素。1.3生态学模式Carroll&White (1982 )的生态学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与环境(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职业倦怠的现象,必须探究个体生态系统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职业
14、倦怠是一种生态学上的功能失常现象,它受个人因素、环境系统的影响。1.4社会胜任模式Harrison (1980 )指出,职业倦怠与个体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所谓胜任能力是指个人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并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 2 编制了一些测查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在国外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已经有了许多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如 Maslach 的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 MBI 。Pines 的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 简称 BM )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Inventory )。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
15、rnout Inventory )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 的职业倦怠问卷,该量表有三个版本:(1 )人事服务量表:MBI-HumanServiceSurvey (MBI-SS )(2 )教育量表: MBI-EducatorsSurvey (MBI-ES )(3 )一般量表:MBI-GeneralSurvey (MBI-GS ) 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 组织及个人等方面。刑金萍(2006)从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 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与教师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因素、个人
16、因素和教师倦怠相关性不显著;课时、 职称、 教龄等背景因素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 ,学校类型对去人性化维度影响显著。大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人口统计学变量人口统计学因素在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与倦怠的相关最为稳定。 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才智枯竭现象突出。 2 工作压力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压力有着密切联系,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五种压力源被认为是产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徐富明等(2005)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
17、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分别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徐富明等(2005)也调查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3 自我效能感Chwal isz等人的研究发现,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更严重。4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与倦怠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其他人或组织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联系程度,可分为客观的、主观的和支持的利用度,也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应对方式可简单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研究表明,具
18、有积极主动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容易化解内外压力,降低应激水平,较少产生倦怠;而具有被动退缩应对方式的个体,则会对应激事件产生较多的倦怠情绪。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便于进行干预和预防工作的开展。5人格因素国外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探讨A型行为、 自我意识、“大五” 人格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上。我国学者对教师人格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得不多,主要集中在归因方式、教学效能这些方面。在归因方面。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外控型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内控型的教师更高。教学效能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去个性化、成就感两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越容易在工作中
19、获取成功的喜悦而远离情感枯竭与去个性化等五、不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不足之处有:(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就研究内容而言,论文多集中于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重复研究,理论创新研究研究匮乏。研究成点状,没有形成系统,没有深入探讨关于职业倦怠的模型,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研究尚不足。(二)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检验、完善和开发。MBI的单向性偏差和表面效度过高的问题近年来颇受诟病,因此还值得进一步修正完善。 另外,一些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也在积极地开发本文化下的枯竭测量工具。 除量表以外的其他测量方法,如质的研究方法、 生理测量法等等,也将逐步得到提倡和发展。(二)横向与纵向
20、须并行。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的方法 ,今后应加强纵向研究 ,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 ,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三)研究方法应本土化。无论是对于研究的工具还是研究的理论,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对于测量工具,已经有学者进行修订,可是对于各个地区不同效果,对于不同时代的变化。七 应对策略(一)相关的社会支持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3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师的需要和要求。(二 )学校机制的改进1通过改进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2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促进教师个体的努力。3注重教师职业发展, 制
21、定合理的职业规划。4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支配时间5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变职业压力为职业动力。(三)教师个人调节1合理的饮食与锻炼。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 提高人际交往水平。4 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1 冯进.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刘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07.2 曾玲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辽宁教育研究 ,2003 , (11) :79803 鞠鑫 ,
22、邵来成.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 - 资源模型J .应用心理学 ,2004 , (3) :58624 唐昕辉 ,李君春 ,耿文秀.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J .心理科学 ,2005 , (5) :118511875 刘永兴 ,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 .理论研究 ,2005 , (5 - 6) :1021056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 (7) :971007 许燕 ,王芳 ,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 (5) :7118 王国香 ,刘长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 .心理发
23、展与教育 ,2003 , (3) :82869 徐富明 ,吉峰 ,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 :131410 王晓春 ,张莹 ,甘怡群 ,张轶文.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 .应用心理学 ,2005 , (2) :17017511 李永鑫 ,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 (2) :45445712 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 (1) :808413 王芳 ,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4 , (5) :56857414 林红斌.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成因的调查分析J .教育科学 ,2005 , (5) :414515 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 - 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 (1) :16016316 徐富明 ,朱从书 ,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5 , (1) :747717 徐富明 ,朱从书 ,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 (5) :12401242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