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标分析】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解读:1、“运用图表说明”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力的要求。2、 “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3、本条“标准”的核心最终落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从有关大气的各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本章主要是从物
2、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气、水、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规律和原理。本章是第一章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还为认识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埋下伏笔。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分析了大气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处理这几部分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知识体系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
3、寻因溯源;又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做铺垫。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因此,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后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最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本课始终贯穿了太阳、地面与大气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阐述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另外,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而且概念较多,学生容
4、易混淆。因此,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中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2、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是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
5、的地理现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3、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能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析图、绘图等学习方法和手段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2、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
6、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方法的选择】(一)教法与学法针对本课题课程标准要求的“运用图表说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等,围绕如何把握学习重点、解决学习难点。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导学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有梯度、有启发意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绘图等方法,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难点。(二)教学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了轻松、方便的实现快乐的教与学,促进课堂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
7、中表现出更多的活力、更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主要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教学资源】教材、电子白板课件、导学案、各类的图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等)。【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读图、析图、绘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再结合本节课始终贯穿的太阳、地面与大气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确定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课前实验、导入新课分组探究、绘制图表理清脉络、思维拓展运用评价、能力提升。整个课程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体验感悟,以问题
8、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给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实验、导入新课课前活动:学生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探究实验准备:两个相同规格的三角杯,两支温度计,泥土、药匙。实验过程: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三角杯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三角杯里的气温,并记录实验前后甲、乙两个三角杯里的气温。(具体操作见视频)展示实验结果:实验前后的气温记录表甲乙实验前1414实验后2528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阳光的照射下,两个温度计所测得气温都在升高,这说明大气受热升温的能量根本来源于哪儿?2
9、、为什么两个温度计的升温幅度不同?大气是如何受热升温的呢?(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的嵌入视频功能将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直接嵌入白板课件,使视频内在于课件,上课时播放视频。通过真实的实验过程,增强该实验的的说服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环节二:分组探究、绘制图表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展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和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问题探究: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总结拓展:实际上,任何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如人类、大地、树木、大气等。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
10、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表面温度6000K,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短,因此把太阳辐射称作短波辐射。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大气辐射也为长波辐射,而且比地面辐射的波长还要长。(设计意图:1、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加深对太阳辐射的理解。3、为下一步的问题探究做好铺垫。由于学生课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理解效果好。)过渡: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其有什么作用呢?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探索学生活动:让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教材内容,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画图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问题探究
11、:1、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臭氧、水汽、二氧化碳各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个光区?3、为什么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呢?4、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能否被大气全部吸收呢?5、最终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哪个光区的?6、在右图中画图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总结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约有19%的太阳辐射被大气直接吸收,但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得很少。因此,太阳辐射并非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设计意图: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2、通过学生绘图,加强学生对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 受热 过程 说课稿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