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大学团契及学生宣教运动(共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著名的大学团契及学生宣教运动(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的大学团契及学生宣教运动(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著名的大学团契及学生宣教运动来源:黄幸平的博客2013年12月18日 16:04一、哈勒大学:亲岑多夫与“芥菜种团契”哈勒(Halle)大学是被称为“敬虔主义之父”的施本尔(Philip Jakob Spener, 1635-1705)与富郎开(August Francke, 1663-1727)在1694年共同创办的。施本尔是德国神学家,强调信徒应有重生的经历、灵命的培养及宣教的热诚。哈勒大学不但是敬虔主义的教育中心,也成了十八世纪基督教宣教的基地。当时丹麦国王想派宣教士前往印度传教,在哈勒大学就找到两位宣教士,在1705年成立了“丹麦哈勒差会”(Danish-Ha
2、lle Mission)。这是更正教第一个正式的超教会差会,由此可见哈勒大学在基督教近代宣教史上的重要地位。1710年8月,10岁的德国贵族亲岑多夫进入哈勒预科学校读书,后来他召集了几个同学一起祷告,并成立了“芥菜种团契”,共有6个成员,他们互相约定要做到:以和善待众人、为众人谋福利、使人归向神和基督。他们有一个金制徽章,一面刻着“看哪!这人!”另一面刻着“他的鞭伤使我们得医治”,每一个人戴着一枚刻着“没有人为自己活”的戒指。亲岑多夫是团契的领袖,所以他身上还戴着一个金的十字架,在十字架的中间有一颗芥菜树。这个团契的宗旨是 “促进个人敬虔生活及世界宣道工作”。这个团契逐渐扩展,过了几年,连教会
3、一些有名望的人都加入到他们中间。当他离开哈勒时,这个团契的运动已深入到七个教会,以至曾对他极有成见的校长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评语:“这少年人有朝一日会在世界上光芒夺目。”这个团契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许多国际上的显要人物都是该团契成员,在差传事工做出极大的贡献。亲岑多夫1727年在他的农庄里收容了一批莫拉维亚的难民,成立了莫拉维亚教会,并在1732 年开始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宣教,包括西印度群岛、格陵兰、非洲及美洲。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在1760年之前,却已差派226位宣教士到十个国家,是这个时期最活跃的基督教宣教团体。莫拉维亚宣教士自我牺牲的精神、火热的爱心和对宣教的生命奉献,在宣教史上留
4、下光辉的足迹。到1930年止,莫拉维亚教会已经差派了三千位宣教士出去,而宣教士与信徒的比例是一比十二。后人曾评论说,莫拉维亚差会二十年所做的宣教事工,比英国国教与基督教会过去两百年所做的还多。二、牛津大学: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德与“圣洁会“(The Holy Club)卫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和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都是牛津大学的学生。1720年,约翰卫斯理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就读(Christ Church College, Oxford),毕业后进入林肯学院(Lincoln College)深造,二十二岁被按立为圣公会牧师。查理卫斯理则于1726年进入基督教会学院,他和另外两位同学组织了一个团
5、契,目的在于互相学习,他们还花许多时间读有益基督徒灵命的书。1729年,约翰回到牛津时,他立刻成为这个团契的领袖,也吸引了不少同学加入。怀特菲德于1733年进入牛津求学,不久也加入他们中间。渐渐地,这个团体的宗旨变成“实际经历奉献的基督徒人生”。他们的生活严谨克己,做到每一日的每一分钟都有预定的工作,常去探望在牛津堡和博卡度(因欠债者)的囚犯、病人,并且在贫民区建立了一间学校,自掏腰包来支付教师的费用和供应孩童的衣服,他们乐意周济穷人。他们过着虔诚的生活,每周都参加崇拜,周三、周五禁食,守周六和主日为安息日,并依循早期拉丁教会教父特土良严格的操练。他们过着一个几乎没有瑕疵的生活,他们在每一方面
6、都值得人尊崇。因为当时大部份学生都过着放荡的生活,而这个团体里的人却是循规蹈矩,同学们戏称这个团体是“圣洁会”(The Holy Club),后来索性称他们为“循道友”(Methodists),形容他们对理想教会的追求,也有人因他们钻研圣经而叫他们“经蛀虫”。这个团契规模不大,成员从未超过二十五人,在形式上与莫拉维弟兄会相似。直至1735年,卫氏离开牛津后,圣洁会才告解散。但无论在组织或功能上,圣洁会都成了日后成立的循道宗的基层单位(“班会”)的楷模。这个团契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出两位世界级的工人卫斯理约翰、怀特菲德,带来了英国和美国教会的复兴。三、威廉学院:米尔斯与“草棚小组”祷告会1806年
7、8月,米尔斯(Samuel J. Mills)在自己所读的威廉大学和另外4位同学组织祷告会,特别记念各地的宣教事工。有一天,正当他们前往祷告之处的途中时,忽然雷雨大作,他们急忙跑到附近的草堆中躲避,并继续举行祷告会。圣灵透过他们的祷告作了奇妙的工作,他们当场决志成为美国第一批海外宣教士,并签下誓约以达成这个目的。经过这次特别的祷告会后,许多对宣教有负担的学生不断加入祷告。1808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学生宣教团体“弟兄会社”,会员均立志以海外宣教为己任。1810年他们加入公理会,成立“美国海外布道会”。1812年开始差派五位宣教士去印度,此后二十年内有六百九十四位宣教士派到海外。米尔斯在一次宣教之
8、旅中,死于赖比瑞亚沿海海上,年方35岁。教会历史学家赖托瑞(K. S. Latourette)认为这是“美国海外宣教运动的原动脉”。四、乌特勒克学院:慕安得烈兄弟与“巧克力俱乐部”1843年荷兰乌特勒克(Academy of Utrecht)学院的几名基督徒学生受到当时奋兴运动的感动,创设“勿忘真道会”,宗旨是“促进为奋兴之灵感召而献身者研究真道”。该个团契每周一次轮流在每位会友的房间里聚会,由地主会友作东,头三个小时为神学主题的研究和讨论,九点钟时即席演讲,十点钟散会后再供应简单的面包、奶油、干酪和饮料,气氛甚为融洽。不过他们使用的茶点招来非议,因为他们不喝酒只用咖啡、茶和荷兰巧克力,赢得“
9、巧克力俱乐部”、“祈祷会”的称号。教授们讥讽他们是狂热分子,同学们不肯与这些“虔诚的家伙”坐在一起,或走在一起。其实他们不是隐士派,他们花很多时间去传福音,为贫苦儿童开办临时主日学,为工人们开查经班,奉献个人休闲时间来探访穷人和布道。他们凭着当时尚不可能进行的异象,创立了一个福音队,每月聚会两次,为宣教祷告,并了解其现况,还用荷兰文出版十六页的宣教月刊。1845年,慕安得烈兄弟从南非来到乌特勒克学院读大学。他们带着介绍信,去见盖见多(DrCappadose)博士,盖博士是热心福音工作的小团体领袖。由盖博士得以认识“巧克力俱乐部”的同学,彼此结为密友。三年后,兄弟二人学成准备回非,荷兰的弟兄们给
10、他们送行。慕安得烈称那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其中的经过,有一位弟兄记录如下:“我们觉得有再一次联合祷告和赞美的需要。我们十五人聚会,再次表明主的死,并且等候主的再来。祷告认罪后,大家分领饼和杯。我们有感谢的祷告,彼此交托在神的爱和信实里。晚上七时又重新聚会有祷告,唱诗,读经。九时晚餐。然后跪下祷告,感谢神给我们三年宝贵的聚首,又能在今日把我们亲爱的朋友交托在神的爱里。在他没有改变,也无转动的影儿。大家围着约翰和慕安得烈合唱诗篇一百三十三篇。我们都失声痛哭,拥抱我们所最亲爱的弟兄。”从这最后一次聚会的情形我们可以对这个团契的属灵生活略见一斑,他们对主是多么热诚多么渴慕,彼此之间的爱是何等的善何等
11、的美。三年团契生活的预备,使慕安得烈后来能成为南非著名的牧师和布道家。五、英国剑桥大学与剑桥七杰浸信会牧师查理西门(Charles Simeon)在1790年代,激励剑桥大学的学生迈向宣教,并发起学生运动。他在剑桥大学长达54年的事奉,影响了无数的学生。戴德生十九世纪中叶到中国宣教后,建立了中国内地会,同一年代中,大卫李文斯敦到剑桥讲道,大大激发了学生宣教的热诚。1858年,“大学校际协会”在剑桥成立。1883年戴德生回国招募更多宣教士。1884年慕迪到剑桥大学布道。1885年戴德生启程回中国时,同行的就有著名的剑桥七杰。七杰的先锋作用在英国掀起学生参与宣教的热潮。司米德(Stanley S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著名 大学 学生 宣教 运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