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预学案-导学案(共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预学案-导学案(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预学案-导学案(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六年级数学 师生共用导学案学习内容:第一、二单元复习 执笔:丁献鹏 讲学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一二单元所学的知识所学内容,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单元:1、 百分数的意义(1)意义:表示( )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 )或( )。(2)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与求法。出勤率:出勤率就是( ) 出勤率=( )( )合格率就是( )合格率=( )( )成活率就是( )成活率=( )( )发芽率就是( )发芽率=( )( )出油率就是( )出油率=( )( )2、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1)小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是( )。(2)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是( )。 (3)百分数
2、改写成分数的方法是( )(4)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是( )3、 解决问题:(1)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方法:( )( )=百分率(2) 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 )( )或(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或( )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的方法:( )( )=要求的量(3)税率是( )(4)利息是( ),利息=( )(5)本金是( )利率是( ) 税后利息=( )(6)折扣: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打折”出售。几折就是原价的( ),几几折就是原价的( )第二单元:1、
3、 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回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填表: 形体 面 高 圆柱有( )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 ),一个( ),侧面展开图是( )。( )是圆柱的高,高有( )。 圆锥有( )个面,其中有一个面是( ),一个( ),侧面展开图是( )。从( )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 )条。2、 复习所学到的计算公式。本单元学过的计算公式有:(1) S侧=(2) S表=(3) V柱=(4)V锥=(5)S底=达标测试:1、分数小数0.450.05百分数125%2、 新民村去年小麦产量是4.5万吨,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产小麦多少万吨?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12.56m,高是1.2m,
4、这堆沙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执笔:丁献鹏 讲学时间: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二、 自主学习1、 学习例1:自学49页例1.(1)认识表中各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即当竹竿长2米时,影长( )。(2)观察上表:我发现( )(3)表示( )叫做比例。(4)两个比的( )相等,也就是( )。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
5、的( )是否相等。( )可以组成比例,()不能组成比例。(5)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组成的比例有( )。(6)判断21和75100能否组成比例:2、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1)在62=93中,( )叫做比例的外项,( )的叫做比例的( )。(2)在一个比例中,( )叫做比例的外项,( )的叫做比例的内项。(3)标出下面两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610=915 =3、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2: 23=46 68=1520 =(1) 计算:将上面3个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算出得数。(2) 全班交流:(3) 议一议:通过计算,我发现:在一个比例中,( )等于( )。理解记忆。(4) 自己写一个比
6、例,并加以验证。(5) 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怎样找出两个内项和外项。 =达标测试:A级:1、 判断题。(1)两个比一定可以组成比例。 ( )(2)31=62可以组成比例。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积是36,两个外项积也一定是36。(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9和1 31=45135 和B级:3. 用0.5、7、0.2、2.8四个数组成比例,你能写出多少个比例?3、 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一个比例,两个外项积是7.2,其中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解比例 执笔:丁献鹏 讲学时间: 教学目标:
7、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导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学习例3:解比例。 = (1)明确概念:这一个比例中,有一项是( )的。因此,求比例中的( ),叫做解比例。 (2)探索解法。怎样解例3这个比例? 可以根据( ),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3)独立尝试:(4)全班交流:从比例 = ,写出等式=依据什么?(5)指导学生进行检验。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检验。2、即时练习:请把50页的“试一试”写在下面。3、小结:解比例的步骤:(1)(2)(3)达标测试:A
8、级:1、 解比例:(任选两个小题用一种方法进行检验)(1)28=9 (2)25=1.27.5 (3)=(4)= (5)1.250.5=1.6 (6)0.75=312B级:2、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1) 和40的比等于8和5的比。 (2)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为2.4和3.6. 六年级数学师生共用导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执笔:丁献鹏 讲学时间:教学目标:1、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的意义。2、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自主学习:一、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进一
9、步来研究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二、自主学习1、学习例1:自学52页例1,完成下面各题:(1)获取信息:张家用水( )吨,水费( )元我发现表中有( )和( )这两种相关联的量。(2)把表格填完整后汇报表中的数据是怎样得到的。(3)观察表格:我发现:用水量越大,水费就( ),用水量越小,水费就( )。水费和用水量比的比值( ),也就是( )一定。(4)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费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用水量越大,( )就越多,用水量越( ),水费就越(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 )和( )的( )总是一定的。2、即时练习:完成课本52页的“试一试”。(1
10、)观察表格,完成表格中的填空。(2)讨论完成下面的题:(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扩大,( )也随着扩大,( )缩小,( )也随着缩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 )和( )的( )总是一定的。3、归纳概括: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 )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 )是否一定。如果( )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 )的量。达标测试:一、 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1、购买铅笔的支数 2 5 6 9 总价(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六年级 数学 第三 单元 预学案 导学案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