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五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4页).doc
《第三章第五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五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案例3-7第五节 肺部给药患者丁某,男,7岁。某年冬天偶感风寒,刚开始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后咳嗽、喘息剧烈、夜不安枕,气息不畅、有喘息声。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喘息性气管炎,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肺部雾化治疗,每日2次,同时口服止咳平喘药和抗菌药,患者病情逐渐好转,7日后出院。问题:1沙丁胺醇气雾剂肺部给药是通过什么途径吸收的?2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肺部给药(pulmonary drug delivery)是指药物经口腔或鼻腔吸入,通过咽喉,进入呼吸道中下部位的给药方式。常用的剂型有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等。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起效快、首过效应小、病人服用方
2、便,可有效实现肺靶向给药、全身给药和大分子给药,极具发展和应用前景。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囊组成。从气管到肺泡,气道的管径越来越小,但数量却大大增加。呼吸道表面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细胞间夹有杯状细胞,柱状细胞游离面可见纤毛。上皮覆盖着含有糖蛋白、磷脂等成分的黏液,有保护呼吸道和湿润吸入空气的作用。药物在肺部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肺泡。正常成人大约有几亿个肺泡,总表面积约为200 m2,与小肠粘膜的微绒毛总面积大致相当。肺泡是半球状的囊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厚度仅0.1 m0.5 m,相邻肺
3、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间的厚度仅约1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由于肺泡吸收表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丰富、转运距离极小,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另外肺部给药相对胃肠道给药来说,对药物的代谢作用较小,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肺泡内表面还存在一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它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此外,在肺泡隔内常可见到一种体积大的圆形细胞为肺巨噬细胞(进入肺泡腔的巨噬细胞称为肺泡巨噬细胞),它可清除外来异物或将其转运至淋巴系统。二、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一)生理因素 1呼吸道的
4、防御作用 呼吸道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能够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出。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就越弱,而在肺泡,由于没有纤毛,异物停留可达24 h以上。有时不被纤毛运动清除的微粒可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有效转移。通常被纤毛运动清除的量越少,药物能到达肺深部的比例就越高。使用干粉吸入器或雾化器给药时,药物经患者主动吸入比使用抛射装置给药,药物到达肺深部的量多,损失的药量相对较少。临床上,不同的药物要求到达不同的作用部位。例如治疗哮喘的药物沙丁胺醇、茶碱、色甘酸钠等,要求到达下呼吸道。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则要求停留在上呼吸道感染部位。2呼吸道的管径 随着
5、支气管分支增多、呼吸道管径逐渐变小及气道方向发生改变,药物粒子在向肺深部运动过程中,容易因受到碰撞等原因而被截留。支气管病变的患者,腔道通常比正常人窄,药物更容易被截留,故肺部给药之前,先应用支气管扩张药,使支气管管径扩大,减少药物截留。3呼吸量、呼吸频率和类型 患者的呼吸量、呼吸频率和类型与药物粒子到达肺的部位有关。通常药物粒子进入肺的量与呼吸量成正比,与呼吸频率成反比。短而快的吸气使药物粒子停留在气管部位,而细而长的吸气可使药物到达肺深部如肺泡等部位。在两次呼吸之间短暂屏气能够推迟药物粒子沉积的时间,一般屏气5 s,粒子可在呼吸道内向前推进几毫米。为了达到最大的肺部给药效果,可在吸入药物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五节 口服 药物 吸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