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答题技巧(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答题技巧(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注意点基础题一、选择题1.题型: 字音、字形、字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是否使用的恰当、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关联词、课本中的文学常识和知识点、排序等。2.答题要求: (1)读题目要求时要圈画其中重要的内容,看清楚要求是让我们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一定要看清楚,这一步骤很重要。 (2)选项中错误的地方要把它改好,例如错的读音,错的字形等,或者就是将错误的地方划出来,反正最终一定要清楚自己选择这一选项的原因。(3)检查每道题目的选项是否填涂的正确,不要涂错位置,反复检查。3. 补充 排序(1)初读句子,思考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再读,
2、判断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3)再读,细致观察句首、句末暗示关系的词,整体感觉要顺畅。 病句 (1)几大常见病症: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用词不当、归类不当、关联词语不当、语序颠倒等。 (2)修改符号:二、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题型: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课文中的知识点,但是主要是以要求背诵的课文为主。2.要求: (1)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下来,做到背得准确,写得正确。 (2)圈画题目要求中关键的地方(例如:人名、伟人、启示等)。 (3)根据标点符号判断到底有几个空需要填,千万不要填错位置,不然功亏一篑。 (4)填写完之后一定要反复阅读、反复检查,检查
3、是否出现缺字少字、错别字、填错位置。阅读题(读三遍)方法:n 慢读全文,整体把握。n 理解题意,确定答域;n 上下文中,寻找答案。n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n 句不离段,段不离文。n 文章主旨,牢牢把握。答题技巧:n 分小题回答,切忌漏题n 看分值回答n 回答有一定的格式n 回答时揭示关键词n 答题尽量完整,有提升一、小古文(文言文) 小古文一般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翻译和中心思想的理解。(中心思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篇文章中所得到的启示)1.要求:(1)在文中画出所需要解释的原文,必须要逐字解释。(2)可以根据题目要求中出现的内容来判断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二、说明文(学会从文章中找答案)1.文章
4、围绕着说明对象写了哪几个方面?(这种题型其实就是让我们写段意) 方法:(1)先分段,再写段意,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大段; (2)找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多数出现在开头) (3)概括要简洁,抓住要点概括。2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用:(1)举例子:通过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更真切,便于读者理解,加强说服力。(2)列数字:通过列出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什么特点,让人信服。(3)打比方: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4)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点。(5)下定义:给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炼、严密地
5、揭示了的内涵。(6)分类别:对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例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问: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用:通过列出具体数位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让人信服。例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问: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作用:把宇宙和地球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地球渺小的特点。3.句中的“A”能去掉吗?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去掉。 因为“A”的意思是( ),去掉“A”意思是( ), 不去掉“A
6、”意思是( ),这样便会产生歧义。 所以此处用上“A”更精准、更严密。注意:当写到去掉“A”意思是什么,不去掉“A”意思是什么的时候,不要把整个句子的意思全部都写了,要抓住重点内容去写,一定要把两种情况下的不同意思表达清楚例1: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余座。 问:句中的“余”能去掉吗?为什么?答:不能去掉。 因为“余”的意思是多,去掉“余”意思是宫殿正好有70座,不多也不少, 是一个准确的值。不去掉“余”意思是宫殿有70多座,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这样便会产生歧义。 所以此处用上“余”更精准、更严密。4.句中的“A”能换成“B”吗?(分析A和B的不同之处)答题格式:不能换。
7、 因为“A”的意思是( ),“B”的意思是( ),如果将“A”能换 成“B”,这样便会产生歧义。 所以此处用上“A”,更精准,更严密。例1: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余座。 问:句中的“70余座”能换成“70座”?为什么?答:不能换。 因为“余”的意思是多,“70余座”的意思是70多座,比70座还要多,是一 个不确定的值,“70座”的意思是正好有70座,不多也不少,是一个准确的 值,如果将“70余座”能换成“70座”,这样便会产生歧义。 所以此处用上“70余座”,更精准,更严密。三、记叙文 文章必须读三遍,只有将内容读懂读透才能做好题目。在读的时候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
8、主要讲了什么?另一个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赞美了谁的什么品质、精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还要划出说明文章主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最后)1.写段意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一个主要人物) 谁做了什么+谁做了什么(两个主要人物)注意:不管是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必须要写出事情发生的结果。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只需要解释词语的本义就可以) 首先在原文中划出词语,然后反复阅读含有词语的句子,仔细揣摩词语的意思,最后把自己解释的词语的意思带入句子中,检查是否恰当。方法:拆字法+形容.(四字) 近义词(两字) 例1:独一无二: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形容没有相同的。例2:迫不及待:急切地来
9、不及等待,形容很着急。例3:风餐露宿:在大风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很辛苦。3.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看位置,揣摩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尾点题4.句中的“A”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要和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混淆)答题格式:不能去掉。 因为“A”的意思是( ),用上“A”写出了( ), 更体现了( )。 所以此处用上“A”更合适,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例:“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问:句中的“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
10、因为“似乎”的意思是好像,用上“似乎”写出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 的,更体现了情况的危急。 所以此处用上“似乎”更合适,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5.句中的“A”能换成“B”吗?(分析A和B的不同之处)(不要和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混淆)答题格式:不能换。 因为“A”的意思是( ),“B”的意思是( ),用上“A”写出 了( ),更体现了( )。 所以此处用上“A”更合适,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例: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句中的“观赏”能换成“看”吗?为什么? 答:不能换。 因为“观赏”的意思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而“看”不含有任何的感情色彩,用 上 “观赏”写出了广玉兰很美丽,更体现了作者对广
11、玉兰的喜爱之情。 所以此处用上“观赏”更合适,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6.请分析句中“A”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A”的意思是( ),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 ),更体现了( )。 注意:深意如果没有就没必要写。例: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请分析“夺”的表达效果。 答:“夺”的意思是抢,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八戒迫不及待想吃斋饭和嘴馋的样子7.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 (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排比:增强语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事物)(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对比:将( )和( )进行对比,凸显了(事物)的(特点) ,使(事物)更加鲜明,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夸张:引起了读者对(事物)的丰富想象,突出了(事物) (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对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事物)(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