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8个文言虚词(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8个文言虚词专心-专注-专业而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
2、国策)(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或“然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6)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
3、枯。(劝学)(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含义是: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8)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示方位。可译为“以”。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当宦官头子作乱的时候,是士大夫却能不改变他们
4、的志愿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呢?)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它与“尔”是同源字,一般作定语,译为“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像、好像、如同”。它与“如”是同源字。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5、新序)(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为什么呢?这是相互了解和不了解的原因。)4、音节助词不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助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吧”。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恐怕将要没有后人祭祀而在阴间挨饿了。)6、通“能” 可译为“能够”“才能”。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既能柔弱又能刚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
6、、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7、复音虚词(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3)【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7、)(4)【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何h 1、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
8、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3、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4、动词(1)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列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
9、2)通“荷”,背,扛。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5、复音虚词(1)【何如】【奈何】【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是什么样”。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做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战?(曹刿论战)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4)【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10、孔雀东南飞)(5)【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6)【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7)【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8)【一何】译为“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乎h 1、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反问
11、语气,相当于“吗”“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 危乎,高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多么崇高啊!舜和禹
12、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2、介词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给”“比”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3、助词 (1)可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表动态。王变乎色曰(庄暴见孟子)(宣王改变了脸色
13、。)乃ni 1、副词 ( 1)表承接。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狼)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表条件。才,这才。 (虎)尽其肉,乃去。(狼)度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表转折。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4)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只,仅仅,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表判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原来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事情不成功,这便是天意了。)(6)表递进。乃至,甚至。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
14、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7)表并列。又。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8)表结果。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有时也译为“他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是芋视乃妇也。(芋老人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或:我是根据我这个心
15、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3、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非独(聂)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大姐姐也是烈性女子)4、复音虚词(1)【乃尔】这样,如此。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并序) 何其相似乃尔(熟语)(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其q 1、代词 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
16、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17、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其:这。现在保存下来的手稿,舍不得丢弃。废:丢弃)(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其中”,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2、副词(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齐宣王非常喜好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就差不多了吧?)(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一定”。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触龙说赵太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4)加强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汝其勿悲!(与妻书)3、连词(1)表示假设关系(放在句首),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9、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4、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5、复音虚词(1)【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0、(伶官传序)且 qi l、连词 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递进。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2)表示并列。又。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3)表示假设。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4)表示选择。
21、还是,或者。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大王认为各地诸侯将尊重秦国吗,还是尊重齐国呢?)2、副词(1)表示将然。将,将要。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2)表示将近。将近,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3)表示暂时。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4)表示让步。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表示转折。然而,但是。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22、我肯定不如他!那(将)怎么办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腾王阁序)4、复音虚词(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2)【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3)【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孙子谋攻)(全军将士感到既迷惑又很怀疑。)若 ru 1、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 文言 虚词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