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共14页).doc





《2016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原子物理内容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物质原子的核式结构A物质的放射性A原子核的组成A重核的裂变 链式反应A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只要求写出简单的核反应方程,不涉及衰变定律。原子核的人工转变B核能的应用 核电站A我国核工业发展A宇宙的基本结构A天体的演化A一原子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3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如下的原子的核
2、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粒子散射实验【典型例题】1 下面有关物理史实及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完全能解释粒子散射现象(B)麦克斯韦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C)双缝干涉图样的中央明纹又宽又亮(D)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2 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C )(A)汤姆生 (B)玻尔 (C)卢瑟福 (D
3、)查德威克3 卢瑟福通过 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粒子的运动轨迹。4 在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5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C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
4、连续的轨道上运动6 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A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7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CD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8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D)原子中的
5、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二原子核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天然放射性)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衰变过程遵循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的规律。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出粒子的衰变叫做衰变,例如:。衰变的规律是新核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两位。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中的2个质子和2个中子转变为1个粒子,即:2H2nHe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出粒子的衰变叫做衰变,例如:。衰变的规律是新核的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移一位。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中的1个中子转变为1个质子和一个电
6、子,即:n He辐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或衰变时产生的新核有的具有过多的能量,这时它就会辐射出光子。因此,射线是伴随射线射线产生的。、射线的本质和性质由下表列出名称本质带电量静止质量速度性质射线氦核流26.6410-27kg(4u)约c贯穿能力较差,电离能力强射线电子流19.11031kg接近c贯穿能力较强,电离能力次之射线光子流00c贯穿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典型例题】9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C )(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C)原子核还可再分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0 关于、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
7、穿透能力最强(B)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C)射线一般们随着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D)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射线与射线都是电磁波(B)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C)用加温、加压或改变其化学状态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D)原子核经过衰变生成新核,则新核的质量总等于原核的质量12 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BC)(A)a为射线、b为射线(B)a为射线、b为射线(C)b为射线、c为射线(D)b为射线、c为射线13 一
8、置于铅盒中的放射源发射出的、和射线,由铅盒的小孔射出,在小孔外放一铝箔,铝箔后的空间有一匀强电场。进入电场后,射线变为a、b两束,射线a沿原来方向行进,射线b发生了偏转,如图所示则图中的射线a为 射线,射线b为 射线。,14 图中R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它能放出、 三种射线,虚线框内是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LL是纸板,MM是荧光屏,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上只有O、P两点处有亮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到O点的是射线(B)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到O点的是射线(C)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到P点的是射线(D)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到P点的是射线15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探寻“反物质”。所谓
9、“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据此,若有反粒子,它的质量数为 ,电荷数为 。4,216 (钍)经过一系列和衰变,成为(铅),( ABD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C)共经过4次衰变和6次衰变(D)共经过6次衰变和4次衰变17 放射性元素Th经过 次衰变和 次衰变成为稳定元素Pb。6,418 天然放射性元素Th(钍)经过一系形衰变和衰变之后,变成Pb(铅)。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BD )(A)铅核比钍核少24个中子 (B)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C)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衰变和8次衰变(D)衰变过
10、程中共有6次衰变和4次衰变19 U衰变为Ra要经过m次衰变和n次衰变,则m,n分别为( B )(A)2,4 (B)4,2 (C)4,6 (D)16,620 最近几年,原子核科学家在超重元素岛的探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两个重离子结合成超重元素的反应时,发现生成的超重元素的核X经过6次衰变后的产物是Fm。由此,可在判定生成的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是(D )(A)124,259(B)124,265 (C)112,265(D)112,27721 铀裂变的产物之一氪90(Kr)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90(Zr),这些衰变是( B )(A)1次衰变,6
11、次衰变 (B)4 次衰变(C)2次衰变 (D)2次衰变,2次衰变2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Ra衰变为Rn要经过1次衰变和1次衰变(B)U衰变为Pa要经过1次衰变和1次衰变(C)Th衰变为Pb要经过6次衰变和4次衰变(D)U 衰变为Rn 要经过4次衰变和4次衰变23 本题中用大写字母代表原子核。E经衰变成为F,再经衰变成为G,再经衰变成为H。上述系列衰变可记为下式:另一系列衰变如下:已知P是F的同位素,则( B )(A)Q是G的同位素,R是H的同位素(B)R是E的同位素,S是F的同位素(C)R是G的同位素,S是H的同位素(D)Q是E的同位素,R是F的同位素2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
12、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而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mm0【典型例题】24 完成核反应方程:ThPa 。Th变为Pa的半衰期是12分钟,则64克Th经过60分钟还有 克尚未衰变。e,225 若元素A的半衰期为4天,元素B的半衰期为5天,则相同质量的A和B,经过20天后,剩下的质量之比mA:mB为( )(A)30:31 (B)31:30 (C)1:2 (D)2:126 放射性同位素Na的样品经过6小时后还剩1/8没有衰变,它的半衰期是( A )(A)2小时 (B)1.5小时 (C)1.17小时(D)0.75小时27 (1990上海
13、)设某放射性同位素A的半衰期为T,另一种放射性同位素B的半衰期为T/2。在初始时刻,A的原子核数目为N0,B的原子核数目为4N0,则( B )(A)经过时间T,A、B的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2(B)经过时间2T,A、B的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4(C)经过时间3T,A、B的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8(D)经过时间4T,A、B的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1628 氡222衰变为钋218的半衰期为3.8天。20克氡222经7.6天后还剩下(D )(A)10克 (B)5克 (C)2.6克 (D)1.25克29 放射性元素铋210的半衰期是5天。10克的铋210经过10天后还剩下 克。2.530 14C是一种
14、半衰期为57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若考古工作者探测到某古木中14C的含量为原来的1/4,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 B )(A)22920年(B)11460年 (C)5730年 (D)2865年31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或衰变生成新原子核时,往往会同时伴随着 辐射。已知A、B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分别为T1和T2,tT1T2时间后测得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mAmB 。,2T2T1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变化叫做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一般可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所放出的高速粒子去轰击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变化。(1)质子的发现(英国卢瑟福)(2)中
15、子的发现(查得威克)【典型例题】3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A)玛丽居里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B)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C)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33 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A)通过此实验发现了质子(B)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的射线(C)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的射线(D)原子核在人工转变过程中,电荷数可能不守恒34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 。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 粒子,B为 气。
16、完成该实验的下列核反应方程 O 。质子,氮,HN OH35 如图所示为查德威克实验示意图,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放出的射线轰击铍核时产生粒子流A,用粒子流A轰击石腊时会打出粒子流B,则( A )。(A)A是中子,B是质子(B)A是质子,B是中子(C)A是射线,B是中子(D)A是中子,B是射线36 在核反应方程HeNO(X)的括弧中,X所代表的粒子是( A)(A)H(B)H(C)e(D)n37 在下列的四个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UnSrXe3x1 Hx2HenUThx3MgHeAlx4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C )(A)x1是中子 (B)x2是质子 (C)x3是粒子 (D)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物理 原子 复习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