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本章重点:-1掌握酶的概念及酶的(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四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本章重点:-1掌握酶的概念及酶的(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本章重点:-1掌握酶的概念及酶的(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本章重点:1.掌握酶的概念及酶的活性的影响因素2.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的过程3.微生物对含氮、磷、硫、碳等污染物的代谢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4.1微生物的酶4.1.1酶的概念和催化特点酶(Enzyme)是在活细胞内合成的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效率的蛋白质,具有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功能,并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团,因此又称为生物催化剂(Biological catalyst)。酶催化进行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Enzymatic reaction),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底物(Substrate),反应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Product)。 一般催化
2、剂的催化性质酶特性 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催化作用的高度专一性 酶的特有性质 酶催化的反应条件温和并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 酶活性的可调控性4.1.2酶的分类和命名 按酶促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酶的分类 按酶在细胞的部位:胞内酶、胞外酶、表面酶 按酶蛋白结构的特点: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系 习惯命名法:采用底物与反应类型进行命名,如乳酸脱氢酶,对于水解酶类,只需底物名称即可,如蔗糖酶酶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包括酶的系统命名和四个数字的酶分类编号,每种酶都有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其中第一位数字代表大类;第二、三位数字代表亚类和亚亚类,由前三位数字就可确定
3、反应的性质;第四位数字则是酶在亚亚类中的顺序。4.1.3酶的组成和结构单纯酶:又称为单成分酶或简单蛋白酶,仅由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构成,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其活性仅仅取决于它的蛋白质结构,例如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酯酶、核糖核(1)酶的组成 酸酶等一般水解酶 结合酶:除了含有蛋白质主体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小分子物质,其中的蛋白质主体称为酶蛋白,非蛋白质小分子物质称为辅因子。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碳酸酐酶以及氧化还原酶类等均属于结合酶。(2)酶蛋白的结构生物体中的酶蛋白20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肽键(-NH-CO-)连接成多肽链,多肽链之间或一条多肽链卷曲
4、后相邻的基团之间通过氢键、盐键、酯键、疏水键、范德华引力及金属键等相连接,形成酶蛋白的空间结构。酶蛋白的结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二级结构指由多肽链形成的、重复出现的、稳定的空间结构,例如双螺旋结构、-折叠、-转角,由氢键维持;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弯曲盘绕形成更为复杂的构型;四级结构由几个或几十个亚基组成,亚基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在三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小单位,只有少数酶具有四级结构。(3)酶的活性中心酶蛋白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称为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或活性部位(
5、Active site)。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分为两种:一种是酶与底物结合的基团,称为结合基团(Binding group),决定酶的专一性;一种是促进底物敏感键发生化学变化的基团称为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决定酶的催化能力。图4-3 酶活性中心与底物作用示意图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位于酶分子表面或凹陷处,是酶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如图4-3所示。、4.1.4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酶活力(Enzyme activity)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一般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生化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1个酶活力单位指1min内,温度为25,其他为最适条件
6、下,转化1mol底物所需的酶量。化学反应式为: (4-1)式中,E代表酶;S代表底物;ES代表中间产物;P代表最终产物;K1、K-1、K2、K-2分别为各反应的速度常数。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pH值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1.5酶的固定化固相酶是将水溶性的酶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之变成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物质。将酶从液相变成固相的过程,称为酶的固定化。在固定化过程中,载体的选择、酶与载体结合的方法是保证酶的高度专一性及温和条件下高效催化特点的关键。酶经固定化后,载体能有效保护酶的空
7、间构象,使之对热、pH值、蛋白质变性剂、抑制剂等的抗性大大提高,因此酶的稳定性提高。4.2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微生物没有专门的摄食器官,一般只能通过细胞表面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绝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渗透营养型。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相对分子量、溶解性、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2)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温度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溶解度、细胞膜的流动性及运输系统的活性,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吸收能力;pH值和离子强度会影响营养物质的电离程度,从而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能力;环境中被运输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也会影响微生物细胞吸收被运输物质的速率。(3
8、)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渗透屏障主要由细胞壁、原生质膜、荚膜及粘液层等组成。荚膜和粘液层的结构较为疏松,对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影响较小;细胞壁和细胞膜是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的必经之地,但它只对大颗粒的物体起阻挡作用,许多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进出细胞壁;由于具有高度选择通透性,原生质膜对于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及排出代谢废物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跨膜运输的物质具有选择性。除原生动物外,其他各大类有细胞的微生物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渗透和选择吸收作用从外界吸取营养物的,根据物质运输过程的特点,一般认为细胞膜通过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等四种方式运送营养物质。其中,前两者不需要能量,是被动的
9、;后两者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的,并在营养运输中占主导地位。4.2.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是被输送物质依靠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力,溶质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扩散,这种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一旦细胞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消失(即细胞膜两侧的物质浓度相等),单纯扩散就停止。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胞内始终保持较低浓度,因此细胞外物质不断进入细胞。 非特异性扩散,不是细胞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 纯粹的物理学过程,过程不消耗能量 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在膜内外的浓度差 营养物质不能逆浓度运输简单扩散特点 扩散的速率与膜内外营养物质浓度差成正比 营养物质在扩散过程中,既不与膜上的各类分子发生反应,自身分
10、子结构也不发生变化 相对分子质量小,脂溶性强、极性弱的物质易通过简单扩散进入细胞4.2.2促进扩散一些极性分子的被动扩散显现出饱和效应和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关系,这说明这些极性分子的被动运输是在其他载体的帮助下进行的,这就是促进扩散。特点:有载体蛋白质参与载体蛋白也称透过酶,起着渡船的作用,在不耗能的条件下将物质从膜外运至膜内。载体蛋白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只影响扩散过程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不改变该物质在膜内外形成的动态平衡。通过促进扩散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氨基酸、单糖、维生素及无机盐等。一般微生物通过专一的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的物质,但也有的微生物对同一物质的运输要由一种以上的载体蛋白来
11、完成。促进扩散通常见于许多真核微生物,如葡萄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酵母菌细胞的,在原核微生物中比较少见。4.2.3主动运输将营养物质逆自身浓度梯度由稀处向浓处移动,并在细胞内富集的过程就被称为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好氧与兼性厌氧微生物(呼吸能) 厌氧微生物(化学能ATP)能量来源 化合微生物(光能) 嗜盐细菌(光能)特点: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载体蛋白构象变化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它还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主动运输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主要可分为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Na+,K+-ATP酶系统和ATP耦联主动运输等。4.2.4基团移位基团移
12、位指若营养物质在膜内受到了共价修饰,以被修饰的形式进入细胞质的输送机制。通过磷酸基团发生位移,即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移到被输送的基质分子上而实现。运送步骤:(1)热稳载体蛋白(HPr)的激活:HPr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可溶性蛋白,起着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在酶的催化下,HPr被PEP磷酸化生成P-HPr并转移到膜的内表面,其反应式为: (2)糖经磷酸化运入细胞膜内:膜外环境中的糖分子先于细胞膜外表面上的底物特异膜蛋白酶c结合,接着糖分子被由P-HPr酶a酶b逐级传递来的磷酸基团激活,最后通过酶c再把这一磷酸糖释放到细胞质中。其反应式为:4.2.5膜泡运输(1)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特别是
13、变形虫中。(2)变形虫靠近营养物质吸附到膜表面细胞膜开始内陷包围营养物质膜泡膜泡离开细胞膜进入细胞质(3)如果膜泡中包围的营养物质为固体,则将这种营养运输方式称为胞吞作用;如果膜泡中包围的营养物质是液体,则称之为胞饮作用。4.3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因此能量代谢是一切生物代谢的核心问题。能量代谢的中心问题是生物体如何把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ATP。4.3.1生物氧化的类型 发酵:发酵是以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其最终产物为有机酸、醇、CO2、H2以及能量生物氧化反应 有氧呼吸:以O2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最终
14、产物是呼吸 CO2、H2O以及能量无氧呼吸:以含氧无机盐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最终产物是N2、H2S、CH4、CO2、H2O以及能量(1)发酵(fermentation)发酵是某些厌氧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糖酵解途径(EMP):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葡萄糖通过酶催化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供给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过程。主要发酵类型:丙酸发酵、丁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乙酸发酵、混合酸发酵、乙醇发酵(2)呼吸 呼吸是大多数微生物产生能量(ATP)的方式,是指底物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或电子并不直接与中间代谢产物相耦联,而是通过一系列的
15、电子传递过程,最终交给电子受体的生物学过程。有氧呼吸当环境中存在足量的分子氧时,好氧微生物能将底物彻底氧化分解为H2O和CO2,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经EMP途径分解形成中间产物丙酮酸,同时产生ATP和NADH+H+;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作用下生成乙酰CoA,并释放CO2和NADH+H+;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大量的ATP、CO2、NADH+H+和FADH2。无氧呼吸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以NO3-、SO42-、CO32-为最终电子受体,一般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
16、的底部淤泥等缺氧的环境中。硝酸盐呼吸: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学过程,也成为硝酸盐的异化作用。通过硝酸盐呼吸将NO3-还原为N2以及NO和N2O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细菌有反硝化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硫酸盐呼吸:也称为异化型硫酸盐还原或反硫化作用。能进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细菌称为硫酸盐还原菌,它能以有机物作为氧化的基质,氧化放出的电子可使SO2逐步还原为H2S。硫酸盐还原菌有脱硫弧菌属和脱硫肠状菌属等。碳酸盐呼吸:也称为异化型碳酸盐还原或产甲烷作用。能进行碳酸盐还原作用的细菌属于产甲烷细菌,它能在氢等物质的氧化过程中,以CO2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通过厌氧
17、呼吸将CO2还原为甲烷。常见的这类产甲烷细菌有产甲烷八叠球菌属、产甲烷杆菌属、产甲烷短杆菌属、产甲烷球菌属等。4.3.2生物氧化的作用微生物可以通过以下3种主要调控方式控制碳源的代谢途径。(1)使代谢物和酶位于细胞中的不同部位来控制代谢途径的活性,这种方式被称作代谢通道控制作用。(2)微生物通过直接激活或抑制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来迅速地改变代谢途径的活性。(3)微生物还通过控制细胞中酶分子的数量控制代谢活动。4.4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而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能将有机碳化物转变成CO2,这是自然界CO2的主要来源,从而保证了光能自养生物的合成代谢能不断地进行。4.4.1含碳化合物的降解转化(1
18、)自然界中的碳素循环含碳物质主要包括CO2、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等)、脂肪、蛋白质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自然界中的CO2,合成有机碳化物,进而转化为各种有机物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CO2。动物以植物和微生物为食物,并在呼吸作用中释放出CO2。当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等有机碳化物被微生物分解时,产生大量CO2,于是整个碳素循环完成。在水体中,由好氧区生活的藻类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几丁质、果胶质、糖类等,被多种多样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呼吸作用而分解并释放出CO2。沉入厌氧区的有机物和由异养光合细菌所合成的有机物,通过厌氧微生
19、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有机酸类、CH4、H2和CO2。产甲烷菌在厌氧区可以将CO2转化为CH4,甲烷氧化菌在好氧区将CH4氧化成CO2。总之,碳素循环是以CO2为中心的,是以CO2的固定和CO2的再生为主的物质循环。(2)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参与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和水体中的CO2合成为有机碳化物。分解作用有机碳化物在陆地和水域的有氧条件中,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被彻底氧化为CO2;在无氧条件中,通过厌氧微生物发酵,被不完全氧化成有机酸、CH4、H2和CO2。能分解有机碳化物的微生物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对烃类物质的分解烃类是石
20、油和石油产物中最主要而大量的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这些碳氢化合物在有氧条件下,能被参与碳素循环的各种微生物分解。已知约有28属细菌、30属霉菌、12属酵母菌和某些放线菌可利用并降解它们。4.4.2含氮化合物的降解转化(1)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自然界的分子态氮,被某些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固定形成氨,并转化为有机氮化物;或被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作用转变成可供植物直接利用的氮化物形式。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氮化物为动物食用,并在动物体内被转变为动物蛋白质。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排泄物中的有机氮化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或直接为植物利用,或被氧化成为硝酸盐供植物吸收,或被进一步还原为
21、气态氮返回自然界。在水环境中,好氧条件下通过固氮作用被固定的氮,通过氨化作用形成氨,一部分被其他生物同化利用,另一部分则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被氧化为NO3-和NO2-,这一部分无机氮又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氮源。因为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常处于缺氧甚至厌氧状态,而硝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的条件下发生,所以,在污染水体中,氨的大量积累则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在没有受到污染的水体中,很少发现有大量的氨积累。因此,在污染水体的自净恢复过程中,硝化作用显得特别重要。(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自生固氮: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可以在环境中自由生活,能独立进行固氮作用的一类微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微生物 污染物 降解 转化 本章 重点 掌握 概念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