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示例(共9页).doc
《201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示例(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示例(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01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两题。(11分)绝句 道潜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1)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2分)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3分)(答“黄鹂”不给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运用对比和比拟(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分)诗中将无名鸟和黄鹂的形象、地位及人们对它们鸣叫声的态度作了对比,(2分)借助高岩
2、鸟的形象塑造,表达了作者对专权者的讽刺和对才高却受排挤者的同情与惋惜。(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题。(11分)悲秋 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黄公度:南宋诗人,与秦桧同一时代。别浦:指河流入江海之处。(1)诗题为“悲秋”,全诗却不着一“秋”字,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而“悲”?(5分)答案:选取了西风、寒声、井梧等意象。(2分)诗人感慨时事,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悲。(3分)(2)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3、)答案:颔联描绘了双双行舟扬帆而去,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天似穹庐,边际四垂的景象,寥廓苍茫,萧瑟落寞,寄寓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情感。颈联描绘了山鸟为目前雨过天晴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天气转凉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朝廷隐伏着危机的担忧。(每点3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北斋雨后 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
4、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解析:回答此题要明白“占”字的意思,其次是把鸟雀拟人化了,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对北斋环境的喜爱。如果改为“站”,只是站立,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做这类题要把字放到诗句中去理解,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炼字的好处。答案:不同意。“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雀跳跃竹枝的欢喜得意神态。(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无味。(2分)(2)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诗人十分喜爱北斋这个地方,一个“爱”字流露出这种感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作者描绘了
5、北斋的清幽环境、雨后的清新淡雅、庭院中的竹子鸟雀和朋友赏画品茶等情景,自然想到以前的闲居生活。答案: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2分)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属吏的例行参见;(1分)次写北斋雨后的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千秋岁 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西池:金
6、明池。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答案: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使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3分)(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答案:“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而且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
7、深。(2分)“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2分)“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2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
8、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
9、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涵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答案: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有分析即可得满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春晚 左纬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
10、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迟,倚杖对斜晖。注交游:朋友。(1)“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这联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诗人看到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之一一数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猛然意识到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4分)(2)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进行赏析。(4分)答案:这首诗使用了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
11、,这有力地反衬出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4分)7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作,完成后面题目。(8分)踏莎行 周之琦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瞢腾去。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注嘉庆十八年,周之琦曾奉差赴山西。这首词写于此番山西之行。栖鸦语:谦辞,比喻稚嫩拙劣的文字。(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解析:回答第一问,就是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描绘词中的场景。这个场景是乐
12、景,但是从下片的“闷”字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情,描写的场景越热闹,表达的感情越孤独,这是反衬的手法。答案:第一问:主客杯觥交错,击鼓赋诗,酒沾衣襟却毫不在意的狂放不羁的场面。(2分)第二问:以乐景反衬哀情,热闹狂放的场面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对官场的厌倦)。(2分)(2)结合全词,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上片写的是主客杯觥交错的热闹场面,但下片一个“闷”字道出了心底的苦楚,可见词人不喜欢这种官场上的应酬,而喜欢“觅”诗句,其实是作者借赋诗排遣自己的苦闷,是一种惆怅之情。答案:表达了词人对喧嚣官场的厌倦,内心倍感孤独冷清,唯有借赋诗来驱遣,嗔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高考 诗歌 鉴赏 答题 方法 示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