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共15页).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基数;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影响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青壮年负担重。原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低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
3、减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6. 人口老龄化问题(1)衡量指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 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
4、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 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2.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9世纪以前: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
5、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二战以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 大洲 二战后亚 洲 非 洲 欧 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 美 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6、) 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才流失; 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
7、: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8、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地区的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3.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2.城市功能分区(1)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
9、、文化区等。(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收入阶层建筑面积位置公共设施环境质量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阶层面积大,有些有独立的庭院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完善,生活方便优美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阶层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缺乏,生活不方便较差(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内部存在明显分区;(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城
10、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 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的划分(1)划分指标:城市人口规模(
11、2)类型: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人口的规模大小。2.城市的服务范围:(1)概念: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构成该城市的服务范围。(2)服务范围:城市本身,以及该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3)特点: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3、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小城市低少低小多近大城市高多高大少远城市的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相对应的。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5.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的
12、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 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人口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地区城市化: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3、(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30以下,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3070较高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逆城市化发达国家(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14、,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5.关于逆城市化:表现: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增加。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6.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3)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4)社会问题突出;7.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图形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成因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市区人口激增,
15、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8.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9.城市化的影响分析(1)有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人口转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科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不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资源问题导致大量土地占用,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城市及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产
16、生噪声污染社会问题汽车增加,人口膨胀导致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乡村人口无序进入,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分类(1)按生产力性质分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2)按生产对象分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3)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4)按产品的用途分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2.农业区位的定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农业区位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气候:光照、热量(含昼夜温差大小)、降
17、水 地形: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立体农业;高原畜牧业; 土壤:肥沃;贫瘠酸性土壤(红壤、紫色土茶叶) 水源: 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 交通扩大市场;劳动力数量、素质 科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肥、良种)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花(果)基鱼塘)5.农业地域:(1)定义: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18、,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园艺业。*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业。如咖啡、橡胶、茶叶等。*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一种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迁移农民通过烧荒种植,粗放经营以获取农产品,待地力耗尽则放弃耕作,再继续垦荒。*园艺业:与庭院栽培有关的集约种植的农作物及其栽培、繁育、加工利用技术。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混合农业: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也属于混合农业。(2)类型:小麦牧羊带。(3)分布:西南部和东南部(墨累达令河盆地)。(4)生产特点:生产的灵活性好,市场的适应性强。(5)土地
19、利用方式: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划区轮牧)。(6)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灌溉水源较好(墨累达令河水、东水西调);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主要为国际市场;交通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政府的扶持和鼓励;7.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西北地区:水源东北地区:热量(低温、冷害)华北地区:旱涝、盐碱、风沙南方地区:旱涝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1)作物:水稻(2)主要分布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亚洲季风气候区(3)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
20、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日本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多采用小型农机具。季风气候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4)区位条件: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大多数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粮食(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习惯)居民的饮食习惯,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食物偏好)(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产量最大); 印度是亚洲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 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合比较冷的地方种植)冬小麦:秋播夏收(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2016 整理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