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附答案(共10页).docx
《2018最新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附答案(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最新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附答案(共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8最新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附答案18曹刿论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3)牺牲玉帛 (4)小惠未遍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闻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1)政治方面: (2)军
2、事方面: 6文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一、默写填空1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曹列对此事的评价是:“ ”。2.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二、阅读曹刿论战,按要求作答。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B 神弗福也(福气)C公将鼓之(击鼓) D一鼓作气(振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令”中的“乃”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重修岳阳楼B乃不知有汉C久而乃和D此乃勇士头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记述曹刿与鲁庄公就战备条件的辩论,着重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B文章第2段叙述长
3、勺之战的经过,突出了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的军事家形象C文章第3段写曹刿第二次“论战”,反衬了鲁庄公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的形象个D文章详略得当地记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结构严谨,线索分明,人物形象鲜明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5结合文章,联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解。答:_ 19、邹忌讽齐王纳谏1下列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A邹忌讽齐王(婉言进谏)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谏(直言劝告)B朝服衣冠(穿戴) 孰视之(通熟,仔细) 何能及君(比得上
4、) 私我(偏爱)C客之美我者(美丽) 谤讥(诽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期年(周)D王之蔽(受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莫不私王(没有谁) 间进(间或)2一词多义上 受上赏( ) 下 乃下令( )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 ) 受下赏(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 朝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 门庭若市( ) 能谤讥于市朝( ) 皆朝于齐(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 ) 于 欲有求于我也( ) 孰视之 ( ) 皆以美于徐公( ) 暮寝而思之( ) 能谤讥于市朝( ) 吾妻之美我者 ( ) 皆朝于齐( )孰 孰视之( ) 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念此私自
5、愧,尽日不能忘( )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方 今齐地方千里(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善: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间 奉命于危险之间(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京中有善口技者(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王曰:“善。”(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本文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情服。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逼人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B、本文篇幅不长,写作上很
6、有特色,它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较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的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C、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马上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D、邹忌不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对于三者的齐声赞美,他从客观实际出发,先自“思”后“视”之,从而分析出妻、妾、客曲意奉承自己的原因。邹忌从“问”到“思”到“视”,因小悟大,终于找出原因,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 4解释下列加粗词。(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7、(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_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_7翻译下面的句子。(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8、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_9、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建议:_ 启 示:_22、桃花源记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缘溪行( )(2)渔人甚异之( ) (3
8、)欲穷其林( )(4)便要还家( )(5)便扶向路( )(6)欣然规往(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5)寻病终 A寻找 B搜索 C不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9、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5、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B、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C、“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不愿离开是因
10、为(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D、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E、本文的线索是:桃源源,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逢桃林、访桃源、离开桃源、寻桃源件几个故事情节.6.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11、邹忌讽齐王纳谏)23、岳阳楼记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增其旧制: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大观: 前人之述备矣: 薄暮冥冥: 翔集: 长烟一空: 何极: 郁郁: 把酒临风: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属予作文:二、重点语句翻译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_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_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_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_ 三、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三项( )( )( )A、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C、描写无
12、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D、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E、“进”“退”分别照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F、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G、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衔、吞)I、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最新 整理 语文版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复习 练习 答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