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共33页).doc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第一课 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变式练习5分钟(一)填空。1.比例尺=( ):( )2.比例尺1:100表示( )1厘米代表( )的100厘米。也可以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还可以说,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二)判断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
2、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表示40千米的距离,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0。3.图上距离一定小于实际距离。4.比例尺的前项一定小于后项。二、体会什么是变量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板书课题)三、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1.妙想
3、体重变化情况(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
4、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四、巩固练习1.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2.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课件)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五、全课总结。
5、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年龄和体重骆驼的体温与时间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第二课 正比例(一)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绿色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教学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变式练习5分钟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买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
6、总价与书的本数。(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二、复习引入。 1.用课件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三、设问导学(四人组内)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ppt展示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
7、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加油!)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情境二:ppt展示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情境三:ppt展示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
8、应付的钱数如下。2.把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细心比较啊!)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5.正比例关系:(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五、达标检测 (加油,你一定行!) 1.正
9、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1)把表填写完整。(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10、3)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六、巩固练习活动二:练一练。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
11、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五.拓展延伸 知识巧记 ,总结 正比例,好脾气,两量相关要谨记。同扩同缩好兄弟,比值永远不变异。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板书设计正比例=k(一定)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 第三课时 正比例(二) 教学目标: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变式练习5分钟1.
12、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3.齐读正比例儿歌(课件出示)正比例,好脾气,两量相关要谨记。同扩同缩好兄弟,比值永远不变异。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4.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1)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2)商一定,被除数和除数。(3)路程和时间(4)长方形的长不变,面积和宽。(5)长方形的宽不变,面积和长。(6)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底。二、自学感悟:完成课本42页“试一试”(1)圆的面积
13、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三、合作交流:在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四、展示点评: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不相等,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虽然乐乐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乐乐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五、巩固练习 判断(1)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成正比例。(2)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高成正比例。(3)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六、拓展延伸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板书设计: 正比例 =k(一定)第四课 画一画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
14、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变式练习5分钟(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7.
15、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9.圆的半径与周长。10.圆的面积与半径。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二、设问导学(四人组内)合作完成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自己独
16、立完成) 7.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地是否准确 8.归纳总结: (1)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相对应量中的各点在同一直线上,即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2)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1题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课件出示题2. 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 根据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 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图
17、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作业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画一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特征: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六年级3班数学教学设计课题反比例(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导学过程一、
18、变式5分钟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3)果树的大小与产量(4)征订同一种刊物,征订数量和总价(5)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3.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4.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二、自学感悟:1.完成课本46页两个表格。教学过程仔细观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如下。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三、合作交流:结合两个例题,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四、汇报点评:反比例的量的特征: 两种相关联通的
19、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五.巩固练习:完成课本47页“练一练”第1题六.课后练习课本48页第2,3题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指名汇报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板书设计反比例XY=K(一定)教学反思六年级3班数学教学设计课题反比例(二)课时教学目标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重点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学生活动一、变
20、式练习5分钟1.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二、自主尝试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第1题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单价数量=总价(一定)积一定,所以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三、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第2题。学生先独立填表,然后借助表格中数据交流:已读页数+未读页数=总页数(一定),和一定,但积不一定,所以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不成反比例。指名回答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教学过程四、巩固练习1.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1)分子一定,分数值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比例与反比例 北师大 六年级 第四 单元 正比例 反比例 教案 3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