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课件:第四部分-题型策略-考前指导-.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新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课件:第四部分-题型策略-考前指导-.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新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课件:第四部分-题型策略-考前指导-.pptx(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型策略考前指导题型策略考前指导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内容索引题型题型1 1图形图示类解题策略图形图示类解题策略题型题型2 2坐标类解题策略坐标类解题策略题型题型3 3表格类解题策略表格类解题策略题型题型4 4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题型5 5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题型6 6长句表达题的答题策略长句表达题的答题策略题型题型1 1图形图示类解题策略图形图示类解题策略【题型策略题型策略】生物图解、图示通常是用特殊的符号、色彩和图形来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的相互联系,它浓缩了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是生物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图形图解类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此
2、类试题可能涉及形态结构图、生理过程图、流程图、遗传系谱图等,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或是展示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生物学原理等,对考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方法策略(1)仔细读题干,读懂题目给予的文字说明以及相关提示,特别要注意与解题有关的重要词语。(2)仔细看题干中图解、图像的名称、相似结构、过程含义以及图示说明等,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转换、迁移、拓展。(3)仔细看题干中的多个图解、图像间的联系,注意分析一个大题中的若干图解、图像能否相互补充说明或提示,以防解题时因信息不足而顾此失彼,最终导致思维偏差或知识遗漏。(4)
3、仔细读设问,从设问着手,结合题干的文字说明以及图形中获得的信息,把知识进行链接、综合,实现概念、原理与图形之间的信息转换和整合,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解题模板“一看”(识图)看名称,明确图示类型“二明确”(析图)一明确图中各部分提供的有效信息,如图中每一个过程、各部分名称等,二明确图中各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一联”(说图)联系题目设问,理清知识点,利用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模板应用模板应用】1.(2020山东临沂4月一模)榴莲香味独特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在榴莲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调节香气物质合成的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或推测正确的是()A.乙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榴莲细胞的细胞核B
4、.多聚核糖体的形成,提高了组成L酶的肽链的合成速率C.核DNA可以通过调控L酶合成直接控制果实的香气性状D.乙烯通过促进亚油酸合成基因的表达提高香气物质合成量答案 B解析 据图可知,乙烯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这种方式并不属于主动运输,A项错误;多聚核糖体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提高了L酶的合成速率,B项正确;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形成L酶,L酶催化亚油酸转化为香气物质,该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项错误;图中信息表示乙烯促进的是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D项错误。2.(2020山东济宁6月三模)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
5、RNA-DNA杂交体,这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下图是原核细胞DNA复制及转录相关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R环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B.酶A和酶C只作用于磷酸二酯键C.R环中存在AU、TA碱基互补配对D.图示体现了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答案 B解析 据题图可知,R环中有三条链,其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项正确;酶A是DNA聚合酶,酶C是RNA聚合酶,前者只作用于磷酸二酯键,后者除作用于磷酸二酯键外,还能作用于氢键,B项错误;R环中有RNA与DNA的配对,因此存在AU、TA碱基互补配对,C项正确;图示复制过程中子链的合成分别是以解开的两条DNA单
6、链为模板复制完成的,体现了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项正确。3.(2020山东菏泽4月一模)鹦鹉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其中B、b位于Z染色体上。某人所养的一对绿色鹦鹉产下一只白色鹦鹉和一只蓝色雌性鹦鹉甲,甲的左翅上带有白色斑点,假设基因突变只改变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个体能够存活。下列关于甲左翅上白色斑点产生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B.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组,变异细胞中a基因发生重新组合C.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含A的片段缺失D.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7、,变异细胞中缺少一条常染色体答案 B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绿色鹦鹉是双显性个体,且一对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在Z染色体上,则两只亲本的基因型为A_ZBW和A_ZBZ-,因后代中有一只白色鹦鹉,可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蓝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A_ZbW,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A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会导致后代某部分出现异常性状,B项错误;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A基因随着染色体的缺失而缺失,从而表现出a的性状,C项正确;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缺失,可能出现白色斑点,D
8、项正确。4.(2020山东临沂4月一模)某灰身(B)、白眼(w)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细胞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果蝇一定是杂合子B.该细胞不可能是极体C.该细胞内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D.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答案 C解析 图中的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两个等位基因B和b,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前提下应该是发生了交叉互换,由此推测该个体一定是Bb的杂合子,A项正确;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该图示中的性染色体上没有w基因,在没有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前提下,可以确定该细胞是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
9、精母细胞,不可能是极体,B项正确;该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C项错误;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B和b基因,应该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项正确。题型题型2 2坐标类解题策略坐标类解题策略【题型策略题型策略】一、坐标曲线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物学现象,将坐标曲线赋予生物学含义,从而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性。此类试题考查考生的理解、推理、信息转换、分析及综合运用等能力,内容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分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种群数量变化等。曲线类型有单曲线、双曲线和多曲线等几种。方法策略坐标曲线题大多是以知识的获得过
10、程为背景,或以知识的发现过程为背景来设计的,所获取的知识往往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有的还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因此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坐标曲线,获取解题信息。尽管生物坐标曲线题类型很多,但无论多么复杂的曲线,关键是数和形两大要素。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的动态变化。抓住了这两大关键,再通过联想、迁移等再现与图像曲线相关的知识点,比如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读懂、读透曲线题中呈现的知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解题模板“三看”(识线)一看坐标,明确变量;二看曲线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三看曲线走势“二找”(析线)一找关键点的意义;二找曲线走势
11、的意义 “一联”(说线)联系题目设问,利用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注意: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随横坐标变量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二、直方图直方图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并以方柱的高度来表示数据大小。与高中生物相关的直方图包括:细胞和种子内物质的相对含量、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生物量以及实验数据等。与曲线图不同的是,在直方图中,横坐标并不一定在横向上有顺次关系,可能是某几个相似量或无关量的堆积。方法策略(1)搞清题目要考查的内
12、容,对所涉及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读懂图形中不同方柱各自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再对含义相同的方柱进行横向比较。(2)横坐标或许没有精确的数值,甚至是几个互不相干的数据无序地排列在横坐标上,此时的关键点在于方柱的高度。但是,当赋予横坐标特定意义的时候,一定要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坐标的数值至关重要。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对不同图形进行双向的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信息。解题模板“一看”(识图)看清坐标,明确变量“一找”(析图)找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联”(说图)联系题目设问,利用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模板应用模板应用】1.(2020山东日照5月模拟)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
13、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下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状态B.AB段和BC段钠离子通道开放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 mVD.CD段的外向电流是K+外流引起的答案 C解析 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A项正确;AB段和BC段存在内向电流,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项正确;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膜内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电位,C项错误;CD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K+外流
14、引起,D项正确。2.(2020山东淄博6月三模)在人体中,胆固醇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细胞。已知细胞摄取LDL有两种途径:一是LDL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被胞吞,之后受体重新回到细胞膜上;二是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下图为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对LDL的摄取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含胆固醇较高B.当胞外LDL浓度大于35 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改变C.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通过途径二吸收LDLD.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
15、速率会受影响答案 D解析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其中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含量较高,A项正确;由图可知,当胞外LDL浓度超过35 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曲线斜率明显下降,B项正确;分析曲线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速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存在饱和点,故推断该物质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无关,即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即方式二,C项正确;由C项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不会受影响,D项错误。3.(2020山东日照4月一模)下图为科研人员建构的保护区内的某猎物捕食者模型
16、,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该模型能反映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该模型能解释猎物、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C.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种群K值的是N3和P3D.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答案 C解析 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开始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A项合理。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会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会引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种群数
17、量在N2和P2左右保持动态平衡,B项合理。根据分析可知,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K值为N2和P2,C项不合理。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项合理。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有机物变化,得到如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植物在27 时生长最快,在29 和30 时不表现生长现象B.该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所给的4个温度中都是29 C.在27 、28 和29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相等D.30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都是1 mg/h答
18、案 B解析 暗处理后有机物减少量代表呼吸速率,4个温度下分别为1 mg/h、2 mg/h、3 mg/h、1 mg/h,光照后比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代表1 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量和2 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的差值,所以4个温度下总光合速率(有机物制造量)分别为5 mg/h、7 mg/h、9 mg/h、3 mg/h,净光合速率分别为4 mg/h、5 mg/h、6 mg/h、2 mg/h。该植物在29 时生长最快,4个温度下都表现生长现象;该植物在29 条件下制造的有机物量最多;该植物在30 条件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3 mg/h,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为1 mg/h。5.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19、。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答案 D解析 昆虫一般体型较小,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为初级消费者;据图可知,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据图可知,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6.科研人员将铁皮石斛的带芽茎段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原球茎,并探究6-BA与2,4-D诱导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结果
20、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5 mg/L 6-BA与0.8 mg/L 2,4-D是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B.实验结果表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具有两重性C.实验结果表明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D.6-BA和2,4-D对原球茎的增殖起调节作用答案 D解析 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6-BA浓度和2,4-D浓度,因变量是原球茎增殖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两种溶液的浓度为0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少;当6-BA浓度为0.5 mg/L、2,4-D浓度为0.8 mg/L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6-BA浓度为0.5 mg/L、2,4-D浓度为0.8 mg/
21、L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但是不能证明此组合为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A项错误;与2,4-D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其他浓度的2,4-D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说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由于缺乏两种溶液单独使用的对照组,因此无法比较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与单独使用的效果的关系,C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6-BA和2,4-D组合,原球茎的增殖数不同,说明6-BA和2,4-D对原球茎的增殖起调节作用,D项正确。题型题型3 3表格类解题策略表格类解题策略【题型策略题型策略】表格题是高考试卷中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常见题型之一。表格是信息呈现的一
22、种重要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表格的形式把生物学现象、事实、规律、原理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如内容比较表、实验过程表、结果数据对比表等。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生物图表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识图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方法策略表格题常见表格类型有两种。一是数据表格,通过数据说明实验结果、生理生化的变化等,以数据记录为主体。二是材料(过程)表格,用文字叙述生物的特征、生理特点、实验处理方法、生命或实验现象,以材料(处理过程)的记录为主体。表格题有多种形式
23、,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反映的信息都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识表:获取信息时,识表是基础,是做好表格分析题的前提。可以按照“三看”法识表。一看行和列,要看清表格名称、行标题与列标题、标题的含义、数据的单位等,找出所要考查的知识。二看行和列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如数据是增大、减小,还是达到某个数值点后保持不变等。三看关键的数据点,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出现频率高或低的数值等。另外,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
24、别注意。(2)析表:处理信息时,析表是关键。要在识表的基础上,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是理顺行与列的相关性。由于这类试题将大量信息隐藏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利用图形转换、拆分表格等方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要在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纵横比较等方法找出数据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析表过程中要解决以下问题:分析行标题、列标题的生物学含义,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各关键数据(例如最大值、最小值、零值、转折值等)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比较行内、行间、列内、列间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列出变量的关系式,借助恰当的
25、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推导。(3)用表:运用表格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将析表过程中所得出的数据特点、数据变化规律等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相融合,将表格数据蕴含的信息与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相联系,通过信息转换,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解题模板“三看”(识表)一看表格名称(或表格记录的内容);二看行(列)标题,明确变量;三看每一行(列)数据的变化趋势“二找”(析表)一找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二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联”(说表)联系题目设问及所学知识,利用表中信息准确答题【模板应用模板应用】1.(2020山东济南4月一模)下表为人睾丸中甲、乙、丙、丁四个细胞内的染色体组和同源染色体的数量,据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高 生物 二轮 复习 课件 第四 部分 题型 策略 考前 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