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387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38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387页).docx(3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前言亲爱的读者、同行们教师、教养员、校长们!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 年,这对我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权这样做的。我很想给教师们,不论是现在在校任教的,还是继我们之后将要来校工作的,讲讲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整整十年,即从一个我们教师通常称之为一无所知的“小懵懂”进校起,到他(她)成长为青年从校长手中接过中学毕业证书,即将走上独立的劳动生活道路的庄严时刻止的十年。这个时期是一个树人的时期,而对
2、教师来讲,则是他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敬爱的读者,或许您对书中的某些东西不会同意,有些东西可能会使您感到奇怪、诧异。我要预先忠告您:切不可把这本书当作施教于儿童、少年和青年的万能参考书来看待。用教育学术语来讲,书中阐述的是课外教育工作(或者说,狭义概念的教育工作)。我没有把讲课及学习科学基础知识过程的全部教学细节列入本书课题。如用表达细腻的人际关系的语言来讲,本书阐述的是教师的心灵。我力图要说明的是:如何把幼小的人带进认识现实环境世界中去,如何帮助他学习,减轻他的脑力劳动,如何在他心灵中激发并确立高尚情操,如何培育人的尊严感、对人
3、的善良本质的信念、对苏维埃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如何在幼童聪慧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中播下忠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第一批种子。您现在拿到的这本书是阐述低年级教育工作的。换句话说,是阐述儿童世界的。而童年,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官,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我想对书的内容和书中所谈经验
4、的性质再作一点说明。小学教育这首先是一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我有意识地不去写教师集体和家长们的劳动。如果把这一切都写进书里,篇幅就会大大膨胀。在谈童年的书中,不可能不涉及孩子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和他们的父母。个别家庭的状况很沉闷,有时会使人感到压抑,卫国战争之后尤其如此。某些家长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则。对此我不能避而不谈。如果不对家庭环境作出全面、真实的介绍,那么整个教育工作的方针就不好理解了。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威力,坚信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及其他杰出教育家之所信。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具有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整体性特点,今天,把他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
5、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部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些著作的每一部都是各自独立完整的单独的作品。而作为三部曲,它们是综合阐发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及新一代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的。这些著作属于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生前最后一个时期所著的主要的、在许多方面讲是纲领性的著作,总合起来可以从中清楚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以及他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家的品格。收入三部曲的所有这几部著作都有它们幸运的经历:一问世便即刻被视为教育思想上引人瞩目的现象。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是荣获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的教育科学著作(1974 年),而作为两部曲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公民的诞生则获得乌
6、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1973年)。收入三部曲的著作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可以使我们理解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是如何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来解决儿童的发展、培养与教育、教学与教养诸问题的。这些课题早在4050 年代就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而到6 年代末则成为他研究的独立的专门课题。经过对学校教育实践和迫切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诸方面的深入思考,使这位教育家取得了他自己对教育过程及其构成因素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对作为教学教育过程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的品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在这
7、样的条件下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1 教育者个人高尚的品格修养、他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应当成为孩子们的不容置疑的权威。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所认为的权威,绝非凭借学识、绝对服从的要求及对孩子的形式主义的专横管理而高高在上,脱离孩子们;而是一再证实,没有师生之间经常的精神交往,不相互深入到彼此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就谈不上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联的情感修养。“培养教师情感的最主要的源泉,这就是教师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不仅作为一位教导者,而且也作为一个朋友和同志,同孩子们结下的多方面的情感联系。”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
8、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着眼点是,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受教育者这是过着生气勃勃有趣生活的、积极的、独立的个人。他写道:“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1 见本书第428 页。 同上,第13 页。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教育过程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
9、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在公民的诞生中阐发了少年集体的组成原则,探讨了集体发展的主要方面。集体主义发展成为思想一政治、劳动、品德诸方面教育的首要原则,并旦最终成为新的、共产主义关系的基础。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苏霍姆林斯墓分解出来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教学教育过程是在学校进行的。我们看到,瓦西里
10、亚历山德罗维奇怎样从不寻常的“蓝天下的学校”,即凭感觉和情感具体感知世界的大自然学校,走向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不可以把学校说成是人为制造的没有思想病毒的环境。在少年的周围沸腾着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们常常处于各种思想影响的十字路口。没有必要去回避异己的思想影响,而是要接触这种影响,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独立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情境。”我们的整个社会主义现实,就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又是重要的生活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儿童早期社会化,让他早日接触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精神财富。这位教育家写道:“孩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应该是片面的。在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时候,孩子们应该逐渐认识到自己
11、对长辈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负担的责任。”在三部曲中阐述了认识、惰感感知、交往和活动及其辩证的相互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条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认为,最有效益的认识途径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途径。在童年期,教师对于孩子是世界事物和现象的发现者,而在少年期则是思想世界的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认识机制动机、情感、刺激,把它们都纳入到积极教育行为体系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认为,情感体验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他确信,“教学过程,特别是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要充满情感,这是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这位教育家力求精心细致而又深思熟虑地安排教育影响,以便通过惊奇和惊讶的感觉唤起
12、受教育者对事物和现象的兴趣。苏翟姆林斯基写道:“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 见本书第1314 页。 见本书第526 页。 见本书第519520 页。 同上,第240 页。 同上,第48 页。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这在更大程度上涉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对观念、原则的情感一审美评价,是思想教育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它取决于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体验高兴、赞美、惊奇、悲伤、忧愁、羞愧、气恼、愤慨、腼腆、良心的谴责等情感的深刻程
13、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三部著作,对作为教育范畴的复杂而又多方面的交往过程给予极大的关注。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类交往和接触,讲到了儿童同大自然、同周围世界、同艺术作品接触过程的内涵的许多方面,阐明了孩子同老师、集体内彼此之间、同长辈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交往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写道:“ 细腻的情感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经常的精神交往中才能培养起来。”与此同时,他是结合活动、结台实践探讨教育性交往主张的。三部曲中探讨了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认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德方面的活动和情感方面的活动;阐明这些活动对培养集体和个人的
14、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者的活动当作旨在培养孩子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来阐述的。为了顺利实施所有教育条件主动认识、惰感体验、交流和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特意安排了所谓“情感情境”(这也应作教育性的解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证了这一概念,并说明了它的实际应用。在公民的诞生中讲到:“在教育工作中有很多专门建立的、预先规定的、被设计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达到在学生们的心灵中确立起一种把人作为最珍贵的财富去尊重的目的,使一个人从小就能成为别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认为,这在童年岁月尤为见效,因为个人的精神-道德素质的基础奠立于611 岁期间。情感情境在少年
15、的教育中依然具有它的作用,并且具备了带有鲜明显示情感色彩的、独立的儿童创作的特点。这位教育家指出:“情感情境的特点是在心灵的冲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似乎是自发的,任何的策划都激发不起这样的活动,以前获得的道德价值观对它起着影响。不是事先规定好的,也不是有准备的这种活动,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出现的,它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情感-道德修养,是进一步发展、深化崇高的人类的激情的手段。”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在公民的诞生中对惰感情境作了概括的说明,并阐述了在推荐的四类教育情境中进行教育工作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整个教育工作的宗旨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他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16、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上和教育所能做到的程度上,在各个方面达到最美满的境地。在三部曲中,在照顾了各个年龄期的特点的惰况下,将这个宗旨加以具体化。小学的宗旨“教会孩子学习”,养成爱社会主义祖国、爱自己的人民、爱共产党、憎恨它的敌人的感情,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 见本书第7172 页。 同上,第559560 页。 同上,第695 页。 见本书第325 页。 同上,第582 页。因为“这个自我意识,也就是个性形成的实质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们认识我们社会的精神一道德原则,培养起对这些原则的正确态度,唤起对善与恶的概念的强烈兴趣,教育过程组织得要能在行动中表现出参
17、与精神、真诚、同情共感、同情心、人道等情感。待学生进入少年期时,学校、教师和社会在保持并发展童年时期所奠定的品质之外,已在培养公民了,对于他来讲,“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变成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个过程的展开只能通过多方面的精神活动,没有这种精神活动,就不可能有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生动的人的个性。”这时教师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公民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社会义务感;培养情感修养、勤劳精神、对集体和自身天良的责任感;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及尊重人格的能力;保持每个人的个人精神财富。每个男女青年投入生活时,应当将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占据积极的生活阵地,同邪恶、伪善、变节行为作
18、斗争。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写道:“没有人的激情的思想性就会变成假义虚情。在我们的社会中,颇有一些维护正义的斗士、真理的探寻者,他们不反对去揭露邪恶,但是他们认为还是让警察去和这些现象作斗争吧。这些蛊惑者,这些光说不练的人带来许多危害。问题不在于看到邪恶要大声疾呼,而在于制服这些邪恶。有时候需要的不是用嘴说,而是无言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所阐发的所有这些人道主义原则,被苏维埃教育科学视为在解决教育迫切问题上迈出的新的一步。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自己的作品,作品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其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方面很典型
19、。这部书自1969 年首次出版就立即受到欢迎,现已用世界23 种语言发行46 个版次,其中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和中文。它之所以受到欢迎,既取胜于阐述方式,也有赖于论题范围。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展开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审美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苏霍姆林斯墓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
20、愿中展现吧。”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对语言、对话语作了广义的解释(这既是老师的话,也是书本,既是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并认为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话语的使命在于启发孩子的探索性思考,促进他的创造性个性的发掘;孩子应当弄懂语言与祖国、与人民的文化传统密不可 见本书第278 页。 同上,第510511 页。 见本书第669 页。 同上,第32 页。分的联系。在小学里,话语将思想与幻想联结于一身,要知道,对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讲,童话、虚构故事、游戏都是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位教育家着重指出:“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
21、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善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这一切被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看做是,创造性感知同分析、同思考、同道德和社会内涵的融台。“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仅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作为个性发展一个极重要因素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也如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中一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劳动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为培养劳动需求乃是整个共产
22、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劳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复杂而又不轻松的脑力和体力作业的成果。他肯定地说:“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过程的辩证观点,使他得以论证影响学生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必须加以结合这一思想:“每一种作用于人的手段的教育效果,都要看另一些影响手段的深思熟虑程度、目标明确程度和有效程度如何而定。”“各种教育影响的和谐”,在这位教育家
23、因受实践和孩子们的启示而采用的那些独特的教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得到了反映,在这些活动中教育目的与对它的创造性的、诗意般的处理结合了起来。诸如面包节和母亲节、第一朵花节和云雀节等。三部曲的第二本书公民的诞生自问世(1970 年)以来已取得世界上14 种语言共25 版次的发行量。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少年教育各方面问题的广泛而又全面的分析及对这一年龄期矛盾和特殊性的阐述。在少年的教育工作中,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采用和对611 岁儿童同样的施加教育影响的方法,但大大地加以充实并用一些新的想法子以扩充和深化。“第一次是生命本体的诞生,第二次诞生的则是一个公民,一个积极的、富于思考的个性,一个不仅能够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个 心灵 献给 孩子 38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