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入门(共2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荣格心理学入门(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格心理学入门(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荣格心理学入门(节选)荣格心理学入门(美)C. S. 霍尔、V. J. 诺德贝著 冯川译 1987年5月第一版 定价:1.15元 本书的原著写于1972年,于旧金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875-1961年 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历程荣格回忆、梦、反思 P2荣格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克什维尔的乡村里。他的名字取自他的祖父、巴塞尔大学医学教授的名字。他的父亲是瑞士新教牧师,荣格是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荣格的两个哥哥在荣格出生之前就夭折了。 P15荣格采用了语词联想的方法来测验情绪的生理表现。语词联想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
2、听,并要求病人对其中首先打动他的那个词作出反应。如果病人犹豫不决,花了很长时间才对那个词作出反应,或者他在作出反应的同时流露出某种情绪,这就表明那个词已经触及到荣格称之为情结的那种东西。(这很类似投射测验) P22,荣格于1961年6月6日去世。他的助手雅菲小姐一直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和助手。 P25最初,荣格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为分析心理学。 P27任何完整的人格理论都应该能够解答下述三方面的问题。组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什么,这些成分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和外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激发人格的能量源泉是什么,能量在上述种种成分之间怎样分配?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它
3、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分别称为人格结构问题、人格动力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问题。 P36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有一种“瘾”。一种强有力的情结很容易被他人注意到,尽管他本人可能并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P40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作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具有什么类型的经验。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确立精神在进
4、化过程中的这一位置,是荣格的卓越的成就。 让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和性质作一大致的勾划。首先,它是心理中与个人无意识有区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的潜在的意象。原始(primordial)指的是最初(first)或本源(original),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到心理的最初的发展。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的人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这
5、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例如,人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才获得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当然亲身经验也可以加强一个人的先天倾向。我们之所以具有怕它和怕黑暗的先天倾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这些经验于是深深地镂刻在人的大脑之中。 对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起源的说法,有一种最常见的批评。我们最好先来讨论一下这种意见。生物学家们对进化的机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前人通过经验而习得的东西,不需要重新学习
6、就可以遗传给后代,习惯逐渐转变为本能。这种观念更新被叫做获得性遗传理论或拉马克主义。另一种被生物学家们广泛接受的观点则认为,进化的程序是由胚质(germ plasm)中发生的变异(所谓突变)完成的。那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增加生存机会和繁衍机会的突变,容易一代一代地传续下去,而那些不利于适应生存和繁衍的突变,则会被淘汰和消灭。 遗憾的是,荣格采用的恰恰是不合时宜的拉马克主义的解释,即对于蛇或黑暗的恐惧,由一代人或几代人通过经验学习获得后,可以遗传给后代。但是应该指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要从获得性遗传理论中去寻求解释,它也可以从突变论和自然选择论中获得解释。这就是说,一种或一系列突变,可
7、以导致一种怕蛇的先天倾向。既然原始人暴露在毒蛇的伤害之下,他对蛇的恐惧可以使他小心警惕着不被蛇咬伤。那么,导致这种恐惧并因而导致这种小心警惕的突变,就可以增加人的生存机会,这样,基因胚质中这种变异就会传给后代。也就是说,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进化也可以象对人体的进化那样来说明和解释,因为大脑是精神最重要的器官,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依赖于大脑的进化。 在作了这一番必要的说明交代之后,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继续描述集体无意识。人生下来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种种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后天经验。正象前面说过的那样,如果集体
8、无意识中已经预先存在有恐惧的先天倾向,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发展为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在有些情况下,要使这些先天倾向显现出来,只需要很少一点外界刺激就足够了:我们第一次看见蛇,即使是一条无害的蛇,很可能也会被吓一跳;而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先天倾向却需要相当多的外界刺激,才能够从集体无意识中显现出来。 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象(virtual image),已经先天地被他具备了。”(荣格文集卷七,188页)这种心灵的虚象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溶为一体,由此而成为意识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集体无
9、意识中存在着母亲这一心灵虚像,它就会迅速地表现为婴儿对实际的母亲的知觉和反应。这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知觉到某些东西并对之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后天经历和体验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上应该有丰富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才能使集体无意识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个性化,即成为自觉意识。 1 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这个词的意思是最初的模式,所以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摹仿这一模式。它与prototype是同义词。 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
10、投入有关原型的研究和著述之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孩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等。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为了正确理解荣格的原型理论,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原型不同于人生中经历
11、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像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相底片。荣格说:“在内容方面,原始意象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到的并因而被意识经验所充满的时候,它才是确定了的。” 有一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荣格对此给予了特殊的注意。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self)。后面我们将要对它们详加说明。 原型虽然是集体无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酷无情的领袖”这种个
12、人类型。又如巫术原型如果和出生原型混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某些原始文化中的“生育巫师”,这些巫师为年轻的新娘们履行仪式,以保证她们能够生儿育女。既然原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相互作用,因而能够成为造就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 2010-09-10 11:47:18 小石块 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全世界所有的婴儿都天生具有母亲原型。母亲的这种预先形成了的心象,后来通过现实中的母亲的外貌和举止,通过婴儿与母亲的接触和相处,而逐渐显现为确定的形象。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
13、也就立刻出现了个性差异。此外,荣格还提到,当种族分化出现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现出基本的差异来。 在前面有关情结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过情结所可能有的几种起源。现在,原型应该被看作是所有这些起源中的一个。因为事实上原型乃是情结的核心。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原型只有作为充分形成了的情结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行动中得到表现。 让我们考察一下上帝情结是怎样从上帝原型中发展起来的。同所有的原型一样,上帝原型最初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当一个人开始接触世界的时候,那些与上帝原型相
14、关的经历和体验就逐渐附着于这一原型并由此而形成上帝情结。这一情结通过不断地积累新的内容和材料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最后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己强行进入到意识之中。如果上帝情结在一个人身上占据优势,那么这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所作所为都主要为上帝情结所统治。他感觉和判断一切事物都带着善与恶的标准;他宣传邪恶的人将要下地狱,圣洁的人能够进入永恒的天堂;他诅咒那些在罪恶中生活的人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罪恶忏悔;他相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或者甚至就是上帝本人,因而只有他才能向人类启示获得拯救的道路。这种人会被人们看作是妄想狂或者精神病患者。他的情结已经统治了和控制了他的整个人格。当然,这是情结以极端的和无限制的方式发
15、挥其作用的例子。如果这个人的上帝情结不是吞噬了他的全部人格,而只是作为他人格中的一个部分,他就很可能会较好地为人们服务。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 (1) 人格面具(the persona) 人格面具这个词的本义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由同一词源演化而成的词还有person (人,个人)和personality(人格、个性)。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的作用与此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
16、(conformity archetype)。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试想有这样一个在大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他为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首先弄清公司对他有什么期望,他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很可能包括某些个人特征如修饰、衣装、风度等;当然肯定包括他与上司的关系,或许也包括他的政治见解,他的寓所和邻居,他所驾驶的汽车的型号,他的妻子,以及许多被认为对公司的形象十分重要的事情。正象
17、俗话说的那样,如果他手腕高明,他就会稳操胜券。当然,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应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积极可靠,但这些品质也不过是人格面具的一部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能够扮演他所在的公司要他扮演的角色,那他就注定了不可能提职加薪,甚至还可能被解雇。 人格面具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所换得的优厚的物质报酬,可以被用来过一种更舒适,或许也更自然的个人生活。一个公司的雇员一天只需要戴八小时的面具,当他下班以后,他就可以从事更能满足他愿望的活动。人们不禁会想到著名休息室弗兰茨卡夫卡。他白天在国家保险公司里勤勉工作,夜里却在写作,从事文学活动。他多次说他讨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他的上司从他的工作态
18、度上却根本无法想象他对自己的工作深藏着厌恶之情。许多人都象这样过着双生生活:一种受人格面具的支配 ,另一种则用来满足其它的精神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只一个面具。上班的时候戴的是一幅面具,下班回到家戴的是另一幅面具,当与朋友一道玩高尔夫球玩扑克牌的时候,他很可能又戴上另一幅面具。但不管怎样,所有这些面具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他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罢工了。诚然,人们早就把这种看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但在荣格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提到,这种适应机制实际上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型的表现。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人地热衷和沉湎于自
19、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象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inflation)。一方面,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他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样一种角色。如果他有权有势,那些在他手下生活的人,就会感到痛苦不堪。有时候父母也会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从而导致不幸的结局。那些与个人行为有关的法律和习俗
20、,实际上乃是集体人格面具的表现。这些法律和习俗企业把一些统一的行为规范强加给整个集体,而根本不考虑个人的不同需要。这些都说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那些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他会受自卑感的折磨,也会自怨自艾。其结果他可能感到自己与集体相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 删除 . 2010-09-10 11:47:51 小石块 荣格有充分的条件和大量的机会,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为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这些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
21、常空虚和没有意义。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经常,他们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带来的危机。治疗的宗旨是不言而喻的: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必须受到抑制,以便使一个人天性中的其它部分赢得自己的地位。当然,这对于一个多年来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面具自居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从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教训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正象欺骗自己比欺骗他人更愚蠢一样,做一个糊里糊涂的伪君子也比做一个自觉的伪君子更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当然最理想的是,不应该有
22、任何形式的虚伪和欺骗,然而,不管是好是坏,人格面具的存在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并且还必然要寻求表现,所以最好还是采取一种较为有节制的形式。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ard face),而把男性的阿尼玛(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称为“内部形象”(inward face)。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
23、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 千百年来,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女人也通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这种异性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因而,与人格面具一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这就使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
24、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具有男人通常在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气质。 “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心象。这一心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imprint)或原型,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deposit)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荣格这里说的是:男人天生就禀赋有女性心象,据此他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地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入门 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