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建设用地管理课件.ppt
《第5章 建设用地管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建设用地管理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土地管理 第第5章章 建设用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 本章要点 建设用地是我国三大地类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入,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但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这一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缓解建设用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本章介绍了我国建设用地的概念、分类、条件分析与评定,内容等,并结合我国土地法律法规,阐述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和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征地管理、土地使用权划拨管理、临时建设用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本章重点是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征地管理。通过本章学习,对我国的建设用地状况能全面了解,熟悉建设用地管理
2、及内容,熟悉征地制度,掌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1 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建设用地管理是指国家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的综合性措施。 5.1.1 建设用地概述 1. 建设用地的概念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一直被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例如建造住宅、工厂、工矿、交通设施、军事设施等,这类用于建造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土地即为建设用地,其中,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由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等组成的整体物,一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构筑物是指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3、,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等。 2建设用地的特性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了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相对其他土地用途,有如下主要特点: (1)建设用地利用的承载性与非生态性。 建设用地是利用了土地的承载功能,而不是生产功能,建设用地性能高低与土地肥力无关,因此,考虑到建设用地的非生态性,选址时除了考虑地质构造等与承载功能相关的因素外,尽可能选取水土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以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 (2)建设用地的高度密集性。 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后,就具有利用的高度集约性和高密度性,可以产生更
4、高的经济效益,引起地价上涨,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保护农用地,提高综合效益,必须采取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3)建设用地的区位性。 建设用地在的选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条件、人口密度、地质条件、矿产资源分布等都决定了建设用地的具体用途。如繁华地块适宜用作商业用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块可优先作为住宅用地,而工矿企业建设用地,要么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么靠近市场等。 (4)建设用地的稳定性和相对不可逆性。 建筑物或构筑物一旦建成就可以使用很长的年限,所以建设用地较为稳定,但也正因为如此,建设用地再复垦为农用地则十分困难,因此,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需充分论证,
5、科学安排。所以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5)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人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建设用地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25265.69公顷,比2008年增加16.7%),对农业用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建设用地的分类 (1)按照建设用地的权属性质分类 即按土地的产权性质划分,我国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国家(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两大类。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所有的用于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举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所需占用的建设用地,包括关键机关、部队、团体、学校以及企事业(包括国有农场)
6、等一切建设工程需要占用的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占有的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乡(镇)村企业用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集体土地、农民住宅使用的集体土地。 (2)按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分类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在该体系中,建设用地分为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8个二级类,32个三级类。 (3)按建设用地用途分类 可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 (4)按建设项目使用的期限分类 按建设用地使用期限
7、可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临时性建设用地。临时性建设用地是指在实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临时使用的土地。 (5)按建设项目用地的规模分类 可分为大型项目建设用地、中型项目建设用地、小型项目建设用地。 (6)按附着物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建筑物用地和构筑物用地。 (7)按建设用地的状况分类 可分为增量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 5.1.2 城市建设用地的条件分析与评定 城市建设用地使用不但受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受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城市建设用地使用不仅属于自然范畴,它还属于社会经济范畴,其使用条件需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和评定,即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评价。 1.
8、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和用地是适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1)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影响非常大。 地形条件。不同的建设用地的地形条件,对建设规划布局、道路的走向和线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群体的布置、城市的形态、轮廓与面貌等,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使用十分不利,道路的走向往往受其限制而增加线路长度和增设跨沟
9、工程,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以及冲沟的发育条件,以便建设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滑坡与崩塌。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工程地质现象。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体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崩塌的成因主要是由山坡岩层或上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岩溶。地下溶洞有时分布范围很广、洞穴空间高大,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造成极大伤害。在城市用地选择时要查清溶洞的分布、深度及其构造特点,然后确定城市布局和地面工程建设用地的选择。 地震。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了
10、解和分析当地的地质构造非常重要。掌握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防震大有好处。在强震区一般不宜设置城市;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城市建筑的建设,同时也不能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洪水侵隐患,年水量的不均匀性,水流对沿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淤积等等。在建设规划中应处理好用地选择、总体布局以及堤防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区别城市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洪水设计标准,从而充分利用土地,合理布设城
11、市布局和节约建设投资。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地下水倘若过量开采,就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这样漏斗外围的污染物质极易流向漏斗中心,使水质变坏;甚至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引起地面沉陷,这对城市的防汛与排水均不利,而且会对地面建筑及各项管网工程造成破坏。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分析研究城市所在地区的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这对于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的确定,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采暖设施的设置,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 风向。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城市环境保护与风向的关系更为密切
12、。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与风速两个量表示。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表示风速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向玫瑰图。 气温。气温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有影响。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往往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尤其在大城市中更为突出。为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减少炎热季节市区增温,在规划布局时,可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加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降水与湿度。降水是指降雨、降
13、雪、降雹、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湿度的高低与降水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湿度又随地区或季节的不同而异。一般城市因大量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覆盖,相对湿度比城市郊区要低。湿度的大小还对城市某些工业生产工艺有所影响,同时又与居住环境是否舒适有所联系。 (4)地形条件 不同建设用地的地形条件,对建设规划布局、道路的走向和线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群体的布置、城市的形态、轮廓与面貌等,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5)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个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
14、质量进行的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评定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确定用地的适宜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沦,一般可将建设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一般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
15、服务设施评价以及社会、经济构成评价三个方面。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城市总体运营的效率与和谐性。一般城市越大,越难以改动。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城市布局结构形态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整体的增长、调整或改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工业排放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布局的矛盾,这一矛盾往往影响到城市用地价值,同时为改变污染状况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结构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城市对外铁路、公路、水道、港口及空港等站场、线路的分布,将对城市用
16、地结构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及与对外交通系统在结构上的衔接和协调性,不仅影响到建成区自身的用地功能,还对城市进一步扩展的方向和用地选择形成制约。 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或是反映出城市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等等。 (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等,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等设施,它们的分布、配套及质量等。 在市政设施方面,包括现有的道路、桥梁、
17、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的分布及其容量等方面。它们是土地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 (3)社会、经济构成评价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构成状况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的密度,以及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在城市人口高密度地区,常常不得不进行人口疏解,人口分布的疏或密,将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当旧区改建时,高密度人口地区常会带来安置拆迁居民的困难。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
18、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与安排提供依据。 (1)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土地承载性。土地承载性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它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物理属性方面,而与其自身的肥沃程度无关。 区位。城市土地由于不可移动,导致了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城市土地区位的涵义,除包括以地理坐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经济地理位置,即某一地段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既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土地距就业中心远近,也包括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 (2)区位评价 根据区位条件对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城市土地评价的基本思路。在城市土地中,区位条件差异造成土
19、地利用效益的差别,从而影响地租地价水平的高低;相反,地租地价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土地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二者形成互动的循环,最终形成土地收益和租金都趋向最高用途水平的合理空间结构。根据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以决定土地质量优劣的区位因素为主要依据,采用土地分等定级即级差收益测算的方法进行城市土地评价,是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从分析区位条件入手,取得土地评价的因素因子体系。区位理论中的合理区位模式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通过选择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来建立的。不过,城市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而非假设。影响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因素不仅多样复杂,而且具有不同的层次。
2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必须结合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建设条件的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地方是穿插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因此经济评价实为综合评价。 5.1.3 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建设用地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阵地。建设用地管理需进行建设用地关系调整。调整建设用地关系,主要是指建设用地权属的确立与变更,以及调整建设用地的供应、使用过程中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促进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组织建设用地是指对建设用地的使用进行组织、利用、控制和监督。 1. 建设用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我国人
21、口众多,土地绝对数量较大,但可利用的相对数量较小,人均占有耕地数量相对很少。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管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管理的原则 (2)符合总体规划、实行计划管理的原则 (3)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 (4)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5)有偿使用的原则 2. 建设用地管理的内容 建设用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建设用地征用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与监测等方面。 (1)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是建设用地管理的基本依据,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22、: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用地审查,依法进行建设用地的审批,建设用地的批后跟踪管理,推行建设用地的全面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规范。土地的使用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要看是否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要求。 (2)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 建设用地的供应是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建设单位的过程,我国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划拨和有偿使用两大类。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依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
23、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工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3)建设用地的征用管理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的,应实行土地征用手续,将集体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若“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土地使用制度。 (4)农村建设用地管理 农村建设用地是指城镇建设规划区以外,由乡(镇)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的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设施以及公益事业建设所
24、需要使用的土地。包括乡镇企业用地、宅基地、村镇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等。 (5)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与监测 其内容包括: 利用遥感数据对全国建设用地进行监测,特别是对重点区域的建设占地实施动态监测; 建立建设用地管理数据库,对建设用地实施信息化管理。5.2 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与规划管理 为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我国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5.2.1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 1.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的概念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是指国家按照土地利用计划来进行建设用地管理的活动。建设用地计划是国民经
25、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土地利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土地资源宏观管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措施,是审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初步设计及审批建设用地的重要依据。 2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的体系 完整的建设用地计划包括年限较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年用地计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规划、计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体现土地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的纲要,是编制五年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五年用地计划是分阶段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间环节,是指导编制年度用地计划的依据;年度用地计划是按照五年用地计划编制的分年度执行计划。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3. 建设用地计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5章 建设用地管理课件 建设 用地 管理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