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本.pdf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本.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精粹掌中宝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证, 也叫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同病异治” , 是指同一种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 因而治法就各异。 “ 异病同治” , 是指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 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 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 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辛、 甘
2、、 淡属阳; 酸、 苦、 咸属阴。 “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 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脉为血之府, 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 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 是谓脉” 。 心所藏之神, 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 又包括精神、 意识、 思维、 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 “ 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 肺主气、 司呼吸:
3、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 一为运化精微, 一为运化水液。 脾统血的机理, 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 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 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 肝在液为泪, 脾在液为涎, 肾在液为唾。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 故其生理特点是“ 泻而不藏” , “ 实而不能满” 。 经络,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
4、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 )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正经气血有余时, 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 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 则可由奇经溢出, 予以补充。( ) 奇经八脉与肝、 肾等脏及女子胞、 脑、 髓等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 在生理、 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 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 寒性凝滞; ( ) 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 暑多升散,
5、 耗气伤津扰神; ( ) 暑多挟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湿性重浊;( )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 ) 湿性黏滞; ( )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 燥易伤肺。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 ( ) 火易耗气伤津; ( ) 火易生风动血; ( ) 火易致肿疡。 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 体质因素;( ) 病邪因素; ( )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 ) 生活因素。 既病防变包括早
6、期诊治、 防止传变( 如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等。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又称“ 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等原则。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 又称“ 从治” 。但究其实质, 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阳中求阴” , 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 阴中求阳” , 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因时制宜 “ 用寒远寒, 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 因地制宜 “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东南之气
7、, 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中医诊断学一、 中医诊断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二、 舌诊 舌诊的内容: ( ) 望舌质( 舌体) : 望舌神、舌色、 舌形、 舌态; ( ) 望舌苔: 望苔质、 苔色。 正常舌象: 舌淡红, 苔薄白, 舌体柔软, 活动自如, 位置正中, 苔揩之不去, 其下有根。 望舌质( 体) 。 望舌苔。三、 脉诊: 诊脉方法: ( ) 诊脉之前, 先让病人休息片刻, 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 体位: 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 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手腕伸直, 手心向上,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 指法: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 用左手按诊病
8、人的右手, 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 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 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应呈弓形, 以指腹按触脉体, 用指腹感觉灵敏。四、 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 按手足, 按胸腹等为常, 其外有按俞穴。手法: 触: 了解肌肤凉热, 润燥情况。摸: 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按: 了解深部有无压痛, 肿块的形态、 质地、肿胀的程度、 性质。五、 望小儿指纹( 岁以内小儿, 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指纹: 即食指内侧络脉 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诊察: 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 指纹容易显露。 风关: 食指第一节。气关: 食指第二节。命
9、关: 食指第三节。 正常: 色泽浅红, 红黄粗兼, 隐隐可见。 病理: ( ) 浮沉分表里; ( ) 红紫辨寒热;( ) 淡滞定虚实; ( ) 三关测轻重。六、 辨证 八纲以阴、 阳为总纲, 辨疾病证属; 表、 里辨病邪深浅; 寒、 热辨病邪性质; 虚、 实辨正邪关系。 六淫辨证指: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失度而成邪气, 既六淫邪气辨证。 心肾不交证: 上有心火亢盛; 下有肾水不化, 即: 心火不能下延于肾; 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故曰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证: 具有心阳虚与肾阳虚的两组症状。 心肺气虚证: 以宗气不足为主要特征,“ 心悸” “ 胸闷” “ 气短” 为临床主要症状。舌淡苔薄
10、, 脉弱。 心脾气虚证与心脾血虚证的区别: 前者以气虚摄纳不足, 运化不利为主要表现, 后者以心神失养为主要表现。两证合并可称为“ 心脾两虚证” , 既出现消化异常, 同见心神失养症状。 心肝血虚证: 心悸; 多梦; 眩晕; 肢麻; 舌淡, 脉细为主要临床症状。 脾肺气虚证: “ 纳少; 便溏; ” 与“ 气短; 咳喘” 两组症状同见。 肺肾气虚证: ( 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 呼吸表浅” 为主要症状, 兼见两脏气虚的各自表现。 肺肾阴虚证: “ 干咳少痰” ; “ 骨蒸潮热” ;“ 腰膝酸软” 并见。 肝火犯肺证: ( 木火刑金证) “ 急躁易怒”与“ 咳嗽阵作” 并见, 伴随“ 口苦”
11、 ; 脉弦。 肝胆湿热证: 口干口苦; 两胁胀痛为主要特征, 重症表现为身目黄染。舌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肝经湿热下注证: 多见二阴病症。 肝胃不和证: ( 肝气犯胃证) “ 两胁胀痛”与“ 嗳气吞酸” 并见。脉弦。 肝郁脾虚证: ( 木克脾土证) “ 情志抑郁”与“ 纳呆腹泻” 并见。脉弦。 肝肾阴虚证: 头晕目眩; 耳鸣; 胁痛, 腰膝酸软; 健忘为主要表现。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肾阳虚证: 畏寒肢冷; 下腹冷痛; 五更泄泻; 全身水肿; 小便不利。舌淡胖, 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太阳病纲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 正邪抗争, 营卫失和, 以恶寒、 脉浮、 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2、 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 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 肠中尚无燥屎内结, 以高热、 汗出、 口渴、 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 寒湿内生, 以腹满而痛、 不欲食、 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 阴寒独盛, 病性从阴化寒, 以畏寒肢凉、 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 病性从阳化热, 以心烦不寐、 舌尖红、 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 表现为阴阳对峙、 寒热交错、 厥热胜复的证候。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血分证。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 中焦
13、病证、 下焦病证。中药学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鏿炙?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羏斑水蛭及虻虫、 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 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 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 地胆茅根与錎虫。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 透疹 荆芥
14、、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葛根、 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 升麻、紫草。( ) 通窍 白芷、 细辛、 辛夷、 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 细辛、辛夷、 苍耳子。 清肝明目 羚羊角、 熊胆、 桑叶、 菊花、秦皮、 决明子、 车前子、 石决
15、明、 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 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 羚羊角、 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 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 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清虚热 知母、 牡丹皮、 秦艽、 青蒿、 地骨皮、 胡黄连、 鳖甲、 银柴胡。专清虚热
16、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 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 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 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下乳 关木通、 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 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截疟 青蒿、 生何首乌、 槟榔、 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 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
17、虫消积、 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安胎 紫苏、 黄芩、 砂仁、 桑寄生、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白术、 苎麻根、 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 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 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 杜仲、 续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 祛风湿、 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 解毒的药物是黄芩、 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 健脾、 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 开窍 郁金、 皂荚、 麝香、 冰片、 蟾蜍、苏合香、 石菖蒲、 牛黄、
18、 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 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 祛痰、 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 杀虫 苦参、 贯众、 芦荟、 牵牛子、 花椒、 川楝子、 苦楝皮、 槟榔、 百部( 皂荚、 雷公藤、仙鹤草、 使君子、 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 苦楝皮。既能杀虫
19、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 润肠通便 郁李仁、 火麻仁、 桃仁、 当归、 瓜蒌( 仁) 、 决明子、 ( 苦) 杏仁、 苏子、 肉豆蔻、生首乌、 硫黄、 柏子仁、 知母、 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 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 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 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
20、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 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方剂学 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小青龙汤、 止嗽散、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败毒散、 参苏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济川煎、 十枣汤、 黄龙汤。 和解剂: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蒿苓清胆汤、达原饮、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白虎汤、 竹叶石
21、膏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清瘟败毒饮、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防风通圣散、 仙方活命饮、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苇茎汤、 泻白散、 清胃散、 玉女煎、 葛根黄苓黄连汤、 芍药汤、 白头翁汤、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 清络饮、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 桂苓甘露散、 清暑益气汤。 温里剂: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阳和汤。 补益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玉屏风散、 完带汤、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牌汤、 八珍汤、 炙甘草
22、汤、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 一贯煎、 肾气丸、 右归丸、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固涩剂: 牡蛎散、 九仙散、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固冲汤、 易黄汤。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 开窍刑: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苏合香丸。 理气剂: 越鞠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 金铃子散、 厚朴温中汤、 天台乌药散、 暖肝煎、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小半夏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七厘散、 温经汤、 生化汤、
23、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 鳖甲煎丸、 十灰散、 咳血方、 小蓟饮子、 槐花散、 黄土汤。 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大秦艽汤、 小活络丹、 牵正散、 玉真散、 消风散、 羚角钩藤汤、 镇肝息风汤、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 治燥剂: 杏苏散、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增液汤、 麦门冬汤、 益胃汤、 养阴消肺汤、 百合固金汤。 祛温剂: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八正散、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五苓散、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实脾散、 萆分清饮、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祛痰剂: 二陈汤、 温胆汤、 茯苓丸、 清气化痰
24、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贝母瓜萎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消食剂: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健脾丸、 枳实消痞丸、 葛花解酲汤。 驱虫剂: 乌梅丸。 涌吐剂: 瓜蒂散。中医内科学 感冒的基本病机: 六淫入侵, 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 主脏在肺, 与肝脾有关, 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 健脾燥湿、 化痰止咳; 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 主要在肺, 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 痰阻气道, 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 以痰为主( 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
25、气为急( 朱丹溪) 即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喘证病位: 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 实喘在肺, 虚喘责之肺肾。 肺痈的基本病机: 邪热蕴肺, 热雍血瘀成痈, 血败肉腐为脓。 胸痹的病位: 在心, 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 阳微阴弦) ; 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不寐的基本病机: 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安神定志。 痴呆的基本病机: 髓海不足, 神机失用;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 在气在血;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呃逆的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执业 医师 考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