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图像与面积问题”的 复习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比例函数图像与面积问题”的 复习课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知识呈现问题化,问题呈现系列化,问题变式层次化,问题解决方法化, 可以使复习课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面积问题 ” 的 复习课设计 梁艳云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 1 教学背景 今年 5月,广西梁艳云特级教师工作坊应桂林市 灌阳县教育局的邀请,为灌阳县全体初中数学教师上 一节中考专题示范课。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内容拟定 为反比例函数的专题复习。为了能给大家提供一节 有价值的复习课,笔者所在的工作坊坊员全力以赴, 共同研究,集全体坊员的智慧,经过反复几轮的备课、 上课、评课等磨课活动,最终成功地展示了一节 “ 反比 例函数图像与面积问题 ” 的优质高效复习课。课后教 师评
2、价 :“ 这样的课我们太需要了,不但学生收获很 大,而且老师也很受启发,学生得到的不再是学一题 会一题,而是学一题会一类 ” 。课间与学生访谈,学生 说 :“ 从害怕反比例函数图像问题到喜欢这类问题,以 前害怕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条件少,不知道从何处下 笔,现在喜欢是因为学会了解这一类问题的简捷方 法,只要抓住两个基本图形就能快速、准确求解。 ”下 面,笔者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能给同 4 1 1 * 若设边长为 a, 对角线的和为 6(a0,60)。 根据解法1可知 A +BO=|。 由上可知,只要选择的数据边长 a与对角线的和 6满足 2a?这是来 自三个省市的中考题,现在只给出了图
3、形,没有给出 问题,你能猜猜 ,命题者究竟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设计说 明:这是一节中考复习课,教师有意去掉 具体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只留下图形,其目的之一是 为学生的学设置悬念,简单的一个 “ 猜 ” 字,能快速地 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求知的欲望;其目的之二是为 教师的教埋下伏笔,突出利用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教 学意图,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反比例函 数图像与面积问题。 2.2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问题 1:(1)如图 4,已知点 PU, 6)是反比例函数 j = f图像上的任意一点,过点 P分别引 1轴和 y轴 的垂线,构成的矩形与是否有关系?若有,有怎样 的关系呢?为什么? (2)若将图
4、 4中的面积矩形沿对角线割掉一个三 角形,如图 5,剩余的三角形与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说 明:解决反比例函数图像与面积问题的核 心知识就是反比例函数中值的几何意义,为此设计 问题 1,使问题回归本质,使知识回到原点。通过问 题1的解决提炼出两个基本图形,即面积矩形和面积 三角形,从而得出两个重要 的结论,即 Sw= 41, 渗透了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2.3变式应用,形成方法 (1)运用 “ 同底等高 ” 构造面积矩形与面积三 角形。 问题 2:如图 6,已知点 A在反比例函数 : y = 的 X 图像上, Ai3/:r轴交 :y轴于点 B,点 C是 :r轴上任意 一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5、 变式 1:如图 7,已知 DABCD的顶点 A在反比 例函数 y = 的图像上,且边 AB/:r轴交 轴于点 x B, CD在 轴上任意移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 2:如图 8,已知点 A、 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 :y = l,: y=_土的图像上 , A 轴,点 C在 :r轴上 x x 任意移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 3:如图 9,已知点 A、 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 ;v =立 ,: y=_ 土的图像上 ,义 3/轴,边 CD在 y轴上 X X 任意移动,且 AB=CD,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设 计说明 :本组变式题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第 一角度是图形变式,由三角形变为四边形;第二角度
6、 是函数个数变式,由一个函数变为两个函数;第三角 度是位置变式,由图形的顶点在 I轴上运动变为在 y 轴上运动。问题解决时运用 “ 同底等高 ” 的思想将每 个问题转化为基本图形,即面积矩形或面积三角形。 (2)运用 “ 割补法 ” 构造面积矩形与面积三角形。 问题 3:如图 10,已知点 A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上,线段 AD丄 _r轴,垂足为 D, 且 DS = DO,求 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 1:如图 11,已知点 A在反比例函数 y = f 的图像上, AB/: y轴,四边形 AS0D是等腰梯形,求 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 2:如图 12,已知点 A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上,丄 BC,且
7、 AB = SC,求阴影部分的 面积。 设计说明 :本组变式题主要是采用图形变式,由 等腰三角形到等腰梯形再到四边形。可以运用割补 思想构造基本图形,即面积矩形或面积三角形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建模思想。 (3)运用 “ 图形分解 ” 透视面积矩形与面积三 角形。 问题 4:如图 13,已知点 A.E分别在反比例函数 3 = 立 , 的 图 像 上 , AS/: !: 轴,点分别是 x X X 轴上两点,且四边形 ABOC和为矩形,求阴影 部分的面积。 变式 1:如图 14,已知点 A、 :、 G分别在反比例函 数 :y = l,: y=土的图像上 , *A 轴,点 C
8、是 轴上 x x 一点,且四边形 ABOC为矩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 2:如图 15,已知点 A、 E、 G分别在反比例函 数 y =立 d = 土的图像上 ,AB/_r轴,点 C是 :r轴上 X X 一 点 ,且 四 边 形 为 矩 形 ,点 E、 G分别是 AB、 AC中点,求阴影部分面积。 图 13 图 14 图 15 设计说明:本组变式题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图像 中两个基本图形的和差问题,问题设计是以不同的两 个反比例函数图像为载体,在同一个象限内构建面积 矩形与 面 积 三 角 形 。 图 13中 阴 影 部 分 的 面 积 = S矩形BODE _ ; 图 14中 阴 影 部 分
9、 的 面 积 = S矩形 AB0 C 2 ;图 15中 阴 影 部 分 的 面 积 = SABOC _ 2 S BE _ j S矩形 ABOC。 问题由浅入深,层 层推进,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两个基本图形进行思 考,这类问题就能简捷、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2.4变式拓展,提升能力 问题 5: (2007年福州市中考题)如图 16,已知直 线 ; 与双曲线 j 交 于 两 点 , 且 A点的横坐标为夂 (1) 求的值; (2) 如图 17,若双曲线 : y =上 a0)上一点 C纵 X 坐标为 8,求 AAOC的面积; (3) 如图 18,过原点 O的另一条直线 Z交双曲线 广去謂丁 -PQ两
10、点 (P点在第 娜 若由点 A、 B、 P、 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 24,求 P点的 坐标。 设计说 明:本题主要考査学生综合运用反比例函 数图像中两个基本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 ( 2)问 求 AAOC的面积时,需要运用 “ 补形思想 ” 构造解题 原型,将图 17构造为图 15的形状,根据面积矩形和 面积三角形性质建立方程即可求解,而第 ( 3)问则要 将图 18构造为图 17,问题将会顺利完成。 2.5归纳总结,升华知识 本节课可归纳为 :抓住基本图形,观察图形变化, 运用思想方法,找到通解通法。 设计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反比例函数 图像与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解决此类问
11、题的关键 是:( 1)抓住基本图形 面积矩形和面积三角形; (2)观察图形变化 图形顶点、边在 I轴或 y轴上 运动; ( 3)运用思想方法 一 同底等高思想、补形思 想、转化思想等,这样问题就能达到高质量的完美 解决。 3 写 在最后 数学如同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但未必人人都爱 吃,这就需要适当添加佐料,调其色,增其香,美其味, 使之成为人见人爱的佳肴。同样的食材,不同级别的 厨师就能做出不同档次的食物;教师上课就像厨师炒 菜一样,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就能上出不同 水平的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 堂教学的设计。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有强烈的变式意 识,娴熟的变式方法,更要遵循变式教学的规律和原 则,合理安排变式教学的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 度、多层次的思考,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 “ 变 ” 的现象中发现 “ 不变 ” 的本质 ,从 “ 不变 ” 的本质中探究 “ 变 ” 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 知识中游刃有余、灵活变通,实现 “ 在无穷的变化中领 略数学的魅力,在曼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 ,使 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 “ 死 ” 数学演变成生机盎然的 “ 活 ” 数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