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十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十篇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
2、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这些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
3、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的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
4、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的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提问:“谁能说一说零
5、花钱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指出: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指示。(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2、认识人民币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那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
6、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引导:“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后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3、我们按数值来分。 指出:人民币上的国徽,代
7、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识人民币和怎样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 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
8、张1角的。 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模拟购物,
9、实践运用 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组推选出“经理”介绍商品。 引导:“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评价及小结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
10、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学习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1、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二、学情分析: “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
12、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
13、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
14、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 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
15、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6)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
16、,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
17、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采
18、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
19、: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始发站发车时间到达站到达时间 天门7:方正7:40 天门7:30方正8:20 天门8:30方正9:10 哪辆车出发的最早?哪辆车到达方正最晚? 老师要去方正学习,8时准时开始,车站到学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师做哪趟车比较合适?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出门坐车学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
20、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认识时间 起床上课放学睡觉 7:008:153:308:50 7时8时15分3时半8时50分 1时=60分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3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
22、”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
23、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
24、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
25、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
26、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
27、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
28、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总结. 1.导
29、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
30、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
31、课稿篇5 一、说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经过了学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100以内的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独立的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对“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通过生动有趣
32、的活动,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教具和学具: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的选择上
33、,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红豆、铅笔、巧克力豆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A、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进行数数比赛,而且在数的过程中要用手势比划出所数的数,之所以要用手势进行配合,是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手口一致”的训练。在
34、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和手势,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就两个两个的数,如果学生是两个两个的数,老师就五个五个的数,甚至十个十个的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我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操作探究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素材,红豆、巧克力豆,并合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 (1)数出20粒红豆,让学生
35、看一看,20粒红豆就是这么多,先感受20粒红豆的多少,在提出问题: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建立。 (2)让学生抓一把红豆,估计一下够不够100粒,如果不够,就再抓一把,直到认为够了为止。 (3)验证结果,每组一个一个的数一数,看看哪一组估计的最准确。通过学生自主的数出100以内的各数,体会到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脱离实物抽象数数做准备。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约有多少颗?通过这个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们估数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再次数,建立对计数单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100 虽然
36、同样是数数,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提高了。刚好数出100,又要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并在操作中,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 3、第三次数,理解数的组成 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根小棒(铅笔),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一共有几个十?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
37、2)脱离实物,强化训练。想一想,5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从57数到73,数到59时,强调上面提过的类似的问题。通过再次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小游戏。师生互说,学生互说的数数游戏和数的组成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小练习,用学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用学的数说一句话,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了数感的培养。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就这些,谢谢大家。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6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
38、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39、第三: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拼组一个平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7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1页例一及8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
40、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
41、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
42、?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时=6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8
43、1页刻度图 (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