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习,安排了四组综合练习及一个单元的复习。目的是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
2、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 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
3、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习题练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
4、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五、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
5、知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2、提问: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73=2137=21三七二十一 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呢? 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7、14、21、28、35、42、49 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6、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1、圈一圈,填一填。 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 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3、拓展练习: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7、,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七、板书 7的乘法口诀表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
8、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
9、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
10、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
11、、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
12、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
13、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
14、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
15、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
16、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
17、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
18、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
19、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
20、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
21、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游戏与画一画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22、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励形式,如拍手,并把鼓励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今天,我
23、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
24、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5、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
26、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
27、: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千
28、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
29、呢? 、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46页填一填)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
30、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平均海拔4000()。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
31、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
32、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
33、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模式 教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1、从生活
34、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猜年龄,两个数排列,课前活跃气氛。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去数学城堡看看,想进去,得有密码才行,看看要求。生动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1、给出问题:找出需要注意的点,要明白组数的要求。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才能顺
35、利的进行小组活动。 2、数学活动: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同学汇报总结:教师挑选出的同学汇报,教师在大屏幕投影学生作品,学生解释自己做题方法。预设四种情况(重复、遗漏、位置互换、固定)。前两种无序,比较乱,别人看不懂,还易重复遗漏,后两种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复,不遗漏。允许不同方法解决,引导有序思考。学生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方法解决问题。 三:体会方法,巩固新知 1、涂色练习 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请你涂一涂。 2、拍照练习 巩固解题方法与思路,虽然对象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课总结 畅谈感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36、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认识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一) 有序互换位置法固定法 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12:12、13211 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数学广角搭配搭配说课稿不重13:13、31123 23:23、32332 不漏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
37、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课件、给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数位表格、彩笔等。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
38、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
39、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失: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
40、学习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的看。 师:说的真好!观察就是让我们用眼睛仔细的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1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学习这一课,一起来看,(齐读:从不同的方向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小霞和小宇他们是怎么观察的? 生:小霞在储钱罐的前面观察。 师:小霞看到了什么?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脸。(出示小霞说的话。) 师:小宇怎么观察的? 生:小宇在储钱罐的侧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只耳朵? 生:另一只耳朵被挡住了。 2、拿出一个储钱罐,模拟小霞和小宇进
41、行观察。 出示:换一个方向看一看,说一说。 生上来观察,说:我站在储钱罐的后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师:为什么老师在储钱罐的后面却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师的个子高,那是从上面看到的。 师总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要与平视观察的那个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这个面,观察的就不准确了。 出示课本图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图?生独立说一说。 3、小组观察 出示课本图3. (1)分小组:前后桌两人一组。 (2)观察要求:拿出储钱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说一说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状;两人在互换位置,进行观察。 (3)小组观察,说一说。 师:同一个物体,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状不同? 生: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
42、同。 师总结: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有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页1、2、3、4小题。 第4题:有部分学生有困难。 选一个学生当猫交警做出手势,让班里的其他孩子进行观察。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
43、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