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docx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1 一、教学目标 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
2、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
3、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后安排学生再次思考,可适当讨论。 3.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问题3: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电话计费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 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种计费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问题4: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min(t是正整数)。当t
4、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列表说明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制作表格,教师巡视。 教师请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一般学生能够对“t小于150”“t=150”“t=350”三种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于“t大于150且小于350”的情况,教师应辅助学生加以分析。 教师追问: (1)当“t大于150且小于350”时,是否存在某一主叫时间使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为什么? (2)利用方程求出使两种的方式的计费相等的主叫时
5、间,得出270min这个时间点。 (3)当主叫时间“大于150min且小于270min”或“大于270min且小于350min”时,分别选择哪种计费方式比较省钱? 对于“t大于350”时两种计费方式的比较,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去探究方法并表述,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地总结。 问题5: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当?时,选择方式一省钱;当?时,选择方式二省钱。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4.小结 请学生回顾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探究解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包含哪几个步骤? (2)电话计费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你又哪些收获? 5.巩
6、固应用 利用我们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学会的方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比较便宜?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3。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
7、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
8、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
9、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
10、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
11、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
12、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
13、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
14、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2-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
15、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
16、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
17、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初中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
18、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
19、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
20、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
21、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
22、纸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折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说课稿 初中 模板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