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docx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
2、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竖着看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75=35(块) 3.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
3、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
4、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5、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
6、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填表。 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
7、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
8、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
9、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0、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
11、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
12、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
13、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
14、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
15、,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
16、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
17、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
18、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
19、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
20、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
21、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
22、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说课稿 集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