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docx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由此本节重点内容是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第三条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学生在这一点应用上很难掌握。 另外,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过等式基本性质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用不等式实例进行操作,进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问易于接受新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
2、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能熟练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及熟练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第三条性质的应用 三、教法 以引导发现、活动参与、交流讨论为主,学生自己举出实际不等式例子,教师根据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由等式性质向不等式知识的迁
3、移,安排学生用一组数在不等式两端参与四则运算,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规律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质应用,展开学生思维。 四、学情 一般说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于与自己直观相冲突的现象和“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探究问题这样的做数学机会,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中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
4、,可能会在应用第三条性质时遇到困难,尽可能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总结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知 经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依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那么对于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通过对等式性质的回忆进而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仅对旧知的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交流讨论总结性质规律 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举出一个具体不等式,根据认识规律有序引导学生在不等式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学生会发现
5、不等号两端经运算比较大小后不等号方向没有发生改变,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条性质。 在引出第二条性质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正数参与两端的乘法(或除法)的运算,同学会发现不等号方向仍然没改变,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用负数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经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与其他同学讨论得出用负数不等号方向发生了改变,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条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运用了“自主参与”和“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质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将上节课没圆满完成的问题再次提出:通过一棵树的树围可计算其生长年龄,某树栽种时树围是5cm,
6、以后每年树围增长3cm,问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才能超过2.4m? 上节课我们已经列出不等关系 设至少生长x年才能超过2.4m则有不等关系 0.03x0.052.4 现我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将不等式性质应用全过程在板书出来) 再在黑板上列出两个例题5x33 要求学生仿照刚才不等式应用过程将其表示“xa)”形式,并找两名同学板书。在这一环节根据初中学生开始对“有用”数学感兴趣选取第一道例题,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强调并帮助学生改正,针对个别(较慢)学生再具体教学 (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应用解决
7、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
8、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
9、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
10、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11、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
12、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察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互学方法
13、,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组内的发现。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才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
14、,合作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注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
1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
16、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
17、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学生拼图展示已知:求证: 证明:开放题: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篇3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
18、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
19、方法。 新时期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我班学生人数少,在教学本课前,我在电脑上选好了课堂教学实录,首先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预予辅助教学,我就在一旁随时给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法灵活学法得当 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
20、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学。根据劳动付出比为5:3,总收入为160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
21、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之后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里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许在小朋友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1平均分配的形式,这里也可借此引发讨论,进而进行多劳多得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数学 说课稿 汇总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