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docx





《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 摘要简要介绍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历史,分析这一重要刊物在现代图书馆学中享有盛名的原因,强调其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学术归旨服务精神 1一班新生与一本新刊 1928年9月15日,是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这一届学生在校两载,1930年毕业。因为1930年为中国干支纪,年中的庚午年,这一届学生也随之称为庚午级。庚午级同学6男3女共9人,“来自八大学、籍六省”。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或肄业两年的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被录取到了这个全国当时唯一
2、的图书馆学专业。现今的我们,白不难查到他们的姓名,因为这9个人的袖珍小班,曾联袂创办了一本以本校本科命名的专业杂志文华图书科季刊(以下简称季刊)。创刊号上,诸同学个个上阵,或撰或译,无一缺席。作者栏中的陈颂、周连宽、曾宪文、徐家璧、李继先、陶述先、耿靖民、刘华锦、吴鸿志,就是他们完整版的花名册。凭借这本杂志的巨大影响,像这样的花名册,就比存于任何档案馆,都要传得久远,且别具意义。 创刊号出版于1929年1月20日,前后算来,庚午级诸同学从进校学习专业,到刊物正式印行,区区不过4个月的时间。照他们的老师沈祖荣先生的话说,“才走近图书馆学的宫墙,尚未睹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似乎还不具备“妄济图书馆
3、学刊物之列?”的资格。然而,细细揣摩沈先生话中之意,他自不是要打击众弟子的办刊热情,更无意于给初试啼声的刊物泼洒凉水,否则,他也就不会爽快地答应同学们的邀请,撰写我对于文华图书科季刊的几种希望这种相当于“发刊词”的文字了。他替弟子们谦虚,低调入行,正是先生以退为进,寄望于被学界顺利接纳,是保护学生与刊物、仁心妙术的表现。对于创刊号上弟子们小试牛刀的九篇习作,沈先生倒没有流露出多少质量上的近忧,因为学生们讲得清楚,这些文章均得到了胡庆生老师、毛坤老师和沈先生自己的指导与把关。最让沈先生远虑的,还是他不愿看到初生牛犊的弟子们,办刊或凭一时冲动,担心他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因而在他提出的“七项希
4、望”中,首要一条,便是提醒弟子,要做好被人批评的坏准备,要做足研究的真功夫,教导弟子耐心甚至比热心更重要。令沈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季刊“生气勃勃”地存续了九年,是民国时期少数几个办刊时间超过五年的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之一。若不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季刊还会一如既往地编印下去的。因为,当时季刊的影响力,正可谓如日中天,被时人公认为与图书馆学季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齐名的三大图书馆学术刊物之一。 2一所名校与一代名刊 不同于图书馆学季刊与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的全国协会背景,文华图书科季刊依托的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和校友资源。1926年,当时还在上海国民大学读书的钱亚新,之所以选择报考位于武昌
5、的文华大学图书科,是受他老师杜定友先生鼓励的结果。杜先生当时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图书馆学课程,是国内知名的图书馆学专家。人们常说同行相妒,而杜先生却不立足于私见,关爱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爱徒报考文华,令钱亚新一辈子感激不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华图书科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在海内深孚众望。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步德国、美国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办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的国家,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开国内先河,时为1920年。这时美国人韦棣华来华定居已有二十年,她早些年一手创办的文华公书林,经过苦心经营,已是建筑壮观、书籍宏富,尤积极致力于藏书之公开,不仅在武汉三镇,甚至在全国图书馆界堪称先进;先前她资
6、助派遣的得力助手沈祖荣和胡庆生,都已先后从美国图书馆学校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回国。有了图书馆实体作依托,有了科班出身的留学生作师资,同时又有文华大学校长作支持,当这些办学条件一应俱全之后,韦棣华多年来办图书馆学教育、为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作育人才的夙愿,终于在1920年5月1日这一天成为了现实。时隔六年之后,钱亚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文华的一名学子。说来也巧,庚午级进校的那年,钱亚新刚好毕业离校,一去一来,师兄弟之间也许一时不曾有谋面的机会,但这丝毫不妨碍包括钱亚新在内的诸多学长投稿季刊,成为母校季刊的重要作者。果然,很快,我们就在季刊第1卷的第2和第3期上,看到了钱亚新署名
7、的文章,一著一译,分别是论文杂志和索引和译文布鲁塞尔分类法。随后,比钱亚新进校更早一些的裘开明学长、章新民学长的文章,也在季刊1卷第3期、第4期上出现了。刊物前后共发行了9卷36期,除创刊号外,几乎期期都能见到文华校友的文章。这种学术上的鼎力相助,是校友热爱母校,同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而季刊也几乎期期不落地把刊发“本科消息”、“同门零讯”作为联络校友、加强情感、促进交流的重要方式。举凡同门聚会,工作变更,结婚志喜,乃至生儿育女,都在报道之列。那种浓郁而又和美的大家庭氛围,让今天的人读来,羡慕之余,更生感慨。这,也许只有像文华图书科这样的袖珍型专业,才会有的情形吧? 确实,文华大学图书科
8、格于资金的限制,学生人数一直不多。庚午级招收9人,人数已居往届之最了。而这一届的扩招,还得力于从1926年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所给予的资金资助。庚午级之后的级别,学生人数时有续增,然而,即便是到了1929年8月,文华图书科从华中大学独立出来,正式更名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后,学生人数最多时也不曾超过20人。随着从一科升格为一校,文华图书科季刊也在4卷1期上刊登了“更名启事”,正式更名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以归一致”。季刊先后九卷中,除了名称上的变化以外,在组织方面也有变革。从第2卷第1期起,季刊正式对外宣告成立“文华图书科季刊社”。组织上的常规化,是季刊志在久远的表现。而当1
9、930年8月,钱亚新被母校聘回任教,不久即与毛坤一起,分别担任了季刊社的正、副社长,并任主编,从此以后,主编职务一直由本校教师担纲。编辑主体易手,说明学校对季刊的科研阵地作用更为重视了。事实上,季刊从创立伊始到最后终刊的九年当中,教师一直身与其中,扮演着顾问、指导、规划与学术带头人的重要角色。不仅每位教师都有文章见刊,个人作者中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也是授业解惑的教师们,毛坤21篇,沈祖荣14篇,钱亚新13篇,分列前三甲。教师的加盟,大大提升了季刊的学术水准,也把这个带有大学学报性质的季刊,带人了一代名刊之列。 倘若把文华的历届学生名录与同一时期季刊的作者队伍进行一番对比,不难发现季刊的主力阵容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文华 图书馆学 专科学校 季刊 学术 服务 精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