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为切实防控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依据省关于印发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安排,严守风险底线;科技优先,提升技术水平;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模式;密切协同,强化联防联控”的原则,不断强化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到2022年底,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引导和规范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产业积极有序发展,各县区要依据医疗机
2、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完成医疗废物收集中转站建设,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9%以上,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类别及能力基本满足市域内实际处置需求。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充分保障,技术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二、主要任务(一)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1.依法依规履行危险废物监管职责。各县区政府对本辖区危险废物治理负总责,将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危险废物治理方针政策,严格落实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污染环境防治、安全生产、运输安全以及卫生防疫
3、等方面的监管职责,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应监管环节工作举措,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2.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市、县环境应急管理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灵通信息、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落实首办移交,各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属职责范围内监管事项要第一时间处理,涉及其他部门监管事项第一时间通报,对可能造成证据灭失、被隐匿或者非法转移以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第一时间通告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健全完善危险货物运输资质、医疗废物产生、危险化学品生产及经营使用企业信息、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转移信息等数据共享制度。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环境风险可控程度
4、等,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纳入信用评价体系管理。3.建立“一长三员”网格化监管机制。压实属地监管责任,以县区为单位,将行政区域内所有涉危险废物企业全部登记造册并动态更新。严格落实“网格化”监管,每家企业安排1名镇办负责同志为网格长、1名网格监督员、1名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执法人员和1名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员,建立“四位一体”监管机制,强化网格内企业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严防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4.建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市生态环境局要积极与周边地市协商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共享与联动执法,实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势互补。5.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
5、、运输、利用、处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建立企业主体责任承诺制,压实企业污染环境防治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依法依规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及时通过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相关资料,依法公开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要依法向公众开放设施、场所,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新建产生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将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结合危
6、险废物产生量、贮存期限等,配套建设符合标准的贮存场所(设施)。现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行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利用处置,但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未涉及自行利用处置内容的,应当分析变动部分是否属于重大变动,属于重大变动的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属于重大变动的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可以通过排污许可证、环境风险评估或者修改单等方式明确污染防治要求,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6.加快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跨市转移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以及移动终端APP,提升全市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依托行业协会利用“互联网
7、+”技术,逐步实现社会源危险废物全过程可溯信息化管理。分步推进涉危险废物单位建设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管理系统等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适时将企业物联网接入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二)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7.推动源头减量化。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害性。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制造、铅锌冶炼等重点产废行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8.促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延伸工艺链,提高危险废物内部循环利用率。进一步开展金属废弃包装桶资源化处置试点、水泥窑处置、铅
8、锌冶炼废渣和电解铝废渣有条件豁免试点。9.规范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工作。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做好全市废矿物油、铅锌冶炼废渣利用后尾渣的特性判定工作。10.严把环境准入关。对改扩建项目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环评文件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属性、贮存设施及需要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措施阐述不清的、无危险废物合理利用处置方案、无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不予批准。依法依规对已批复的重点行业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展复核,严格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三同时”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落实工业危险废物排污许可制度,从严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行为。(三)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贮存等过程监管11.加强生活垃
9、圾中有害垃圾收集转运监管。深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确保有害垃圾有效分开,建立有害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有害垃圾贮存点。12.推动收集贮存转运专业化。加快推进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建设,支持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利用处置的单位和社会力量,围绕工业园区内及周边区域年产生危险废物不超过1吨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产废量小的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开展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贮存试点转运有偿服务。鼓励在有条件的高校集中区域开展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和预处理示范项目建设。13.加强转移联单管理。严格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利用处置转移联单管理,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化 危险废物 监管 利用 处置 能力 改革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