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做好“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全省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全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位推进打造“绿色食品牌”,全方位推进农村经济
2、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的建设,“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农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599亿元,年均(可比)增速达5.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9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15年的3.56%上升到2020年的4.63%;粮食产量由2015年的1791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1896万吨,稳居全国第14位;猪牛羊禽肉产量由2015年的378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
3、416万吨,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6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全国第1位;糖料蔗面积、产量保持全国第2位;茶叶面积、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二)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抓实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会保障“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省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和“人口较少”整族脱贫,累计脱贫人口93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困扰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相继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城乡
4、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绿色食品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系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州、市、县、区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四)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242元提高到2020年的12842元,年均增速达9.3%,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21下降到2020年的2.9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6830元提高到2020年的11069元,年均增速达10.1
5、%,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速3.3个百分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五)农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20年底,全省行政村100%通硬化路,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自来水普及率达66.2%,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覆盖率达100%。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县级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达80%。99.2%的乡镇镇区和98.6%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69.7%的乡镇镇区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57.5%。(六)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6、,颁证率达98.9%。分5批完成了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初步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农业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二、发展机遇(一)政策支撑更加有力。不断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特色农业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持续深入打造“绿色食品牌”,调整成立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
7、组长,双月定期研究调度、压茬推进“三农”重点工作。(二)创新动力更加强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两型三化”集聚效应正在加快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新技术飞速发展,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更加广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加速融合,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转型升级动力持续增强。(三)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必将加快促进国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国内国际市场对高端特色农产品需求呈现出长期
8、刚性增长态势,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将成为农产品市场消费主流,生态、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全域旅游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更加迫切,我省乡村地域广阔,特色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农旅融合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四)优势潜力更加突出。我省区位优势独特、农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优质、错季供应的特色农业产地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资本广泛关注,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入滇发展。随着“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资本下乡动力日益增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激活,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必将加快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三、困难挑
9、战(一)产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7个百分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设施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681,低于全国2.41的平均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仍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瓶颈,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5%、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仅占全国的2.6%,产业发展底子薄、
10、基础弱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二)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全省农民收入虽然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速,但由于收入基数低,加之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仅排在全国第28位,收入绝对数仅占全国平均数的7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窄的问题较为突出,仅有家庭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5%、58.7%、47.3%,农民收入过度依赖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拉动不足,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增收步伐迫在眉睫。(三)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艰巨。全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
11、较为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自然村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尚未全部覆盖且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短缺问题突出。城乡之间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要素净流出困境,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还面临不少障碍。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干部年龄老化等问题叠加,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四)外部风险挑战进一步加大。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冲击仍在持续,农业农村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全省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仍较为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仍然存在。农药、化肥
12、、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任务艰巨。干旱、洪涝、霜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时有发生,防灾减灾体系薄弱,一线动物疫病防控和迁飞性害虫防控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不断增多。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总体上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发展信心,提高抢抓发展机遇、化解困难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第二章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定
13、位思路,把握好重点目标任务和支撑保障,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树立大食物观,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普惠共享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开启全省农业农村现代
14、化建设新征程,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管“三农”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五级抓乡村振兴的制度落实,确保在“三农”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坚持优先发展。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围绕补短板、促提升、增后劲,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坚持农民主体。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生活力,
15、更加注重、更大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聚智聚力、贡献力量,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农村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五)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设计、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注重各项工作、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16、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打造“绿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农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乡村文化蓬勃发展,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力保障低收入人群;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四、总体布局(一)战略布局。根据各地发展基础,按照先行示范县、重点发展县、稳步发
17、展县分类施策,梯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先行示范县20个,力争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发展县80个,力争2030年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县29个,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农业产业布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目标,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养殖业发展优势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1.粮食生产功能区。围绕已经划定的15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35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1900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主要种植功能区目标作物。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围绕已经划定的2
18、00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3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90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主要种植保护区目标作物。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国家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4.养殖业发展优势区。围绕肉蛋奶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布局建设生猪、肉牛加工中心。(三)乡村发展布局。结合我省山区广阔的地形地貌特征,立足线长、守边任务重的实际,围绕构建“县城中心集镇村庄”协调发展格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三区三线”划定相衔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优化“两区一线”村庄布
19、局,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引导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点向县城、中心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控制村庄无序散乱蔓延。第三章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同责要求,围绕稻谷、麦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牛羊肉、乳制品、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20、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强化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加大粮食作物新品种研发力度,积极研发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粮食新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精细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杂交稻旱作等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粮食单产。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早稻生产等补贴政策,适时出台省级稻谷种植补贴政策、晚秋粮食奖励政策和产粮大县、产粮大户、产粮先进奖励政策,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着力保护和调动各级委、政府重农抓粮、
21、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挖掘粮食生产潜能,大力发展鲜品粮食、杂交稻旱种和晚秋粮食生产,扩大小杂粮、小杂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粮加工,配套收粮储粮设施,推进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同责要求。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反对食物浪费。二、加快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生猪产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着力提升养殖规模化率,到2025年,力争全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规范生猪定点屠宰,支持生猪养殖密集地区培育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新建一批标准化屠宰场。持续扩大牛羊产能,加强生产技术推广与支撑
22、体系建设,提高牛、黄牛、山羊等肉牛肉羊优良品种选育能力。扩大粮改饲范围,推广全株玉米种植,配套建设青贮窖及草料库,提高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率。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推进生态牧场建设。稳定提升禽蛋产能,依托大型养殖企业,在重点养殖县新建标准化种禽、活禽、禽蛋交易市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标准化家禽集中屠宰场,到2025年,力争全省年屠宰能力达2000万羽的规模化家禽集中屠宰场达到15家以上。打造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品牌,加大地方优势特色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升肉制品加工水平,新建一批屠宰精深加工厂,加强肉制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宜渔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库区、冷流水、河沟、稻田等宜渔资源养殖,推广库区
23、生态渔业、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和集装箱养殖等先进技术。三、促进蔗糖、橡胶、油料产业健康发展(一)巩固提升蔗糖产能。以国家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建设为重点,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加强高产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大力推广甘蔗健康种苗,落实技术推广补贴政策,总结推广一批适应性强的甘蔗机械和机械化生产、组织、服务模式。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糖料蔗生产基地150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糖料蔗生产基地350万亩以上,实现糖料蔗亩产4.3吨以上。(二)推进天然橡胶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加快老龄低效胶园更新改造,完善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批生态胶园、特种胶园
24、、智慧胶园。充分发挥原料产地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加工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快初加工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步伐,大力发展高性能胶和乳胶制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天然橡胶面积稳定在870万亩以上,干胶年产量47.5万吨,为守住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底线作出积极贡献。(三)丰富油料产品供给。以油菜为重点,以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为补充,优化食用植物油生产结构,加快新品种培育,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加工能力,推进农旅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2025年,油料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四、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加快灌区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快新建大型灌区建设。在干旱易发区建设一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