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规划.docx
《十四五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工作基础“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装配式建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局面,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得到持续稳步的发展,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1. 装配式建筑跨越式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及配套管理文件。2019年3月,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分任务,明确产能布局。2019年10月,印发装配式建筑实施主要环节管理规定,从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规范我装配式建筑工作流程和操作机制。“十三五”期间发布示范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2、、设计与施工图审查要求、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要求等政策文件,每年定时发布当年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政策及配套管理文件得到进一步完善。开展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课题研究。根据我“高温、高湿、高盐、多台风”的气候特点及琼北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高的地域特性,研究适宜我不同类型建筑的装配式技术体系和设计、生产、标准化关键技术。2020年,就装配式建筑适宜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高烈度地区装配式建筑结构质量控制及抗震性能研究、高烈度地区装配式建筑推广高效减震结构体系研究、装配式集成模块化建筑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体系研究六个课题组织开
3、展深入研究,助力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先后发布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规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装配式建筑工程综合定额、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装配式建筑设计导则和钢结构建筑防腐蚀技术标准,为全面推进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生态环境厅等六家单位印发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对旅游公路驿站装配式建造提供指导。正在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生产与安装技术标准和装配式安居型住房标准图集,逐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自2019年起,装配式建筑面积逐年提升,至2020年底,在建和通过实施方案评审的装配式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
4、636万平方米。全已建成产业基地14家,在建、拟建产业基地7家。目前已建成预制混凝土构配件年产能约74万立方米,钢结构构配件年产能约31万吨。新增级示范产业基地7个,级示范项目12个。成立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业凝聚力。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会和示范项目观摩会,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力。2. 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逐步健全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印发住宅建筑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绿色生态小区技术标准、绿色生态小区技术审查要点、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完善绿色建筑设计和改造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管理文件。2016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
5、筑发展的意见,自当年8月1日起,住宅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单体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年8月,印发关于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成立绿色建材评价管理机构,开始受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机构的申请备案,开展一星级和二星级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2020年12月底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的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以及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既有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标识、住宅健康性能、装配化建造、绿色建材、智慧建造、技术研发等十个方面的任务要求。“十三五”期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7264.93万
6、平方米;全累计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01个,其中设计标识项目98个,总建筑面积1246.23万平方米,运营标识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38.15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1个,总建筑面积0.56万平方米。完成绿色建材评价标识4家机构备案及专家备案登记。公布10类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材产品,指导各市县和有关单位积极选用绿色建材标识产品。3. 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稳步推进推动新建建筑节能全覆盖,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系统,印发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全100栋公共
7、建筑的建筑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工作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并在网上监测运行,为下一步推进全建筑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有效监测公共建筑能耗奠定基础。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印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指导意见,明确城镇老旧小区认定范围、改造内容及相关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印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目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流程。“十三五”期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5856.54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筑面积281.53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3157.75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3505
8、.62兆瓦。4. 信息化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十三五”期间,房屋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一期)自2015年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主要包括设计与施工图审查系统,招标投标管理系统,企业资质、企业准入与个人资格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系统、施工许可与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系统、施工现场与施工安全监管系统、工程质量监管系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子系统,“信息平台(一期)”建成以后,平台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对相关子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模式,研究开发建设工程检测监管系统、建设工程见证取样系统、移动监督系统,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基本达
9、到 “系统平台化、数据真实化、监督实时化”的目标。(二)存在问题1. 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有待加强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部分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仍然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针对构件生产、施工组织、质量验收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缺少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过程中部分环节的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部品部件产能不足与产能闲置并存,且分布不均衡。新建建筑装配率偏低,缺少适宜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考核评价工作和职称认定等人才培养及激励制度有待健全。2. 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绿色建筑条例尚未发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及认证过程中各环节的地方性技术标准有
10、待进一步完善。高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重偏低,绿色建筑建设还处于重“量”欠“质”、重“设计”轻“运行”的阶段,同时各市县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实现示范效应。绿色生态小区缺乏实施细则,落地性不强,各市县执行力度不统一,参与各方责任未落实。绿色建材推广力度不足,评价、使用和监管机制尚未完善,绿色建材产业链尚未形成。3. 建筑节能发展路径不清晰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方面探索不足,缺乏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机制保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起步较晚,缺乏适宜技术体系,绿色化改造引导力不强,激励政策不完善,导致相关工作推动缓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单一,缺乏
11、太阳能光伏、风力、潮汐能、地热能等在建筑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公共建筑相关节能标准长期未修订,缺乏各类建筑能效限额等标准或指南为运营节能提供技术指导。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平台缺乏指导性意见输出,没有发挥能耗管控作用。4. 建筑信息化工作开展不足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虽有起步,但总体上推进缓慢。未制定有效的BIM技术推广措施,市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BIM技术设计阶段应用多为翻模,施工阶段应用多为评奖需求,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BIM技术的应用价值。房屋建筑工程全过程信息监管平台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业务系统应用较少,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装配式建筑部品生产过程信息化、数字化审图、智慧工地等子系统仍
12、需补充完善。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够,未能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施工安装、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统筹应用。(三)发展形势1.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发展要求2016年再次提出 “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建筑八字方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的需求,以及建筑满足功能使用与创建绿色生活相结合的需求,对建筑品质提升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生态文明试验区示范工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贸易港“三区一中心”重要战略定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的实施路径,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水平的重
13、要举措。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绿色健康发展,推进城市生态化改造,引领城市建筑向着绿色化、工业化、高品质发展。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助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4.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清洁能源岛建设,坚持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实
14、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5.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导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落实和服务好区域建筑经济,引导建筑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创造就业岗位,为推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力量。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降低建筑能源资源消耗,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促进
15、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监管思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城市发展进程及生活方式,充分考虑地域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合理制定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2.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制约城市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具有适宜性、针对性的技术和标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应用,引导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发展。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
16、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对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动力,实现市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4.体系完善,路径明晰以完善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为目的,明确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构建明晰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十四五”发展路线。5. 循序渐进,良性发展以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的原则结合贸易港的发展政策循序渐进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各区域发展目标,以建设示范项目、示范区为重点,逐步推进建筑业良性发展。(三)发展目标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17、,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清洁能源岛建设,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打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业态,合理布局全构件产能,确保区域产能供需平衡;提高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推动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推广绿色建材应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有序推进,绿色施工深入践行;建筑节能水平不断突破,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不断降低,超低能耗建筑实现示范应用,清洁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建筑信息化高效实施,智能建造模式稳步推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1.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末,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大于80%;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个;实现预制构件年产能供需平衡;至
18、“十四五”期末,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稳定,将金牌港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以发展热带建筑科学和产业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向装配式建筑上下游全产业进行延伸,集建筑、建材、研发、设计、生产、运行维护、展示、体验于一体,最终将园区建成能够引领未来热带建筑科学发展的集聚区、展示区和体验区。2.绿色建筑“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具有特色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推广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得到完善。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大幅度提升,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80%,绿色建材推广比例达到50%。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十四五”期间至少创建1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项目。3
19、.建筑节能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末,建成超低能耗(低碳)建筑10万平方米,试点示范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零碳)建筑;进一步完善公共建筑用能监管体系,探索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00万平方米。第三章 重点任务(一)深入推广装配式建筑在推广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应以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为首要抓手,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健全相关配套体系,保证产能供需平衡,推动试点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1.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1)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鼓励和引导设计
20、单位提高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水平,强化装配式建筑的顶层设计能力,统筹设计对生产、施工、装修等各个阶段的引领作用,优先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部品部件,提高标准化部品部件应用比例。(2)增强构件生产能力。引导构件生产企业面向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城市开展合理布局,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供需平衡。打造研发引领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加强适合发展的构件产品、生产工艺的研发,逐步实现构件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提高构件生产效率。(3)提高新建建筑装配率。结合目前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积极探索适合发展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连接技术,加快发展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
21、修和设备管线的预制技术,提高新建建筑的装配率。2.加强管理制度创新(1)积极落实发展政策。各市县要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编制“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及相关实施方案。探索适合本地的结构技术体系,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性项目。结合产能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热带建筑特色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编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制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确保设计质量和责任落到实处;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义务;完善预制构件生产质量检验检测、产品认证制度建设,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
22、实开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和监理各个阶段的主体责任清单;加大现场巡查、抽查及专项检查频次,严控构件现场吊装施工质量,尤其是构件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3)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信息追溯机制,搭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数字监管平台。将构件生产管理与BIM、RFID等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并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进行管理,实现预制构件生产、安装、维护全过程质量目标的可查、可追溯。开展装配式建筑建成后评估机制,完善装配式建筑验收技术要点,实施全装修住宅“一房一验”制度,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可控。3.健全相关配套体系(1)完善配套标准体系。加快装配式建筑标准制定,形成一套适宜于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
23、生产、施工、质量检测、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特别是针对防腐蚀、隔声、防水、减隔震、遮阳等相关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制定装配式建筑应用过程中基础性、通用性的地方标准和图集;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标准体系研究,联盟内企业合作申报团体标准,企业制定企业标准。(2)优化部品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在现阶段重点推广水平预制构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竖向构件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结合建筑气候区的特殊性,在抗震、抗腐蚀、抗台风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的装配式构件部品体系和发展模式。(3)探索适宜结构体系。开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高强节点连接技术及模块支撑等技
24、术的研究。鼓励开展高烈度区域高预制率和装配率的结构体系研发、装配式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高效装配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装配式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高效可靠预制围护墙和内隔墙研发及施工工艺研究等,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结构体系,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探索适宜农村民用建筑发展的装配式钢结构和木结构体系。4. 提升产业发展能力(1)统筹全产业链发展。聚焦装配式建筑产业增链补链工作,依托本地建材类相关企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部品生产,引导本地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钢结构构件、绿色建材、整体卫浴、内外装饰板材、智能家居等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产业。(2)合理引导产能布局。结合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绿色 建筑 装配式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