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互联网_教育_理念及模式探析_张岩.docx
《_互联网_教育_理念及模式探析_张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互联网_教育_理念及模式探析_张岩.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 连接起来 , 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 。 国内另 2008 年第 12期期 中国高教研究 DOI:10.16298/ki.1004-3667.2016.02.13 “ 互联网 +教育 ” 理念及模式探析 张 岩 摘 要 : “ 互联网 +” 对 教育资源 、 教育机构 、 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教育要素带来深刻影响 , 并由此带来 教育理念的改变 。 未来的 “ 互联网 +教 育内容 ” 将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 , 集成整合各类优 质教育教学资源 , 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超市 , 为社会提供多层次 、 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服务 ; “ 互联 网 +教育体验 ” 将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2、 、 以学习者的体验为核心 ; “ 互联网 +教育管理 ” 可以有 效促进教学教务管理 、 学生管理 、 校园管理 , 打造 “ 智慧校园 ” ; “ 互联网 +教育评价 ” 环境下 , 每个 人都是评价的主体 , 也是评价的对象 , 社会各方面介入教育评价更为方便也 更为深入 。 关键词 : 互联网 +; 教育理念 ; 教学模式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 提出制定 “ 互联网 +” 行动计划 , “ 互联网 +” 迅 速 成 为 各方面追捧的热词 。 12 月 , 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乌镇举 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世界宣告 : “ 十三五 时期 , 中国将大力实施网
3、络强国战略 、 国家大数据战 略 、 互联网 + 行动 计划 , 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 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 展 。 ”“ 互联网 ”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 必将成为未来我 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 同社会许多其 他行业一样 , 教育受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影响 , “ 互联 网 +” 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 战 , 教育如何面对和适应 “ 互联网 +” , 通过探索 “ 互联 网 +教育 ” 的科 学 模 式 , 促 进 教 育 公 共 服 务 水 平 和 教 育质量的提升 , 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回避 的问题 , 也是摆在广
4、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 一 、 对 “ 互联网 +” 的认识 1. “ 互联网 +” 的由来 。 腾讯总裁马化腾 2014 年 4 月 21 日在 人民日报 发表文章 , 第一次公开提出 “ 互 联网 +” 的概念 , 他认为 “ 互联网 +” 是一个趋势 , “ +” 的 是传统的各行各业 1。 在 2015 年两会上 , 马化腾提出 了加快推动 “ 互联网 +” 的建议 。 在这份建议中 , 他对 “ 互联网 +” 的解释是 “ 利 用 互 联 网 的 平 台 , 利 用 信 息 通信技术 , 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 2 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随后通过阿里研究院推出
5、了 “ 互联网 +” 研究报告 。 提出所谓 “ 互联网 +” 是指 “ 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 ( 包括移动互联网 、 云计算 、 大数据技术等 ) 在经济 、 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 散 、 应用过程 。 ” “ 互联网 + 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的过程 , 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 , 互联网 + 的 动 力 在 于 云 计 算 、 大 数 据 与 新 分 工 网 络 。 ” 3 在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 “ 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 中 , 对 “ 互联网 +” 的解释是 “ 把互联 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 推动技术 进步 、 效率提升
6、和组织变革 ,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 生产力 ,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 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 ” 这可视作目前为止官方 对 “ 互联网 +” 最权威的解释 。 2. 不同视角理解的 “ 互联网 +” 。 事实上 , 社会对 “ 互联网 +” 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 也很难形 成共识 , 不同的行业 、 不同的人群站在各自视角 , 对 “ 互联网 +” 都会产生不同的界定和诠释 。 综合各种视 角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 则有利于更为清晰 、 全面地审 视和把握 “ 互联网 +” 的特征 。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 , “ 互联网 +” 是基于新一代 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革命
7、 。 互联网的 产生发展基于通信 技术的积累和创新 , 而在 “ 互 联 网 +” 时 代 , 随 着 以 去 中心化 、 用户生产内容 、 平台化为核心特征的 Web2.0 的出现 , 人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 以大数 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互联网使每个人 都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信息源 , 传统的中心 化 的 信 息 传 播 的 单 向 模 式 不 复 存 在 。 因 此 , “ 互 联 网 + 不是在传统 互 联 网 中 做 一 点 提 升 , 而 会 是 一 次 全新的信息革命 , 在这次信息革命中 , 主角要从一个 传播的时代 , 转向智能 感应的时代 。 ”
8、4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 , “ 互联网 +” 是实体经济与 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经济形态 。 利用互联网技术 , 传统 产业获得了进行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前所未有的机 遇 。 互联网将不同产业领域的信息连接起来 , 将生产 、 流通 、 服务等环节打通 , 培育出新产品 、 新模式和新业 第 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 ” 互联网平台正是搭建了一个 中国高教研究 200816年年 第 12 期 态 。 目前 , 互联网与零售 、 金融 、 交通 、 教育 、 医疗 、 养老 等深度融合 , 已经培育出电子商务 、 互联网金融 、 智能 家居等多种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 。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 , “ 互联网
9、+” 是推动社会治 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 俞可平提出 , “ 社会治理的理想结 果是 善治 , 其本质特征是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对公 5 政府与社会沟通协商合作的平台 , 促进普通公民等社 会主体参与到开放的公共决策中 。 比如近年来出现的 政务微博 、 微信和移动 APP, 就有效促进了政府信息 公开 , 提升了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 。 二 、 “ 互联网 +” 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和重构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大数据 、 云计算和移动 互联等技术的发展 , 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面貌 , 推 动教育向数字化 、 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 从教育 视角认识 “ 互联网 +” , 应当看到这
10、场风潮带来的不仅 是教育技术的革新 , 更是对学习 、 教学 、 组织模式的冲 击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 1. 教育资源 从封闭到开放 。 传统模式下 , 教 育资源集聚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里 , 局限 于课 堂 、 图 书 馆 、 实 验 室 等 场 所 , 满 足 固 定 人 群 的 需 求 。 而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存储性和交互性的技术优 势 , 在短时间内迅速吸纳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 成为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 “ 信息库 ” , 并且这个信息 库随着由互联网终端连接起来的人们不断上传 、 发布 新的信息而源源不断地扩容 。 借助互联网 , 教育资源 可以
11、跨越校园 、 地区 、 国家覆盖到世界每个角落 , 优质 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成为可能并且极为便利 。 风靡全 球的慕课 ( 英文简写为 MOOCs, 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 课程 ), 就是 “ 互联网 +教育 ” 的产 物 。 MOOCs 中的第一 个 O( open) 就是指 “ 开放 ” , 进入慕课学习基于兴趣而 非身份 , 只要想学都可以进来学 , 只需注册一个邮箱 就可参与 , 并且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免费提供 。 慕课在 短短几年 , 就吸引了全球数以百万的学习者 , 这样快 速的发展最主要得力于其开放性和免费性 。 2. 教育机构 从单一到多元 。 传统教育以学 校为主要载体 , 借助
12、于 “ 互联网 +” 对教育资源重新配 置和整合 , 社会教育机构 、 新型教育组织依靠灵活性 、 免费性等优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强烈冲击 , 教育组织 形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 一个例证是美国的 Udacity、 Coursera、 edX 等慕课平台通过提供在线课程 , 挑战传 统大学在教育和科研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 有的慕 课平台还通过与大学合作提供课程学习证书 。 像 Coursera 平台上专门设有 Specailization( 专业 ) 栏目 , 在这个栏目下只要完成一定要求的课程学习就可以 获得世界顶尖大学颁发的专业证书 。 这必将直接冲击 现行的高等教育学历制度和招生制度
13、, 促使大学的组 织边界悄然发生变化 。 作为创新和变革的策源地 , 大 学非但不应忽视或拒绝这种变化 , 而且应当从拓展社 会服务功能的角度 出发 , 高度重视和积极适应这一变 化 。 据了解 , 清华 、 上海交大等国内名校已经开始与国 内外的慕课平台展开全面合作 。 3. 学习 从被动到自主 。 传统模式下人们需 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安排到教室听课 , 而在互联网环 境下 , 学习成为无时不可 、 无地不可的事情 , 只要连接 网络就可以学习 , 不必再完全依赖于课堂和书本 , 学 习者突破了校园的局限 , 真正实现了时空上的自由 。 比如在线课程的学习就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 首 先
14、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 进入课程学习后可以自 主选择将学习的经验体会放到网上与他人分享 , 最后 可以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或者由其 他学习者进行评价 。 自主学习的模式变革给教育带来 了两个方面的挑战 : 一方面是要适应 “ 互联网 +” 时代 “ 以用户为中心 ” 的思维方式 , 构建以 “ 以学习者为中 心 ” 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 教育要真正把学习者作为服 务对象 , 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个性化和多样的学习需 求 。 另一方面 , 自主学习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些负面 影响 。 比如学习碎片化的问题 , 学习者对大量唾手可 得的碎片化信息通常只是浮光掠影 、 浏览而过 , 缺乏
15、 深度思考 。 再比如学习缺乏强制性的问题 。 互联网环 境下的学习往往追求趣 味化 、 娱乐化的体验 , 学习者 难以有时间和耐心坐下来学习枯燥的基础知识 。 还比 如判断甄别困难的问题 , 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 , 学习者尤其是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学习者 , 如果缺乏 正确的引导 , 难以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加工 , 促进 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 。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以新的理 念和形式来介入和解决 。 4. 教学 从灌输到互动 。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 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 来源 ,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 与之相适 应 , 教师的作用要从教学的主导者变
16、成学生学习的辅 助者 、 服务者 , 教学要从单向 灌输知识的 “ 满堂灌 ” 向 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 “ 翻转课堂 ” 转变 。 所谓翻转课 堂 , 主要是指课堂承载的功能发生改变 , 过去课堂主 要是教师 “ 教授知识 ” , 现在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在网上 完成所有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学习 , 课堂上主要是 “ 交 流和评估 ” , 也就是答疑解惑和评估鉴定学习成果 。 翻 转课堂的出现将倒逼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 使教师面 习者创设生动的游戏化学习情境 。 玩家在游戏情景 16 2008 年第 12期期 临教学策略和技能方面的挑战 。 如何既调动学生的实 际参与 , 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17、并给予反馈 , 又不干预学生的选择 ,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对教师 的理念转变和素质能力都是新的考验 。 三 、 对 “ 互联网 +教育 ” 的模式畅想 随着 “ 互联网 +” 成为国家战略 , BAT 等国内互联 网大鳄纷纷布局教育 , “ 互联网 +教育 ” 呈现风生水起 之势 。 然而冷静观察形形色色的新产品新业态 , 我们 发现具有全国影 响 力 的 成 熟 的 “ 互 联 网 +教 育 ” 模 式 迄今还没有产生 , “ 互联网 +” 并未给 教育带来太多的 实质性变化 。 当然 , 这并不妨碍我们设想和探索 “ 互 联网 +教育 ” 的创新模式 。 可以预见 , 随着信息科技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教育 理念 模式 探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