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
《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术 ” 。 我 们 还 没 有 发 现 专 门 讲 “ 不 教 ” 、研 “ ( 不教的教育学 * “ 互联网 +” 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谭维智 摘 要 不教的思想是与关于教的思想相伴而生的,只是由于人们长期关注教、施 行教,而导致那些不教的主张被忽视乃至于无视。不教的教育学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 的无为与顺应,通过不教达到比教更好的教育效果。不教的教育学要研究教的有限性、知 识的可教性、学习者的学习与教师的教的关系、如何实施不教及反成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等问题。不教的教育学是 “ 互联网 +” 时代的需要,当下正在发生一场信息技术对传统学 校教育的改革和重构,网络一代的学习者更习惯于不
2、教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 +” 时代要求 学校和教师实践不教的教育学,教育学正在发生 “ 由教向不教 ” 的颠覆性创新。 关 键 词 互联网 +;教育创新;不教之教;教育学 作者简介 谭维智,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教授、博士 (山东曲阜 273165) 目前的教育学主要是讲为什么教 、教 什 么 、怎 么教的关 于 “ 教 ” 的 教育学 ,诚 如亨德森 所言, 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 1 究 “ 不教 ” 的 关于如 何 “ 不教 ” 的 教育学 。 毋庸 置疑 ,在 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一 个 “ 不教 ” 的 思想传统 ,在 中国 ,这 个传统可以追溯到道家 的 老 子 、
3、庄 子 、彭 蒙 、田 骈 ,儒 家 的 孔 子 、孟 子 ,还 可以在佛家的诸多经典中找到不教的 精彩表述 ;在 西方 ,不 教的传统可以从卢梭一 直追溯到苏格拉底等 ,不 教之教一直被视为 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备受推崇 。 虽然如此 ,不 教的思想还是一直被教的传统所遮蔽 ,尤 其 是工业革命以来 ,特 别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教育中弥漫着对技术的崇拜 ,教 被视为合理 的 、毋 庸置疑的 ,人 们致力于开发各种教的技 术 ,致 力于用更先进的教法提升教的质量 ,将 教育学发展为一门专门研究教的学科。当教 育出现问题时 ,也 只是在改进教的方法上着 力 ,努 力做些持续性创新的工作 ,却 很少
4、检视 历史上那些不教的思想资源。本文旨在归纳 总结历史上关于不教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分析构建 与 “ 互联 网 +” 时 代契合的不教的教 育学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对 教育学的颠覆性 创新做些粗浅的探索 ,以 期与关于教的教育 学形成一种互补。 一 、不 教的教育学的思想源流 在人类教育史上 ,关 于不教的思想是与 *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教 育 学 一 般 课 题 “ 不 教 的 教 育 学 研 究 ” 课 题 批 准 号 : BAA120012)的研究成果。 37 教之教称 为 “ 教之宗 ” 。 可以说 ,在 道家的 己 的 力 量 了 解 功 课 时 才 去
5、帮 助 他 。 ” 这 种 法 。 ” 主 张 “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 无为而无所 不为 ,不 教而无所不教 ” 。 可以说 ,不 教的 助学生自己把知识接生下来 ” 。 柏拉图在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教的思想是相伴而生的 ,只 是由于人们 长期关注教 、施 行教 ,而 导致那些不教的主张 被忽视乃至于无视 。 在中国 ,不 教的教育思 想主要有三个源头。 一是道家的老庄。老子和庄子将不言之 教推崇为圣人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道 德 经第 二 章); 夫 知 者 不 言 , 言者不知 ,故 圣人行不言之教 ” 庄 子
6、 知北 游)。 庄子 在德 充 符篇 提 供了一个成功施 行 “ 不 言 之 教 ” 的 典 范 : 王 骀 ,兀 者 也 ,从 之 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 立不教 ,坐 不议 。 虚而 往 ,实 而 归 。 固 有 不 言 之 教 ,无 形 而 心 成 者 邪 ? ” 汇 集百家之学的稷下学派将不教演绎为 一种成熟的教育方法 。 庄子 天 下中 曾述及 “ 田骈亦然 ,学 于彭蒙 ,得 不教焉 。 ” 最 早对不 教之教进行的界定见于吕不韦主编 的吕 氏 春 秋: 故 曰 天 无 形 ,而 万 物 以 成 ;至 精 无 象 ,而 万物以化 ;大 圣无事 ,而 千官尽能 。 此 乃谓不教之教 ,
7、无 言之诏 。 ” 汉 代的严遵将不 2 传统中 ,不 教之教是一种备受推崇并被付诸 实践的教育方法。 二 是 佛 家 。 禅 宗 推 崇 的 “ 世 尊 拈 花 ,迦 叶微笑 ” 是 最成功的不教之教 。 佛家 的阿 含 经、 阿弥陀 经、 金刚 经等 经典中均有不 教 思 想 的 论 述 ,而 且 佛 家 还 演 化 出 默 摈 、置 答 、禅 悟等具体的不教的方法 ,这 些方法在佛 家教育思想体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儒家。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以教为 主 ,但 孔子 、孟 子等人也有不教的论述 ,如论 语 述 而中 的 “ 不愤不 启 ,不 悱不发 ,举 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 不复也
8、 。 ” 除 了强调适时进行 启发之外 ,主 要还是讲了什么情况下不教 ,其 表述采用的是排除句式, 启 ” 和 “ 发 ” 之 前都 用 了 “ 不 ” 字 , 不 愤 不 启 ,不 悱 不 发 ” 意 思 是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 时先不要去诱导他 ,不 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 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 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 不复也 ” 的 意思也 是说做不到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了。孔子在这 里一直强调的是达不到什么状态就不教 ,核 心意思是说为什么不教 、怎 样做到不教 ,而 不 是怎样去教 。 学 记中 明确提出了少教的建 议 , 故 君 子 之 教 ,喻
9、 也 ;道 而 弗 牵 ,强 而 弗 抑 ,开 而 弗 达 。 道 而 弗 牵 则 和 ,强 而 弗 抑 则 易 ,开 而弗达则思 。 和易以思 ,可 谓善喻矣 。 ” 主张教师要少教多引导 ,多 做 些 “ 道 ” 、 强 ” 、 “ 开 ” 的 功夫 ,少 做甚至不 做 “ 牵 ” 、 抑 ” 、 达 ” 的事情。宋明理学发展了原始儒家不教的相 关主张 ,对 于可教性的问题作 了进一步探讨, 如 张 载 认 为 , 教 之 而 不 受 ,虽 强 告 之 无 益 。 譬 之 以 水 投 石 ,必 不 纳 也 ,今 夫 石 田 虽 水 润 沃 ,其 干可立待者 ,以 其不纳故也 ” 经 学理
10、窟 学大原 下)。 言下之意 ,有 些人 、有 些东 西是不可教的。 上述三个思想源头中 ,道 家和佛家的教 育思想以不教为主 ,儒 家虽然主张以教为主, 但也有关于不教的深刻见解。 现当代中国的主流教育思想虽然是教占 了上风 ,但 也有诸多学者在倡导施行不教之 教。蔡元培主张,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的 ,等 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 3 主张显然与孔子 的 “ 不愤不启 ,不 悱不发 ” 一 脉相承。有学者提出, 不教也是一种教育方 4 5 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 ,其 探讨范 畴涉及是否可教的前提性追问 、不 教作为一 种教育目的 、教 育方法等方面 ,虽 然没有发展
11、成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但 一直作为一种 不可忽视的声音存在着 ,对 教育实践产生着 重要的影响。 在国外 ,特 别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欧 美 文 化 中 ,也 一 直 存 在 着 不 教 的 思 想 源 流 。 苏格拉底提出 的 “ 产婆术 ” 的 教育方式, 认 为 “ 教育 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 是帮 6 38 倡 导 “ 把 一 切 事 物 教 给 一 切 人 类 ” 的 夸 美 略的内容也同样起作用 。 还有许多学者关 具闲暇 、快 乐及坚实的进步 ” 。 卢梭 在爱 结果反而会创 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 。 斯宾 多些 ” 。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授课时, 些东西不完全
12、讲透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 。 伊利奇在 者 ” 和 “ 零消费市场 ” , 对于教育学科而言, 进行的 ,即 使教师经常在场时也是如此 。 ” 一种活动 。 ” 埃里奥特 W艾斯纳从课程 “ “ “ “ “ “ 美 诺篇 讲苏格拉底对美诺的教育 ,不 是用 教的方法 ,而 是通过启发令其自己说出正确 的答案 ,就 是一种不教之教的实践 。 即使是 7 纽 斯 ,也 试 图 发 现 一 种 少 教 的 教 育 方 法 ,以 “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 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 、厌 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 8 弥 儿中 主张 ,教 育的开头几年应该
13、是纯粹消 极的 、不 教的, 如果你能够采取自己不教也 不让别人教的方针 你开头什么也不教, 9 塞也主张教师要少教 、少 讲, 给他们讲的应 该尽量少些 ,而 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 10 要有意留下一些东西不教 、不 讲, 就像是把 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之窗微微打开一点 ,留 11 国 际 教 育 发 展 委 员 会 于 1972 年 提 交 的 一 份 报告中也提出 了 “ 少教 ” 的 建议, 教师的职责 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 是越来越 多地激励思考 ,他 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 ,一 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一 位帮助发现矛盾论 12 非 学校化社 会中 提出 了 “ 非学校
14、化 ” 主 张, 本质上就是在倡导一种不教的教育学。伊利 奇认为 ,我 们常常是将教与学混淆在了一起, 误认为有教就有学 ,误 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 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 其实 ,因 教而引 发的学是很有限的 ,技 能方面的培养或许会 因教而学 ,学 生可能因为技能课程的教育而 有效获得某些技能 ,但 在很多方面的教并不 能引发学 ,比 如文化性的 、感 知性的 、思 考性 的 、探 索性的 、批 判性的知识 ,有 教无学反而 是常态。 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学 校之外学会的 ,学 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自己 13 他进而提出, 学习乃是他人操纵愈少愈好的 14 的视角讨论了不教的问题
15、 ,并 提出了一 种 “ 空 无课程 ” ,建 议大家不仅要研究显性课程和隐 性课程 ,而 且还要研究学校没有教什么 ;认 为 学校没教什么同学校教了什么同样重要 ,不 仅学校教过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被 忽 15 注不教的问题并专门著书 论述 ,就 笔者目力 所 见 ,有 泰 勒 盖 托 的上 学 真 的 有 用 吗 ?、 詹姆斯 埃尔金斯 的艺 术是教不出来 的、丹 尼尔 科顿姆 的教 育为何是无用 的、威 廉 V斯 潘 诺 斯 的教 育 的 终 结以 及 特 雷 安 塔 费勒斯 的美 德可教 吗等 。 梳理国内外不教的教育思想资源 ,我 们 可以得出几点基本的结论 。 第一 ,所 谓
16、的教 与不教 ,都 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 在现有的教 育学中 ,没 有明确地对不教进行界定 ,作 为一 种教育方式的不教与教是混杂在一起的。第 二 ,教 与不教并非绝对对立的两极 ,而 是互补 共生的关系 ,我 们既不能一味强调教而忽视 的确存在着不可教的层面 ,也 不能一味放大 不教的作用 ,无 视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二 者不可偏废 ,最 好的教育在乎教与不教 间 。 第三 ,虽 然不教之教在人类教育思想史 上一直存在着 ,但 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却是一个现有教育学未曾详尽探讨的理论灰 色地带 ,教 育史上关于不教的思想是关于教 的思想的伴生品 ,对 于这种伴生思想我们极 少进
17、行单独的审思 ,对 于不教的单独的审思 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按照克里斯 坦 森 的 界 定 ,颠 覆 性 创 新 主 要 面 向 “ 零 消 费 16 不教之教正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那种未被教 育学开发与消费 的 “ 零消费者市场 ” 。 我们有 必要对这个现有教育学未曾涉猎 、不 谈论的 地带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 要去开发这 种 “ 零消费者 ” 地 带 ,其 研究 的对象 、理 论基础 、研 究的问题也必然是与目 前以教为研究旨趣的教育学不同的 ,为 了与 目前以教为旨趣的教育学加以区分 ,我 们姑 39 ( ( “ ( “ 妄称之为不教的教育学。本文尝试将不教从 各种教之中剥
18、离出来 ,对 教和不教进行细致 的区分。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地告 诉 、告 知 、给 予 、授 予 、教 给 、教 授与讲授知识 的 行 为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教 育 者 是 积 极 有 为 的 ,相 应地 ,受 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 ;不 教是 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 、告 知 、教 给 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 ,而 是让受教育者自己 去探索与思考 ,自 行获取知 识 ,是 不以直接的 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在 这个过程中 ,受 教 育者是积极有为的 ,教 育者是无为而为 、无 为 而治的 。 之前我们探讨教育方式 、教 育问题 的时候 ,由 于缺乏对于二者的明确区分 ,将
19、 教 和不教的方式混沌在了一起 ,往 往导致我们 在对待某些教育问题上立场摇摆不定 ,甚 至 出 现 分 歧 ,教 育 实 践 中 有 时 还 会 无 所 适 从 。 对于教和不教的细分 ,引 入一个思考教育 、审 视教育的新维度 ,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 育现象 、厘 清教育问题 。 二 、不 教的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机制 自道家的老 子和庄子起 ,中 国的哲学家 就发现自然世界中事物的发展无不遵循一个 规律 ,就 是正反对动原理 ,所 谓 “ 反者道之动 也 ” 老 子四 十 章)。 他 们 认 为 ,天 下 一 切 事物都按 照 “ 正反二元 ” 相 对而生 、相 对以形, “ 万 物
20、负 阴 而 抱 阳 ,冲 气 以 为 和 ” 老 子四 十二 章)。 事物在相互对立中不断变化 ,表 现 为正反两种力量的互动调节机制。任何一方 对另一方既制约又促进 ,促 进使对方增长 、强 大 ,制 约使对方削减 、衰 退 ,两 种力量相反相 成 ,使 事物稳定于一个符合整体和谐的消长 状态 。 正反之所以能 够对动 ,皆 因世间万事 万物中存在一种反力量 ,这 种反力量使事物 的正反两面相对而动 ,反 极则正生 ,正 极则反 生 ,阳 极阴便生 ,阴 极阳又复生 。 在反力量的 作用下 ,阴 发展到极致终将趋向阳 ,阳 发展到 极致终将趋向阴。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 反成原理 ,要 想得
21、到正面的效果 ,就 必须从反 面来采取行动 ;要 想得到相反的结果 ,就 要从 其对立面入手进行转化。世间的万事万物包 括人的种种行为都不能离开正反对动原理, 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 ,任 何 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这 种向相 反的方向的运动是一种破坏性的 、颠 覆性的 创新发展 ,其 中 ,反 的力量则是颠覆性创新的 动力所在。反成原理对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有两个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 ,教 育学的颠覆性创新要从教的 反面即不教切入 。 一般地 ,我 们解决问题的 方式都是只知道用正的手段 ,从 正的方面入 手来获取正的结果 ,却 不知道用反的手段 、从 反的方面入手来达到
22、正的结果。 故善用针 者 ,从 阴 引 阳 ,从 阳 引 阴 ,以 右 治 左 ,以 左 治 右 ,以 我知彼 ,以 表知里 ,以 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 微 得 过 ,用 之 不 殆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阴 阳应象大论 篇)。 这是在人的身体机体上对 正反对动原理的应用 ,其 核心是在切入点的 选择上 ,从 反出发 ,从 反求正 。 正反对动原理 应用于教育亦如此 。 庄子 在人 间 世篇 讲到 教育切入点的选择问题 ,颜 阖将要当卫灵公 太子的老师 ,就 向蘧伯玉请教: 有人于此 ,其 德天杀 。 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 ,与 之为有方 则危吾身 。 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 ,而 不知其 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互联网 时代 颠覆性 创新 谭维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