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_胡鞍钢.doc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_胡鞍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_胡鞍钢.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 2016 年第 2 期 ( 第 31 卷 )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No 2 2016( Vol 31) 国情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胡鞍钢 周绍杰 任 皓 摘 要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 必要举措 。 “ 十三五 ” 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 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 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 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探讨经济新 常态下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具体措施,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
2、意 义 。 本文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 , 通过对现有基本国情的分析 ,给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 线图 , 提出在 “ 五大政策支柱 ” 的多重维 度下做好 “ 加减乘除 ” 混合运算,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创新之路 。 关键词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经济新常态 ; 五大政策支柱 ; “ 加减乘除 ” 混合运算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1273006) ;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 ( 20121088000) 作者简介 : 胡鞍钢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 北京 100084) ; 周绍杰 , 清华大学公共管
3、理学院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教授 ; 任皓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DOI:10.13613/ki.qhdz.002419 “ 十二五 ” 时期以来 ,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性结构 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 “ 供给侧改革 ” , 明确提出 “ 在适度扩 大总需求的同时 , 着力加强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 , 着力提高供给体 系质量和效率 , 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 。 此后 , 习近平总书记和 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中 , 不断强调 “ 供给侧改革 ” 。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了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 指
4、出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 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 主动选择 , 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 求 。 ” 在此背景下 , 本文通过回答三个主要问题 , 即什么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 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 从而逐步厘清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与政 策内涵 , 尝试回答 “ 十三五 ” 时期我国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 实现中国 经济巨轮 “ 行稳致远 ” 一 、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就必须找到供给侧改革的
5、经济 学理论来源 。 19 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 萨伊 ( 17671832) 所倡导的古典自由 主义经济学思想是供给学派的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 。 特别是 2015 年 11 月 17 日 , 李克强在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 编制 工作会议上强调 ,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 迈向中高端 。 2015 年 11 月 18 日 , 习近平在 APEC 会议上再提 “ 供给侧 改革 ” , 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 , 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 , 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 17( , ,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他所提出的 “ 萨伊定理
6、” Says Law) , 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 , 是古 典经济学关于供需关系的最 为重要 的表述 。 萨伊定理所倡导的经济政策基本上以放任自由与不干预为特征 , 强调市场的绝对 主体地位 , 这也是 20 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政策 。 然而 19291933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萧条 , 使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理念的经济政策受 到严重挑战 。 不同于萨伊所强调的市场自动出清 , 以 “ 有效需 求不足 ” 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逐步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 凯恩斯主义 以需求管理为核心 , 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控 制 。 在实践上 1933 年开始的
7、 “ 罗斯福新政 ” 通过 一系列的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经济政策 , 有效地应 对了美国经济危机 。 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 ,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 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 “ 滞涨 ” 现象 , 使凯恩斯主义广受质疑 , 以 “ 需求管理 ” 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被认为是造成 “ 滞涨 ” 的主要原因 , 自由主 义经济学派认为 国家干预经济抑制了市场经济 的活力 , 是造成 “ 滞涨 ” 的重要原因 。 由此 , 以蒙代尔和拉弗等经济学 家为代表的供给学派 ( supply-side econom
8、ics) 的观点重新得 到重视 , 并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 根政府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 尤其是被冠以 “ 里根经济学 ” 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支持市场 自由竞争 , 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 ; 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 , 主张预算平衡 ; 强调控制货币供应量应对 通货膨胀一时间被广为讨论 。 总体而言 , “ 里根经济学 ” 的政策主张取得了成功 。 但是 , 美国 的财政 赤字在里根政府时 代持续恶化 , 财政赤字问题也成为里根任期内美国经济的常态 , 并一直延续到 1990 年代中期 。 与此同时 , 收入分配状况也明显走向恶化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尽管 “ 里根经济学 ”
9、 所依据的供给学派理论和我国当前强调的 “ 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 有类似的政策目标 , 即激发经 济活力 、 促进经济增长 。 但是 , 我国的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与 “ 里根经济学 ” 在政策目标与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 “ 里根经济学 ” 的政策目标首要 是抑制通货膨胀 。 美国经济 1970 年代末出现的 “ 滞涨 ” 问题 , 在很大程度上与石油供给冲击导致的能源价格上升 以及美国军事支出的膨胀有关 , 导致经济增长停 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 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小 , 但是 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 由此 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 此外 , 尽管我国
10、当前经济增长放缓 , 但是仍旧保持了 7% 左右的中高速增 长 。 这与美国在 1980 年陷入负增长有很大不同 。 保持 一个中高速增长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创 造了客观条件 。 从发展阶段来看 , 我国当前的经 济结构与里根时代的美国经济也有很大的差异 。 1980 年 , 美国 城镇化率为 73 74%,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63 57%, 服务业就业比重为 65 70%, 这些指标都是发达经 济体的典型标志 。 相比之下 , 我国 2014 年 城镇化率为 54 41%,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8 “ 萨伊定理 ” 在古典经济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11、其思想亦为之后的 “ 一般均衡理论 ” 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的绝对有效性 , 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出清 , 从而达到帕 累托最优 的状态 。 “ 罗斯福新政 ” 的内容包括 : 整顿金融体系 , 重塑银行信用系统 , 放弃金本位 ; 通过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 , 稳定农产 品价格 ; 通过 “ 以工代赈 ” 、 兴修公共工程 ,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 完善社会保险体制 , 制定 社会保险法 以及与劳工 保护相关的法案 ; 改革行政机构 , 强调国家预算职能 。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里根上任时 ( 1981 年 ) 的 10 35%下降到第一期任职结束 ( 1985 年
12、) 的 3 55%, 并在第二任期 维持在温和的水平 。 经济增长率除了在 1982 年陷入 负增长以外 , 19831989 年期间总体上保持了 3 5%以上的 经济增长 , 总体情况好于 19741980 年期间的增长水平 。 19731981 年 , 美国经济进入到持续性高通胀时期 , 期间平均的通胀率 达到 9%, 是大萧条之后 , 美国经济通胀率 水平较高 、 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期 。 例如 , 消费者价格指数 ( CPI) 从 2012 年开始至今一直维持在 3%以下 , 工业品出厂价格 指数 ( PPI) 已经从 2012 年 3 月开始连续 45 个月出现通缩现象 。 18 ,
13、, , 胡鞍钢 等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2%, 就业比重为 40 6%, 收入水平仍旧处于中等收入阶段 。 以上两点差别 , 决定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政策手段 , 也必然不能照搬里根 1980 年代初 实施的经济政策 。 “ 里根经济学 ” 的政策手段突 出的表现为减税 ( 特别是针对富人阶层的减税 ) 和放 松管制 , 进而解决 “ 滞涨 ” 问题 。 而我国的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变 , 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 短期任务 , 也必须具
14、有长期战略 ; 既要做好打持 久战的准备 , 又要组织好重点领域的 歼灭战 。 从短期来看 , 要抓好以 “ 去产能 、 去库存 、 去杠杆 、 降成 本 、 补短板 ” 为核心的五大战术任务 ; 从长期来看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 , 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 , 落实 “ 创新 、 协调 、 绿色 、 开放 、 共享 ” 的五大发展理念 。 总体而言 , 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里根政府进行基于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在政策背景 、 政策目标和手段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 因此 , 我国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 应当厘清理论上与 实践中的误区 , 不能照搬美国的历史经
15、验 。 经济病症 不同 , 政策药方自然也不同 , 这也是我国实施 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 二 、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首先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 现阶段 , 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 征的 “ 供给失灵 ” 是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 。 “ 十二五 ” 以来 , 经济增速显著下降 , 表面上的原因是 “ 需 求不足 ” , 实际上是供给结 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 “ 供给失灵 ” 。 一方面 , 以钢铁为代表的部分行 业 , 产能严重过剩 ,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 另一方面 , 居民 的有效需求受供给侧制约不能得到满足 , 国内 消费和国
16、内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 日益明显 。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 供给失 灵 ” 的问题 , 单纯的 “ 扩大 内需 ” 政策必然会加剧长期的结构性调整难度 。 事实上 , “ 十二五 ” 时期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表现比较突出 , 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44 2%上升到 2015 年前三季度的 51 6% 这也为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如何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也就成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与重要手段 。 其次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助力需求端结构调整 的必然要求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化解 过剩产能 , 提升有效供给能
17、力 , 这都是相对于需求 端而言的 。 因此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对需 求端的认识 , 既不能忽视需求侧的现实需求 , 还要满 足需求端的变化 , 更要通过创新引领主动调整供 给端达到引领需求端的目标 , 形成 “ 供需平衡 ” 的理想状态 。 总体来看 , “ 十二五 ” 时期 , 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远不及供给侧的变化 。 其中 , 资本形成总额占 GDP 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47 2%仅仅微弱地下降到 2014 年的 46 1%; 居民 消费需求占 GDP 的比重有 所提高 , 从 2010 年的 35 9%上升到 2014 年的 37 7%; 货物和服务净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
18、总体拉动作用 非常有限 。 如果供给侧的改革不 彻底 , 必然降低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 。 当前突出存在的企业成本 过高 、 库存过多的状况 , 正是 “ 供需不平衡 ” 造成的 。 如果不 能有效清除 , 不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 1980 年 , 美国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 率最高达 70%, 企业所得税率最高达 46%。 尽管里根时期 , 美国经济比 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初明显好转 , 但是很多分析认为这一情况不能完全归功于里根的经济政策 。 例如 , 出国旅游 、 海外购物 、 海外代购以及高档消费品的快速增长表明 , 国内消费品生产企业尚不能满足 人民日益 增长的对高质量消
19、费品需求增长的趋势 。 总体来看 , 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的条件下 , 外需对 中国经济的净拉动效应相对减弱 。 从 2015 年前三季度的 进出口数据来看 , 我国的进出口均呈现负增长 , 特别是进口总额同 期下降 15%( 出口下降 1 8%) 。 尽管贸易顺差 扩大 , 但是这种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一种被动式的下降 , 主要是由于进口减少而导致的顺差下降 。 19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因素 , 也必然影响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 , 进而影 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制约了长期的需 求端的结构性转型 。 第三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
20、 2014 年 , 我国的城镇化率 已达到 54 77%, 预计到 2030 年达到 70%左右 , 这是我国经济结构 性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 也必将从供 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 从供给侧来讲 ,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供给结构 发生转变的过程 , 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 间的重新配置 ; 从需求端来看 , 快速的城镇化发展 不仅在客观上产生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 , 同时也因为 城镇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而推动居民消费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 , 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将突出地 体现为两个方面的长期变化 : 从需求端来看 , 居 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将不
21、断上 升 , 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60%左右的水平 ( 2014 年为 37 7%) , 形成以 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 ; 从供给侧来看 ,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 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65% 70%的水平 , 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 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 程中 , 形成以产业发 展促人口转移 。 以需求提升促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这不仅是一个人口学的问题 , 同时也将成为我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 第四 , 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 从经济增长核算来讲 , 经济 增长是资本积累 ( 受储蓄率水平影响 ) 、 劳
22、动力投入 ( 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 及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 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从资本积累来看 , 我国从 2007 年以 来长期维持了近 50%的储蓄率 , 是世界上储蓄 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可以预期 , 随着未来经济结构 调整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 储蓄率将会下降 。 然而 , 中国的总体储蓄率到 2030 年以前维持在 35%以上的 仍旧是大概率事件 , 从国际比较来看 , 仍旧是高 储蓄率水平 。 因此 , 中国的资本形成占 GDP 的比重仍旧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投资仍旧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推动力 。 持续的高投资率必然提高资本产出比率 ( 资本存量
23、 / GDP) 。 根据我们的估算 , 目前我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从 2000 年的 2 0 上升到 2013 年的 3 8 左右 , 反映 了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走向资本密集的特征 。 此外 , 该比率也反映了资本的效率 , 比率值越高 , 反映了资本的效率越低 。 因此 , 如何把高储蓄率转化为高增长率 , 关键在于投资的效率 。 尽管投资在短期内看属于需求端 , 但是它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属于供给侧 , 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增 长的可持续性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资本市场的效率决定了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 , 进而促进有 效供给 。 从劳动力投入来看 , 人口老龄化也必将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给 结构性 改革 适应 引领 中国经济 常态 鞍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