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_挑战与课题_钟启泉.docx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_挑战与课题_钟启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_挑战与课题_钟启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2016 年第 1 期 ( 总第 342 期 ) GLOBAL EDUCATION Vol 45 No1 2016 【 编者按 】 关注 “ 核心 素养 ” 的培育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 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 。 对我 国而言,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既 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必要路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第八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 有鉴于此,本刊特辟 “ 核心素养研究 ” 专栏 , 诚祈各位学者不吝赐稿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 挑战与课题 钟启泉 摘要 “ 核心素养 ” 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 , 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 、 内容与方 法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 发展意味着 , 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 “ 核心素 养 课程标准 ( 学科素养 /跨学科素养 ) 单元设计 学习评价 ” 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 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 本文着眼于 “ 核心素养 ” 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 “ 新课程改革 ” 实施 中产生的若干盲点 ,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 。 一线教师只要把握 了 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 , 积累单元设计与学习评 价的新 鲜经验 , 就能为新时代的学力与学习的 创造 , 闯出一片新天地 。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课程标准 ; 单元设计 ; 学习评价 ; 课程发展 作者简介 钟启泉 /
3、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 上海 200062)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 , 课堂 改 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 这就 是 “ 内涵发展 ” 的内涵 。 进一步可以说 , “ 内涵发展 ” 的政策指向就在于每一个学生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 , 这就引出了 “ 核心素养 ” Core Competencies) 的话题 : 如何描述新时代新型人才 的形象 , 如何 解读新时代期许 的 “ 学力 ” 与 “ 学习 ” 。 一句话 , 如何基于 “ 核心素养 ” 促进我国 学校课程的发展 。 一 、 “ 核心素养 ” 的界定 : 课程发展的新阶段 (
4、一 ) 核心素养 : 课程发展的 DNA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 , 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 、 内容与 方 法 。 所谓 “ 核心素养 ” 指的是 , 同职业上的 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 社会技能与动机 、 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 的能力 。 可以说 , 这是牵涉到不仅 “ 知晓 3 ( ( 划 、 个人计划的能力 ; 伸张自己的权益 、 边界与需求的能力 ) 。 什么 ” , 而且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 能做什么 ” 的问题 。 换言之 , 在学校的课程与 教学中 , 基础的 、 基本的知识 “ 习得 ” 与借助知识技能的 “ 运用 ” 培育思考力 、 判断 力 、 表达力
5、 , 应当视为 “ 飞机的双翼 ” , 同样得到重视 。 这样 , “ 核心素养 ” 的核心 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 , 也不是单纯的兴趣 、 动机 、 态度 , 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 技 能 、 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 力 、 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 这 意味着 ,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思考 、 判断 , 并且需要通过记录 、 概括 、 说 明 、 论述 、 讨论之类的语言性活动来进行评价 。 学校课程与学科教学指向学会 思 考的 “ 协同 ” 、 “ 沟通 ” 、 “ 表现 ” 的活动 , 而不再仅仅局限于 “ 读 、 写 、 算 ” 技能的训 练 。 核心素养是课程发
6、展的 DNA。 21 世纪是 “ 知识社会 ” 的时代 , 在知识社会里 , 知识的习得与再 现 , 电子计算 机也能做到 , 然而 , “ 创造 性 ” creative) 学力的育成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 现的 “ 记忆型 ” 学力 , 而必须是能动的 “ 思考型 ” 学力 。 时代要 求学校的课程与教 学必 须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 。 晚近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于是出现了在学科的 知识技能之上 , 明确学科教育固有的本 质特征的动向 。 在这里 , 强调了 “ 批判性 思维 ” 、 “ 决策能力 ” 、 “ 问题解决 ” 、 “ 自我调整 ” 之类的高阶认知能力 , 沟 通与协 作之类的社
7、会技能 , 以及反省性思维 、 自律性 、 协作性 、 责任感之类的人格特征 与 态度 。 正因为此 , 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 OECD 基于 “ 关键 能力的界定与选择 ” 的研究倡导 “ 核心素养 ” 或 “ 关键能 力 ” Key Competency) 的概念 , 就是一个典型 ( 图 1) 。 它由三种能力构成 : 其一 , 使用工具进行沟通 的能力 ( 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沟通互动的能力 ; 使用知识与 信息沟通互动的能力 ; 使用技术沟通互 动的能力 ) 。 其二 , 在异质集体交流的能 力 ( 构筑与他者关系的能力 ; 团队合 作的能力 ; 处理与解决冲突的
8、能力 ) 。 其三 , 自律地行动的能力 ( 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与决策的能力 ; 设计与实施人生规 1 图 1 “ 关键能力 ” 的框架 ( 出处 ) 田中义隆 21 世纪型能力与各国的教育实践 , 明石书店 2015 年版第 20 页 这里的 “ 关键能力 ” 概念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 , 而是包括了运用知识 、 技 能 、 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 的资源 , 能够应对特定的境脉中复杂课题 ( 要求 ) 的 能力 。 “ 关键能力 ” 涵盖 了三个范畴 : 其一 , 运用社会的 、 文化的 、 技术的工具进 行沟通互动的能力 ( 个人 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 其二 , 在多样化的社会集团中
9、形 4 ( ( ) ( ) ( ( 的能力 ” ( 图 2 ) 。 这个框架图说明 , 作为学生的成就 , 必须形成如下四种能 建构通用的 、 综合的 、 无界的 、 分享的知识 ” 。 应用 、 分析 、 评价 、 创造 ” 6 个层次构成的 ( 图 3) 。 起始的 是 “ 低 : 成人际关系的能力 ( 自己与他者的相互关系 ) ; 其三 , 自律地行动的能力 ( 个人的 自律性与主体性 ) 。 居于这种 “ 关键能力 ” 框架核心的是 , 个人的反思性思维与 行动的能力 。 这种 “ 反思性思维 ” 不仅是 指能够应对当下的状况 , 反复地展开特 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 而且具备应 变的
10、能力 、 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立足于批判 性立场展开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 其背景 是应对以 “ 变化 ” 、 “ 复杂性 ” 与 “ 相互依 存 ” 为特征的未来世界的必要性 。 美国的企业界与教 育界共同提出的 “ 21 世纪型能力 ” 21st Century Skills) 的概念 , 则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之上 , 加上了在 21 世纪社会里生存所必须的高阶 认知能力 “ 学习与革新 : 4C” , 即 “ 批判性思维 ” critical thinking ; “ 沟通能 力 ” communication ; “ 协同 ” collaboration) 与 “ 创造性 ” crea
11、tivity) 。 在核心学 科 ( 3 ) 及 21 世纪课题的基础上强调 “ 信息 、 媒体 、 技术的能力 ” , “ 生活与生存 2 力 学科及 21 世纪课题 ( 诸如全球认 识 ; 金融 、 经济 、 服务 、 创业的素养 ; 公 民 素养 ; 健康素养 ; 环境素 养 ) 的形成 ; 学习能力与革新能力的形成 ; 信息 、 媒体与 技术能力的形成 ; 生存能力与职 业技能的形成 。 而作为这些能力形成的支撑系 统是 : ( 1) 标准与评价 ; ( 2) 课程与教学 ; ( 3) 专业性提升 ; ( 4) 学习环境 。 学校课 程的一个关键课题 , “ 不在于习得孤寡的 、 碎片
12、的 、 僵化的 、 垄断的知识 , 而在于 3 图 2 21 世纪的 “ 学习 ” 与支援系统 ( 出处 ) 田中义隆 21 世纪型能力与各国的教育实践 , 明石书店 2015 年版第 23 页 从布卢姆 ( B S Bloom) 弟子安德森 ( L W Anderson) 修订的 “ 新版教育目标 分类学 ” 看来 , 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 底起始向塔顶发展的 “ 记忆 、 理解 、 4 阶认知能力 ” , 尔后的 是 “ 高阶认知能力 ” 。 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 “ 低阶 认知能力 ” 与 “ 高阶认知能力 ” 不是二元对立的 , “ 高阶认知能力 ” 是从 “ 低阶认 知能力 ” 发展
13、起 来的 , 然而停留于 “ 低阶认知能力 ” 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 生存于 21 世纪的人应当立足于基 础知识 , 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 并 且借助丰富的 5 , ( 力 ) 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 “ 实践力 ” , 构成三层结构 ( 图 4) 。 可以发现 , 日本 “ 21 力 ” 或 “ 作为学业成就表现出来的能力 ” , 作为教育科学 界定的 “ 学力 ” 概念 ) ; , 知识与思维能力 , 能够发 现意义 , 建构并运用知识 。 美国的 “ 21 世纪型能力 ” 就 这样在 “ 低阶认知能力 ” 的基础上强调了 “ 高阶认知能力 ” 的培育 。 图 3 低阶与高阶认知能力的关
14、系 ( 出处 ) 翻转课堂研究会编 翻转课堂改变教育未来 明石书店 2014 年版第 39 页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也提出 了 “ 21 世纪型能力 ” 的框架 ( 2013 年 ) : 从作为 “ 生存能力 ” 的智 、 德 、 体所构成的素质与能力出发 , 要求凝练 “ 学科素养 ” 与能力 的同时 , 以 “ 思考力 ” 为核心 , 与支撑思考力的 “ 基础力 ” 语言力 、 数理力 、 信息 5 世纪型能力 ” 的界定既反映 了国际 “ 核心素养 ” 研究的走向 , 也体现了其独树一 帜的 “ 学力模型 ” 研究的积累 。 日本的 “ 学力 ” 一般界定为 “ 通过学习获得的能 6 强
15、调了如下几点 : ( 1 “ 学力 ” 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 ( 2) 构成其媒介的 是 , 借助重建了人类与 民族的文化遗产 ( 科学 、 技术 、 艺术的体系 ) 的 “ 学科 ” 与 “ 教材 ” 借助有意图 、 有计划 、 有系统的教 学活动 , 而获得的人的能力及其特性 。 ( 3) 作为人类能力的 “ 学力 ” 是同学习者的主体的 、 内在的条 件不可分割的 ; 是在 同人类诸多能力及其特性的整体发展的有机关联中 形成起来的 。 ( 4) 因此 , “ 学 力 ” 是在其客体侧面 ( 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内容 ) 与主体侧面 ( 学习主体的兴趣 、 动机 、 意志等 ) 的
16、交互作用中 , 以其 “ 能动的力量 ” , 作为 主体性 、 实践性的人的能 力而形成起来的 。 我国界定的 “ 核心素养 ” 是指 , “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 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 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 ” 。 这是符合世 界潮流的 , 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 。 “ 核心素养 ” 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 “ 知 识传递 ” 转向 “ 知识建构 ” 的信号 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不过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有一个明晰界定的概念框架 。 事实 上 , 国际教育界具体的界定作 业一般是建立在如下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 ( 1) 作
17、为 教育目标明确地界定能够 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与能力 ; ( 2) 教育目 标必须以诸 如 “ 问题解决能力 ” 之类的 “ 21 世纪生存能力 ” 直接挂钩的形式 , 把教育目标加 以结 构化 ; ( 3) 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必须借助体现了学科本质的教学来支撑 。 这 6 , 图 4 “ 21 世纪型能力 ” 的框架 ( 出处 ) 森敏昭主编 21 世纪学习的创造 , 北大路书房 2015 年版第 133 页 样看来 , 我国 “ 核心素养 ” 及其形成的概念 框架或许可以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 心圆结构 : ( 1) 核心层 : 价值形成 。 知识 、 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 。 所谓 “ 价值
18、 观 ” 是每一个人的人格 , 由信念 、 态度 、 行为等塑造而成 。 因此 , 诸如信仰 、 责任 、 尊重 、 宽容 、 诚实 、 协作等价值的形成 , 应当置于 “ 核心素养 ” 的核心地位 。 ( 2) 内 层 : 关键能力 。 诸如信息处理能力 、 反省思维能力 、 沟通协同能力 、 革新创造能 力 等 。 ( 3) 中层 : 学习 领域 。 诸如语言学科群 、 数理学 力群 、 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 群 、 跨学科领域 。 ( 4) 外层 : 支持系统 。 即体制内外的政策性 、 技术性支持系统 。 这种界定 可以凸现两个特色 : 其 一 , 强 调 “ 基 础 性 ” 基 础 教
19、 育 不 是 成 “ 家 ” 的教育 , 而是成 “ 人 ” 的教育 , 是养成有社会责任感 、 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 。 其二 , 强调 “ 能动性 ” 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 “ 低阶认知能力 ” , 需要在 “ 低阶认 知能力 ” 的基础上发展 “ 高阶认知能力 ” 。 亦即强调了未来取向的 “ 能动的 学力 ” 并不是学习之结果的 “ 静态 ” 的学力 , 而是 “ 动态 ” 的发展过程 。 ( 二 ) 核心素养界定的双重性 : 可能性与危险性 国际教育界历来 看重的是 , 如何培育能够在 “ 经济竞争 ” 中取胜的人力资 源 。 不过晚近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 , 把教 育目标单纯归结为促进
20、“ 劳动力 ” 的成 长有极大的片面 性 , 转而探讨如何从未来的 “ 社会形象 ” 出发去界定作为一个 “ 社会人 ” 应有 的素质要求 。 这就是当下各国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聚焦 “ 核心素 养 ” 的背景 。 在这里 ,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 过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揭示 , 来描绘 新人的形象 : 7 其一 , 现代社会的劳动市场大幅度地提升了唯有人才可能做到 的创造性工作 ( 问题发现 、 研究 、 设计的高 阶思维能力 ; 同异质的他者进行合作 、 交际与经营的复杂沟通能力 ) 的需求 。 其二 , 在后现代社会里 , 人不是单纯的经 济动物 , 需要超越经济 竞争的人才形象的描绘 , 思考
21、作为 “ 社会人 ” 的形象 项目型的协同式问题解决与知识创造 , 网络与集体的构筑与自律性运营 , 围绕 论 争性社会问题的决策与社会参与 的活动 , 以及扎实的科学素养与公民教养 。 尽 管世界各国在概念的表述上不尽一 致 , 诸如 “ 核心素养 ” 、 “ 关键能力 ” 、 “ 21 世纪 型能力 ” ,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 无非是强调 了新时代的学力与学习面临转型的挑 7 ; 知识 、 态度 、 思维方式等的 基础能力 ” 。 如果说 , 核心素 养是作为新时代期许 与多样性的特征 ” 。 因此 , 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的 “ 学科素养 ” 界定的作业需要有 , 战 。 “ 核心素养 ”
22、 的研究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 它需要与时俱进的多领域 、 多层 次研究领域的支撑 , 诸如 “ 人格构成 及其发展研究 ” 、 “ 学力模型 ” 研究 、 “ 学校愿 景 ” 研究等等 。 “ 核心素养 ” 的界定一方面意味着课程 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 另方面也隐含着 一定的危险性 。 核心素养为我们提供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思想武器 : 一方面 , 它为 我们荡涤应试教育的污泥浊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 另方面 , 又为我们寻求 新 时代学校课程的创造性 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 “ 核心素养 ” 作为学校课程的 灵魂 , 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 质特征以及 “ 学科素养 ” 的提炼 , 有助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核心 素养 课程 发展 挑战 课题 钟启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