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题研究_马红鸽.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卫计委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题研究_马红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计委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题研究_马红鸽.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3 月,第 46 卷第 2 期, Mar., 2016, V 1.46,N .2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NWU 【公共管理研宄】 卫计委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题研究 马红鸽,席恒 1 (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 “ 单独二胎 ” 政策的放开,为我国 卫生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从人口控制向全程人口服务与管
2、理转型提供了契机。临终关怀 是后人口转变时期构建对人的生命全过程优质健康服务完整工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也是给予人的生命全过程福利安排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在经 济、政策、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支持遭遇到瓶颈,国家卫计委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将临终关 怀服务纳入计生委工作的重大项目行列,形成围绕人的生命全过程的优质健康服务体系, 并与传统部门职能共同发力,在促进我国临终关怀 事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机构改革与转型。 关键词:人 服务与管理 ;后人 转变时期;卫计委 ;全程人 服务与管理;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A D01:10.16152/ki. xdxbsk
3、.201602025 一、问题的提出 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我国人口结构的重要转型期,突出表现为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截至 2013年年 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 2亿,占总人口的 15%。预计到 2030年左右,将突破 25%, 到 21世纪中叶,则会达到 35%,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 4. 5亿,这意味着届时全国人口每 3人中就会有 1 位老人 1。据统计,在老年人口中常年需要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及垂危老人、晚期终末期疾病患者数量 占到了一半左右 2。由此而导致的过度治疗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 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一方面,患者临终生命质量得不到照护,只能在痛
4、苦、恐慌与悲凉中走完人生 的最后旅程 ;另一方面,其家属除忍受亲人因病痛而致的精神压力之外,还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在 后人口转变时期,老年人尤其是处于临终期老人数量的增多,将会更加凸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引发一 系 列社会问题。因此,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将是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当引起 社会的广泛关注。 临终关怀作为人的生命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我国传统人口管理与服务中尚未涉及。 2014年 “ 单独二胎 ” 政策的放开在调整人口结构的同时也给我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从人口控制向全程 收稿日期 :2015084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14J
5、ZD026) 作者简介 :马红鸽,女,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博士生,西安财经学院编辑,从事公共经济学研宄。 1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 2期 人口服务与管理转型提供了契机。传统人口管理中,卫生与计划生育工作涵盖了育龄妇女的优生监测、 新生人口的优生优育和劳动人口的身心保健等内容,唯有针对老年人口的临终关怀问题尚未被纳入到 现代政府管理体系。全程人口服务与管理包括育龄妇女的优生监测、新生人口的优生优育、劳动人口的 身心保健和老年人口的临终关怀。后人口转变时期,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伴随着垂危老人、晚期终末期 疾病老年患者以及慢性病老年患者数量的 上涨,使得因病致贫的问题引起了
6、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当前国内外针对临终关怀问题的研宄大多基于伦理以及医疗视角的考量,尚未见从计划生育转型 视角下研宄临终关怀问题的。本文以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结构变化特征为主要背景,以卫生与计划生 育工作转型为依托,提出卫计委工作应以介入老年人口的临终关怀服务为抓手,从传统的人口控制向全 程人口服务与管理转型,从而完成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照护与管理。 二、临终关怀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 临终关怀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 ( WHO)指出 “ 临终关怀指的是一种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 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痛苦,并以此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
7、患者及其家 属的生活质量 ” 。其服务的宗旨是: “ 缓解疼痛等引起痛苦的各种症状。 ” 同时在对待临终关怀服务对 象时,需要 “ 将死亡视为自然的过程 , “ 同时兼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 ,以便让患者 “ 尽量以积极的 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3(K3)。 所谓 “ 临终 ” 是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关于临终关怀的内涵,学者 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界定。李君、张大勇等 (2011)指出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的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 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支持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4。陈雷、江海霞 ( 2013)指出临终关怀 是一种既省钱又能提高临终病人生命质量的医疗
8、服务 5。张庆宁、蒋睿 ( 2014)指出临终关怀以照顾为 中心理念,为那些处于病患末期、治愈希望渺茫的病人提供疼痛控制和精神支持 B(P23)。 综上可知,临终关怀是一系列为临终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精神支持、服务支持 和文化支持等的舒缓治疗与关怀照顾的过程,以达到缓解或减少病患所经受的来自经济、肉体和心灵的 折磨,使其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缓解患者家属因亲人病逝带来的负 面效应。因此,临终关怀亦是基于一种卫生医疗服务上的人性关怀。其中经济支持是指病患者获得的 来自家庭、政府、慈善捐助等投入的资金支持 ;政策支持是指能够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
9、源援 助 ;精神支持包括来自外界社会舆论、社会志愿者团体、专业医护人员等的方面的尊重、认同与情感支持 等 ;服务支持是指包括来自志愿者团体、慈善机构以及医护 人员的日常料理、照护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 的支持 ;文化支持是指来自整个社会文化对临终病患及家属的支持。 (二)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1967年英国的西塞莉 桑德斯博士 ( Dr. Cicely Saunders)在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护 理院 圣 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 St. Christophers Hospice),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临终关怀的诞 生 6。 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中心的成立是我国临终关怀起
10、步的标志。 1992年 5月,时任卫生部 长陈敏章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 际研讨会上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将其 纳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国际研讨会之后,临终关怀机构便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 当前我国大约有 15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几千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部分医科院校和医学院都在 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师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系列中开设了临终 关怀课程。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基本可分为家庭服务式、独立式和综合性医院附属下的临终关怀部 马红鸽等:卫计委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题研宄
11、161 门三种类型。家庭服务式是指病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由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 的医疗干预和指导,家属负责基本日常护理的临终关怀模式。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模式是指由专业 的机构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关怀服务的模式。综合性医院附属下的临终关怀部门模式是指在综合性 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社区保健站等机构内设置的临终关怀病区、病房或附属临终关怀院等,是目前我 国最常见的临终关怀机构。 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当前主要以医疗和养老机构为主。全面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 养老机构仅有 150家,其中 20家宁养院则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支持,容量极为有限。陕西省仅有的 一所临终关怀机构
12、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成立于 2007年,是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设立的宁养院之 一,主要采取的服务模式是家庭服务型临终关怀与临终关怀病房,是当前唯一一家免费的临终关怀医 院,旨在为晚期贫困癌症病人免费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舒缓治疗、护理指导等项目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六年为两千余人提供了临终支持服务 7。近年上海临终关 怀事业在市、区两级政府,市自然基金会,红 十字慈善机构的支持下发展规模日趋扩大, 2012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 18个区县的临终关怀服务,并取 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投入大、收益小导致临终关怀
13、经济支持不足 临终关怀服务自身的强公益性甚至纯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进入该领域的可能性很小。任何 私人或者企业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都会基于成本收益原则进行决策:一方面只有当收益明显大于成本 的时候他们才愿意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参与进来;另一方面除非能获得政府的让利,否则,他们就 会敬而远之。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财政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医院内部决策部门 在进行国家要求的部门之外的业务投入时也是基于收益来考虑的。医疗机构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公益 性机构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在没有额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设立临终关怀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 扣,慈善机构就成为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提供经
14、济支持的唯一源头。目前,除了李嘉诚基金所资助 的 20家宁养院以外,其他临终关怀院或病房大都因为缺乏运营 资金而难以为继。 (二) 政府缺位造成临终关怀政策支持短板 政府的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不只代表主办者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或政策优惠,也意味着 会对公众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很大程度的诱导或者激励效应。尤其在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下,这种效应 更为聚集和明显。因此,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政策规范和制度保障对临终关怀事业的 发展及其公众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认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己经走上制度化道路, 服务内容大部分己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使得更多的病人能够享受这一福利。而我国目
15、前在这方面尚 没有 相应的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导致临终关怀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 传统思维贯势带来临终关怀精祌支持匮乏 临终关怀中的精神支持主要包括来自家庭、社会舆论、志愿者团体以及医护人员等的尊重、认同与 情感支持等。当某一行为规范长时间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决策的时候会产生路径依赖,成为影响人们决 策活动的关键要素。人们会本能地对有悖于传统的或者自己头脑中己固有的东西进行规避。因此,在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崇尚“ 生 ” 恐惧 “ 逝 ” 的文化背景下,民众对临终关怀事业怀有一种排斥甚至恐惧心 理。看到临终就想到死亡,想到别人死亡就会联系到自己也将遭遇死亡,从而陷入无限的恐惧与不安
16、 中。这种思维贯势反映到个体行为中,就是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排斥和恐惧;映射到家庭中,即表现为子 女或者家人倾其一切为父母或者亲人提供医疗救助,直至生命的终结。为了履行传统意义下的 “ 孝 道 ” ,在明知不可治愈的情况下还要让病患忍受来自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有悖于生命关怀的本意。从而 16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 2期 导致我国临终患者获得的来自家庭的心理和精神 支持被严重扭曲,来自社会舆论和志愿者团体的支持 严重缺乏且具有不可持续性,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也仅限于医疗护理方面。 (四)国民生命教育不足导致专业医护人员整体素养偏低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委 介入 老年人 临终关怀 服务 问题 研究 马红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