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复合材料 教学课件.ppt
《第八章 复合材料 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复合材料 教学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章 现代复合材料,10.1 概述2005年3月22日,已经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等人摘得,获奖项目为“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该成果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高端技术封锁,在军民两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多相材料。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是新的或近来的想法。自然界中充满了利用复合材料的实例。,例如,椰子树棕榈叶就是利用了纤维增强的一个悬臂,木头是含纤维的复合材料,骨骼是由磷灰石的矿物基体和分布其中的胶原质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
2、代人们用草茎掺入泥土制成建筑用的土坯,目前广为使用的混凝土,都属于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作为一个确切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大力发展玻璃纤维增强高聚物来制造飞机构件,同时开展了相应的基础研究并向民用工业发展。,为了提高纤维的弹性率,人们开发了硼纤维、碳纤维、耐热氧化铝纤维等;为了改善树脂的耐热性,用金属代替树脂,出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潮。同时,人们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果将玻璃强化树脂看作是第一代复合材料,则碳纤维、硼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可以称为第二代复合材料,以金属或陶瓷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则称为第三代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发展带来了材料科学的
3、重大变革,形成了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多角共存的格局。,10.1.1 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从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其中有一相是连续的称为基体相,另一相是分散的、被基体包容的称为增强相。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复合材料界面。在界面微区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与增强相以及基体相都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对材料的宏观性能产生影响,因此确切的说,复合材料是由基体相、增强相和界面相三者组成的。,对复合材料给出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的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
4、;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新的优越性能。它与一般材料的简单混合有本质的区别。,10.1.2 复合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复合材料通常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使用性能的不同,复合材料可以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两大类。,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利用复合材料除力学性能以外的特殊功能,例如阻尼复合材料、隐身吸波复合材料、多功能(耐热、透波、承载)复合材料、压电复合材料等。结构复合材料指主要利用复合材料的各种良好的力学性能制造的复合材料。在结构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提供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体材料固定、连结和保护增强材料;界面传递载荷,并
5、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某些性能。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按照复合材料基体相的材质以及增强相的形态的分类表。,通过以上的分类分析可知,与传统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各种物理与化学性能如力学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热、声、光、电等,都可以按照构件的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要求,通过组分材料的选择和匹配、铺层设计及界面控制等材料设计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达到目的,满足工程设备的使用性能。(2)材料与结构具有同一性 传统材料的构件成型是经过对材料的再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材料不发生组分和化学的变化。而复合材料构件与材料是同时形成的,它由组成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在复合成材料的同时也就形成
6、了构件,一般不进行再加工。因此复合材料的结构整体性好,可大幅度地减少零部件和连接件数量,从而缩短加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构造的可靠性。,(3)材料性能对复合工艺的依赖性 复合材料结构在形成过程中有组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发生,不同成型工艺所用原材料种类、增强材料形式、纤维体积含量和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构件的性能对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工艺过程等依赖性很大。由于在成型过程中很难准确地控制工艺参数,一般来说复合材料构件的性能分散性也是比较大的。(4) 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能。,10.1.3 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复合材料的性能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改进。,(1)比强度和比模量复合材料
7、的最大的优点是比强度高,比模量大。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分别是强度()和弹性模量(E)与比重()的比值(/, E/),它表示了单位重量的材料特性,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材料间性能的指标。对于航空航天的结构部件,汽车、火车、舰艇的运动结构而言,比强度高、比模量大意味着可以制成性能好质量轻的结构。而对于化工设备和建筑工程等,材料的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则意味着可减轻自重,承受较多的载荷和改善抗震性能。,典型单向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比较,(2)抗疲劳性能和抗断裂性能疲劳破坏是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由于裂纹的形成和扩展而造成的低应力破坏。疲劳破坏是飞机坠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受拉时的疲劳特性
8、要比金属好得多。金属材料的疲劳破坏是由里向外经过渐变然后突然扩展的。复合材料的疲劳破坏总是从纤维或基体的薄弱环部位开始,逐渐扩展到结合面上。在损伤较多且尺寸较大时,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能够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陶瓷的断裂韧性比金属的要低一个数量级,因而陶瓷材料复合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其脆性,提高断裂韧性。通常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极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而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疲劳强度极限为其拉伸强度的7080。因此用复合材料制成在长期交变载荷条件下工作的构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大的破损安全性。,(3)高温性能在复合材料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耐热性的提高。从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向金属基
9、复合材料的转移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即使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也由原来的环氧树脂向着高耐热性树脂方向发展。在复合材料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极限耐热温度是很高的,这主要是由于陶瓷本身就具有高的耐热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导率低、线膨胀系数小,在有温差时所产生的热应力比金属小得多,是一种优良的绝热材料。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瞬时高温性能好,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热防护和耐烧蚀材料,能有效地保护火箭、导弹、宇宙飞行器在2000以上承受高温高速气流的冲刷作用。,(4)减摩、耐磨、减振性能磨损或摩擦特性是系统性能,磨损机制与接触类型(滚动、滑动等)、工作条件、环境、材料特性以及摩擦副材料有关。对于金属复合材料,硬
10、的陶瓷组分比金属基体更抗磨损。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磨损性能方面表现出各向异性,当纤维平行于磨损表面,垂直于滑动方向时磨损率很高。而陶瓷颗粒增强的铝合金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复合材料有较高的自振频率。同时复合材料的基体纤维界面有较大的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致使材料的振动阻尼较高。对相同尺寸的梁进行研究表明,铝合金梁需9s才能停止振动,而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梁,只需2.5s就可停止振动,说明复合材料具有好的减振性能。,不同材料的阻尼性能,5、其他特殊性能1)破损安全性好。复合材料的破坏不像传统材料那样突然发生,而是经历基体损伤、开裂、界面脱粘、纤维断裂等一系列过程。当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会
11、通过基体的传递重新分配到未破坏的纤维上去,这样,在短期内不至于使整个构件丧失承载能力。2)耐化学腐蚀性好。常见的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一般都耐酸、稀碱、盐、有机溶剂、海水的腐蚀。一般而言,耐化学腐蚀性主要决定于基体。玻璃纤维不耐氢氟酸等氟化物,生产适应氢氟酸等氟化物的复合材料制品时,其制品中与介质接触的表面层的增强材料不能用玻璃纤维,可采用饱和聚酯或丙纶纤维(薄毡),基体亦须采用耐氢氟酸的树脂。3)电性能好。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一种优良的电气绝缘材料,用其制造仪表、电机及电器中的绝缘零部件,不但可以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而且能延长使用寿命,在高频作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介电性能
12、,不反射电磁波(可以作为隐身材料),微波透过性良好,目前广泛用作制造飞机、舰艇和地面雷达罩的结构材料。,10.2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相的特性、形状、体积分数、分散程度以及界面特性等有很大的关系。在对复合材料进行设计和性能预测以及性能分析时,需要用到复合材料的一些基本理论,即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10.2.1 颗粒增强原理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主要承受载荷的是基体而非颗粒。从宏观上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的颗粒是随机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这些弥散的质点阻碍基体中的位错运动。,式中Gm为基体的切变模量 ,b为柏氏矢量。可以看出,弥散颗粒的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13、。颗粒增强的拉伸强度往往不是增强,而是降低的。当基体与颗粒无偶联时,可以认为颗粒最终与基体完全脱离,颗粒占有的体积可看作孔洞,此时基体承受全部载荷。,(1),如果质点是均匀分布的球形颗粒,直径为d,体积分数为Vp,则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m为基体的拉伸强度。上式表明,F随颗粒体积含量Vp的增加而下降。并且此式仅适用于Vp40%的情况。有偶联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不再出现随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下降的情况,且拉伸强度明显提高。 除了以上直接的影响之外,加入颗粒导致晶粒尺寸、空洞和晶界性能的变化也间接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
14、,10.2.2 连续纤维增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长纤维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在工程上,一般将复合材料简化为层板模型来分析其力学行为。二维层板模型有并联和串连两种方式。在串联模型中,纤维薄片和基体薄片在横向上呈串联形式,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被基体隔开,适用于纤维所占百分比较少的情况。而并联模型则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连通,适用于纤维含量较多的情况。,10.2.2.1 串联模型的弹性常数(1)纵向弹性模量E11 在串联模型中取出代表体积单元,平均应力1。由材料力学知道,已知纤维材料的弹性模量Ef和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m, 欲求单元应变1或纵向弹性模量E11的问题是一次超静定问题。可以利用静
15、力、几何和物理作用三方面关系的材料力学基本方法来解决。静力关系。 由于平均应力1作用在单元截面A上, 而纤维应力f作用在纤维横截面Af上,基体应力m作用在基体横截面Am上,根据静力平衡, 有,(3),(4),几何关系。 按照材料力学平面假设(即垂直于正轴1的平面,变形后仍为平面),纤维和基体具有相同的线应变,且等于单元的纵向线应变。 物理关系。根据基本假设,单层板、纤维和基体都是线弹性的,都服从虎克定律,即 (6),(5),综合(4,5,6)式,可得 这就是纵向弹性模量的混合法则公式。如果忽略空隙含量的影响,则,因此(7)式又可写成 式中E11为单层板的纵向弹性模量,由于纤维模量远大于基体模量
16、,所以E11主要由纤维模量和纤维含量决定。,(7),(8),(2)横向弹性模量E21 由串联模型给出的代表性体积单元,在正轴2方向(图3)作用平均应力2。纤维材料的弹性模量Ef和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m, 单元应变2或纵向弹性模量E2的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单层板来看,单元的变形量 从细观来看, (9) 对于串联模型,各部分应力相同。因此,单元、纤维和基体的应变分别为:,(10),因此,(11),(3)泊松比确定纵向泊松比 用类似于确定E1的方法,当正轴1方向上受1作用时,纵向泊松比为: 从单层板来看,单元的横向变形量 为: (13) 从细观来看,单元的横向变形量是纤维与基体的横向变形量之和。即,
17、(12),(14) 因为 ,所以 横向泊松比为:,(15),(16),10.2.2.2 并联模型的弹性常数 (1)纵向弹性模量E111 (2)横向弹性模量E211 并联模型的横向弹性模量与纵向弹性模量相同。 (3)泊松比 10.2.2.3 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层基本强度预测 (1)纵向拉伸强度 单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压模型屈服引起的破坏纵向压缩强度: 剪切模型屈服引起的破坏纵向压缩强度:,(2)纵向压缩强度,10.2.3 晶须(包括短纤维和晶片)增强原理,晶须(包括短纤维和晶片)增强复合材料与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相比,虽然强度略差,但由于可以制成各种复杂形状的制品,易使生产过程自动化
18、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各类工业产品的应用中(特别是金属基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占主导地位。图5给出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几种形式。,1 应力传递理论复合材料受载荷作用时,载荷直接作用在基体上,然后通过纤维与基体间界面的剪应力传递到纤维上。在短纤维(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受力时,力学特性与纤维长度关系密切。,(1)理想刚塑性基体:罗森(Rosen)最早用剪切滞后法研究了有关应力沿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在图6所示的单元体受纵向应力1时,由于纤维和基体的弹性模量不同,在界面上将产生剪应力。 (2)弹性基体: 若刚性短纤维完全埋在树脂基中,在受到沿纤维轴向的拉应力时,基体中产生应变,Cox采用剪滞理论进行
19、分析,得到纤维中的拉伸应力分布和界面上的剪应力分布2单向短纤维,二维随机分布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单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宏观弹性模量预单向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类似,上述关于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各种力学分析均可用于此种情况。二维随机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在二维平面上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的,而在其他两个坐标面内是正交各向异性的。因此有关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合板的各理论以及公式均适用于二维随机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3三维随机分布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0.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又被称为增强塑料,作为一种最实用的轻质结构材料,在复合材料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主要分为两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复合材料 教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