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武城县人民政府二 一 年 三 月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1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2一、县域概况 .2二、土地利用状况 .3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6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8五、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8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0一、指导思想 .10二、规划原则 .10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1四、规划目标 .12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15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5二、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18第四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0一、强化耕地全面管护 .20二、切实保护
2、基本农田 .21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23一、加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23二、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24三、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25四、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6第六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9一、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29二、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29三、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0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2第七章 土地整治.32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2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 .33三、土地整治保障措施 .34第八章 土地用途分区.35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35二、一般农地区 .36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36四、独立工矿区 .36五、风景旅游
3、用地区 .37六、林业用地区 .37第九章 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39一、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39二、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 .40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2一、行政措施 .42二、经济措施 .43三、技术措施 .44四、社会措施 .44附 表.46表 1 武城县土地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46表 2 武城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47表 3 武城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48表 4 武城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49表 5 武城县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49表 6 武城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50表 7 武城县拟占用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表.50表 8 武城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51表 9 武城县土地整治重
4、点项目表.52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3表 10 武城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重点项目表.53表 11 武城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10).55表 12 武城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20).56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1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按照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要求,结合本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5、趋势,对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进行修编,制定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全县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各项建设的主要依据。规划以 2005 年为基期,以 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 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内的全部土地,面积为 751.12 平方公里。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2第一章第一章 规规划背景划背景一、县域概况(一)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武城县位于鲁西北边缘、卫运河下游,地理坐标在北纬 370310372
6、304,东经 11551641161641之间。东连平原县,南与夏津县接壤,西、北两面与河北省故城县隔卫运河相望。县域总面积751.12 平方公里。全县现辖 1 个街道 4 镇 3 乡,393 个行政村。(二)自然条件(二)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武城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 22.030.5 米之间,坡降为1/6000。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变徙流经武城,再加上卫运河冲积,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类型,成为著名的“恩县洼”。气候。武城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交替,热量较为丰富,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旱
7、涝灾害较多,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降雨量年均为 579.9 毫米,最多年1211 毫米,最少年 272 毫米。历年平均光照 2612 小时,光照率为 58%。年太阳总辐射量 123.6 千焦/厘米2,是全省光照时间最多和热辐射最高的县份之一。无霜期 203 天,有利喜温作物生长。全年平均气温 12.7,气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3河流。境内有六五河、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利民河北支等 5 条河道纵横贯穿,总长度为 190.2 公里;卫运河流经杨庄、老城、甲马营、鲁权屯等乡镇,长度为 62.4 公里。(三)(三)
8、经济经济社会条件社会条件2005 年,全县总人口 37.39 万,其中城镇人口 11.21 万人,农村人口26.18 万人。近年来,武城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了主导产业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突出的县域经济格局,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中国民族毯业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全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棉花百强县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5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2.5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 年增长了 24.9%,人均 GDP 达到 16771 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8 亿元,增长 12.4%;第二产业增加值 3
9、4.92 亿元,增长 28.3%;第三产业增加值 18.50 亿元,增长 26.0%。三次产业结构为 14.5:55.9:29.6,结构更趋合理。地方财政收入 1.17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6.96 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46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794 元。二、土地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现现状状2005 年,全县土地总面积 75112.07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57694.7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81%;建设用地面积 13669.73 公顷,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4占土地总面积的 18.20%;其他土地面积
10、 3747.5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9%。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 50064.5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86.78%,人均 0.1339 公顷(约 2.01 亩);耕地中以水浇地为主,面积 42440.96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84.77%,旱地面积 7623.57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15.23%。园地面积 180.24 公顷,数量较少,占农用地面积的 0.31%。林地面积2268.38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3.93%。其中,有林地面积 1408.11 公顷,其他林地 860.27 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 62.08%和 37.92%。其他农用地面积 5181.61 公顷,占农用地
11、面积的 8.98%,其中设施农用地 102.34 公顷,农村道路面积 1722.36 公顷,坑塘水面 273.76 公顷,农田水利用地3083.15 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 1.98%、33.24%、5.28%和59.50%。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11315.61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82.78%。其中城镇 1585.38 公顷、农村居民点 8310.26 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773.24 公顷和采矿用地 646.73 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14.01%、73.44%、6.83%和 5.72%。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2031.25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14.8
12、6%,其中公路用地 782.20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249.05 公顷,分别占交通水利用地的 38.51%和 61.49%。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322.87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36%,全部为特殊用地。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 945.88 公顷,自然保留地 2801.70 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 25.24%和 74.76%。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5(二)土地利用特点(二)土地利用特点1、地势平坦,土地适宜性广。武城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貌为单一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以潮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构型优良,土地适宜性广。2、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所占比重大。
13、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76.81%。农用地中,耕地占绝对优势,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86.77%,园地、林地所占比例均较小。3、土地利用率较高。2005 年,土地利用率达到 95.01%,与德州市平均水平持平,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 6 个百分点。4、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2005 年,农村居民点面积 8310.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1.06%,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317.43 平方米,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高 167.43 平方米。(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问题1、耕地后备资源少,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2005 年,全县其他土
14、地 3747.58 公顷,其中荒草地、盐碱地分别是 2042.89 公顷和 758.81 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54.51%和 20.25%,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宜农开发面积较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逐年增多,而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不断加大。2、城乡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利用方式相对粗放。在城镇建设中,盲目“铺摊子”的现象依然存在。19962005 年,城镇用地由 726.79 公顷增加到 1585.38 公顷,年均增加 95.40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由 1996 年的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67679.31 公顷增加到 200
15、5 年的 8310.26 公顷,个别地方存在“空心村” 和一户多宅现象。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主要(一)主要规规划目划目标实现标实现程度程度1、耕地保有量:上轮规划到 2010 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保持在47996.01 公顷以上。2005 年,我县实有耕地面积 50064.53 公顷,超出规划目标 2068.52 公顷,耕地保有量目标得到实现。2、基本农田保护:上轮规划确定到 2010 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40680.16 公顷。19972005 年规划实施期间实有基本农田面积40680.86 公顷,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3、建设用地控制:上轮规划到 2010 年全县非农建设新
16、增建设用地2823.09 公顷,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930.00 公顷以下,农村居民点控制在 4679.31 公顷以下。1997-2005 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 2342.20 公顷,规划指标执行率为 82.97。2005 年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 1620.57 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 83.97;农村居民点 8202.55 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 175.29。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到 2010 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指标为 779.66 公顷。1997-2005 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1775.37 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 228。(二)取得的成效(二)取得的成效武城县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经省政府批复后,各级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7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了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1、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县强化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工作扎实,保障措施有力。各乡镇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块;基本农田档案齐全,达标率为 100%。对重点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2、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19972
18、005 年,建设占用耕地520.94 公顷,补充耕地 1775.36 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较好地执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3、各业用地得到基本保障。在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保障了全县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用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4、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治理盐渍化面积 150 公顷,林木覆盖率由 2006 年的 18.0%提高到 2005 年 25.7%,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存在的(三)存在的问题问题上轮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全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城县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