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理论.ppt
《第四章 生产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生产理论.ppt(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生产理论,生产理论所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称为厂商(firm),厂商是指能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在生产理论中假设厂商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第四章 生产理论,达到利润最大化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的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二是生产中使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本章首先分别考察上述两个问题,然后再分析最大利润的实现。,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
2、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input)变为产出(output)的过程。,一、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些资源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数量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生产函数正是表示一个厂商(或整个社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种组合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一、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如果用Q代表总产量,用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N代表土地,E代表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的公式为, Q = f
3、( L、K、N、E ) 如果只考虑劳动与资本同产量的关系就是: Q = f ( L、K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即表示产量和各种投入量都按问一比例变动。在Q=f(L、K)中,如果两种投入都按倍增加,则产量也增加倍。于是,线性齐次生产函数的公式就是: : Q = f (L、K),一、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PH.道格拉斯(DOU glas)与CW柯布(Cobb)根据1899年到1922年的资料,得出了这一期间美国的生产函数: Q = A La k 1-a 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Q代表总产量,
4、L代表劳动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A,a是常数,其中1a0。在这一生产函数中当劳动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增加倍时,则为: A(L)a (K)1a = ALaK 1a =Q。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固定技术系数与可变技术系数,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 (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耍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固定技术系数。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
5、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改变,这就是可变技术系数。这种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配合比例生产函数。,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考察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时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按同一比例变动; 一种是其它生产要素投入量都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变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是研究后一种情况对生产量所发生的影响。,凡是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能够改变的生产函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如果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则仅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迟早将会出现递减的现象,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简称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具
6、体概念,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把数量相等的某种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最初产量会增加,但该生产要素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则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甚至成为负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举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在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竟这样几点:第一、这一规律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社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第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没有发生变动,即生产的规模没有改变,第三、随着某要素的增加,边际收益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成为负数的过程,第四,这一规律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得出来的,在农业部门表现最突出,但在其它部门也同样存在。,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分析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合
7、理投入问题,为了说明产量变动情况,首先把产量分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简称TP)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简称AP)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如果以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量,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量,则可将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总产量 T P = A P Q 平均产量 AP = TP
8、/ Q边际产量 MP=TP / Q,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假定生产某种产品中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则可作出下列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在图中,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OQ代表产量, TP为总产量曲线,AP为平均产量曲线,MP为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特点,从上表与图4-1中可以看出:第一、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从图上看,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第二
9、、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一定要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这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这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这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特点,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特点,再看一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为了确定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可以根据图 中的总产量曲线、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生产要素
10、的合理投入,第一个阶段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在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就说明这时增加劳动量是有利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为了获得最大平均利润,劳动也一定要增加到A点为止。,第二阶段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在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量,劳动量则可以增加到B点为止。,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之后,在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因此生产无论如何不能进行到这一阶段。,生产要素的合理
11、投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一般来说,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到边际产量等于零这一阶段)最合适,因此劳动量的投入应在A与B之间这一区域。但是,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应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还要结合成本来考虑,这一点以后再论述。,?,三、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情况。规模经济也是以技术水平的基本不变为前提的,它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差别在于不是考察一种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而是考察所有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随着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即产量)的变动大致有以下三个情形:在第一
12、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即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要素投入比例,如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这一阶段被称作规模经济。(红线),三、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L, K,Q,O,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可以相对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产出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规模收益递增,L,K,Q,O,规模
13、收益不变,在第二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与规模扩大的幅度相等,这是由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的暂短的过渡阶段,称为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蓝线),规模收益不变,O,L,K,Q,规模收益递减,第三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收益绝对减少,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减阶段。(黄线),O,L,K,Q,规模收益递减,内在经济(internal economies),内在经济(internal economies)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一个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可以对付产品进行综合
14、利用,可以以更有利的条件采购原料或推销产品,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过大则会由自身内部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就是内在不经济(internal dis- economies)。例如,一个厂商生产规模过大时,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等等。,外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时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例如,当一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使得个别厂商在辅助交通设施、人才、信息等方面获得某些好处而增加了收益。但是,如果一个行业规模过大也会给个别厂商带来损失,使它们的收益减少,这就是外在不经济(external diseonomies)。例如,
15、整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引起竞争的加剧,环境污染的严重而使个别厂商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第二节 成本与收益分析,一、成本(cost) 成本也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不仅包括了我们平常所说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即不仅包括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原料及燃料的消耗以及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而且还包括了利息,地租与正常利润。,为什么成本包括利息、地租与正常利润?,因为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都是生产要素并为生产作出了“贡献”,所以支付给资本的利息、支付给土地的地租与支付给企业家才能的正常利润都应计入成本之内,这也就是说,他们把工人所创造的部分剩
16、余价值也计入成本之内。这样,不仅扩大了成本的范围和数量,而且更严重的是混淆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收入与工人的劳动收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本的简单分类,成本也可以分为总成本(total cost,简称TC)平均成本(average cost,简称AC)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简称MC)。总成本是指生产一定量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成本的公式表述,如果以Q代表产品的量,Q代表产品的增量,则可将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TC = AC Q AC = TC / Q MC =
17、TC / Q,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短期(short run)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具体来说,在短期内它只能调整原材料,燃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固定设备,厂房和管理人员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要区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长期(long run)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这样长期成本就无所谓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一切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这里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并不能仅以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而要以生产要素能否全部调整来判断。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厂商而言,长期与短期时间的长
18、短是不一样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特短期(very short run)与特长期(very long run),特短期指时间之短,使得厂商不能调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这种情况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只能调整已生产出来的存货。 特长期指时间之长,不仅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而且技术状况也会发生变化。,首先来分析短期成本,固定成本(fixed cost,简称FC): 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内是固定的。其中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简称V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它随着产量
19、的变动而变动,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由于生产要素的效率得以充分发挥,它增加的较慢,最后由于收益递减,它又增加得较快。可变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短期总成本(short-run total cost,简称STC),即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由于固定成本必定大于零,所以短期总成本必定大于零。,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简称AFC),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简称AF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它变动的规律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
20、固定成本一直在减少,最初减少的幅度很大,以后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简称AVC),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简称AV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它变动的规律是,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效率逐渐得到发挥,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则由于收益递减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short-run average cost简称SAC),短期平均成本(short-run average cost简称SAC),即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它变动的规律也是,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
21、加而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边际成本(short-run marginal cost,简称SMC),短期边际成本(short-run marginal cost,简称SMC):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它变动的规律仍然是,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成本表,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曲线图,C,STC,VC,FC,0,Q,固定成本曲线(FC),在图中,横轴0Q代表产量,纵轴OC代表成本,FC为固定成本曲线,它与横轴平行,表示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C,O,Q,FC,STC,VC,总成本曲线(STC),STC
22、为总成本曲线,它不从原点出发,表明在没有产量时仍然有总成本(即固定成本)。总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开始时,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大,以后较平缓,然后又变得斜率大,这反映了它增加的规律是随产量的增加起初增加得快,以后增加得慢,最后又增加得快。,0,C,STC,FC,VC,Q,可变成本曲线(VC),VC为可变成本曲线,它从原点出发,表示没有产量就没有可变成本,它的形状与总成本曲线相同,也反映了同样的变动规律。,O,C,STC,VC,F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短期平均成本(SAC)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图:,AFC曲线,第一,AFC曲线一直向右
23、下方倾斜,开始比较陡,以后逐渐平缓,这反映了平均固定成本一直在减少但开始时减少的幅度大,以后减少的幅度愈来愈小的趋势。,AVC曲线、SAC曲线、SMC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第二,AVC曲线、SAC曲线、SMC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了这三种成本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各自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SMC曲线与SAC曲线相交的E点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这时不存在超额利润而实现了均衡。,第三,SMC曲线与SAC曲线一定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E点)。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一直在减少,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一直在增加,边际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生产 出产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