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26套)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人教版】).ppt
《【全册】(26套)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26套)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人教版】).ppt(3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1 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2.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活中我们估测的次数要远远多于精确测量。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 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为20 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 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 m左右,分子的直径在0.1 nm左右。(2)单位换算时注意“先换后算”。例
2、如:45 m=451 000 mm =4.5104 mm。同时注意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和指数的运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1填单位或换算(1)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学校旗杆的高度是1.08104。 (2)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 mm,合 nm。 (3)2.8104 m= cm。 解析:(1)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是20 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 cm,在17.5 cm=0.175 m左右;学校旗杆的高度在10.8 m=1.08104 mm左右。(2)因为1 mm=106 nm,所以0.1 mm=0.1106 nm=105 nm。(3)因为1
3、m=10-3 mm=10-4 cm,所以2.8104 m=2.810410-4 cm=2.8 cm。答案:(1)mmm(2)105(3)2.8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1.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例如安装门窗时可精确到1 cm,安装玻璃时就需要精确到1 mm,而在测量操场长度时只用分米刻度尺就足够了。2.在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结果的位数,而测量结果又反过来反映了刻度尺的属性(即精确程度)。
4、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2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答案: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三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1 h=60 min1 min=60 s2.停表的使用一按启动,二按停,
5、三读数,四归零拓展归纳机械停表的读数:先读小表盘,后读大表盘。先看小表盘指针是否过半,从而确定大表盘是读30 s之前的数值还是30 s之后的数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3如图,该机械停表的大表盘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其分度值为;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为,其分度值为。此时该表的读数为 min s。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1)由图知: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所以一周量度的时间是30 s;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即分度值为0.1 s;(2)在停表的小表盘上,“0”对应的数字是“15”,所以一周量度的时间是15 min;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
6、小格代表0.5 min,即分度值为0.5 min;(3)先看小表盘: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 min 30 s多;再看大表盘:示数应读30 s之后的数值,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2 s,即停表的读数为1 min+40.2 s=1 min 40.2 s。答案:30 s0.1 s15 min0.5 min140.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四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别,这就是误差。2.误差的来源:(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等的变化。3.
7、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多次测量平均值是常用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误差和错误误差和错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差是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造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因此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测量错误是测量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4有关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解析:误差是
8、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估计例1学了物理,张杰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非常关注,他进行了下列估测:手上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2 cm;从教学楼的第一层爬到第三层,人升高的高度约为12 m;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0.8 s。以上估测中比较合理的是()A.B.C.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解析:中学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比
9、1 cm大一些,约1.2 cm;一层楼的高度在3 m左右,从教学楼的第一层爬到第三层,上升的是两个楼层,所以人升高的高度约为3 m2=6 m;课桌的高度在0.8 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1 s;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是20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20 cm,在26 cm左右;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 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0.8 s。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考
10、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长度的测量例2(2016湖南怀化中考)小明同学在参加2016年物理实验考査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长度为 cm。 解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图示刻度尺1 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 mm;(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 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 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末端刻度值为5.25 cm,物体长度为5.25 cm-2.00 cm=3.25 cm。答案:13.25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 (1)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
11、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或“累积法”。(2)刻度尺的读数题首先观察测量的起始刻度是否是零刻度线,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用线圈总长度除以漆包线的匝数得出的数值,数值的分度值应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三正确处理平均值例3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 mm、25.2 mm、25.2 mm、27.2
12、mm、25.3 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他数据准确值不同,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27.2 mm与其他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答案:27.2 mm25.2 mm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测硬币的直径、周长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测硬币的直径的几种方法:直尺
13、、三角板辅助法;贴着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将硬币平放在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数出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测铜丝的直径的方法:把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铜丝直径为 。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出起末点间距离;用绳围绕硬币一圈,标上记号,测出标记点间绳的长度。2.量出脚的长度,然后乘以7,即得身高。3.一天24 h,而1 h=60 min,1 min=60 s,因此一天的时间为246060 s=8
14、6 400 s。4.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对于后一个问题,同学们可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的长度有关。第第2 2节运动的描述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拓展归纳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生位置的改变,大到天体,小到尘埃,因此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多选)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天上,鸟儿飞翔B.地上,猎豹飞奔C.土里,种子发芽D.水里,鲤鱼飞跃解析:鸟儿飞翔、猎豹飞奔、鲤鱼飞跃
15、,其位置在不断变化,因此属于机械运动;种子发芽,属于生物现象,其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答案:AB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参照物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2.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3.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大多要作出说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运动和静止
16、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关于参照物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
17、,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作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解析: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答案: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3(2016山东泰安中考)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上升的电梯C.商场内的
18、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解析: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答案:B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参照物及其选择例1(2016新疆中考)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树木B.房屋C.车厢的座椅D.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解析:以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物品是运动的,故A、B、D错误;以车厢的座椅为参照
19、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车厢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物品是静止的,C正确。答案:C考点二考点一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说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就看该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发生了(或没发生)位置改变,从而确定参照物。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2(2016湖南长沙中考)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B.以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考点二考点一解析: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司机与汽车的位置没
20、有变化,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汽车与高架桥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变化,以高架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桥上路灯与司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故D正确。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名师点评名师点评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方法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要研究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2)选定参照物并假定其静止(注: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3)看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改变。P18动手动脑学物理1.行李架上的物品
21、相对于火车头、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解析:在行驶的列车上,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内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座椅是静止的;而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路边树木、房屋的位置随时间在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2.B解析:“山向船尾跑去了”,是指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船。3.运动员相对于屏幕是静止的,而跑道上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屏幕是运动的。解析:运动员相对于观众席上的人来说,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感觉运动员在运动且运动得很快。在跑道旁有一摄像机在与运动员“同跑”,运动员相对于此摄像机的位置没
22、有发生变化,所以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第第3 3节运动的快慢节运动的快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甲: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乙:相同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2.速度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对于速度公式的几点说明(1)v、s、t三个物理量必须相互对应。t是通过s所用的时间,算出的v才是s这段路程上的速度。(2)单位要统一:要使v的单位为m/s,s单位要用m,t的单位要用s;要使v的单位为km/h,s单位要用km,t的单位要用h。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羚羊跑的速度是20 m/s,一短跑运动员5 s内跑完了5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 km/h,三
23、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汽车、运动员、羚羊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解析: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答案:B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3.匀速直线运动的s-t和v-t图象(1)s-t图象(图a):一条过原点的直线,s与t成正比,即 的值不变。在同一坐标图中,斜率越大,速度越大(即vAvB)。 (2)v-t图象(图b)与t轴平行,v是定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24、其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运动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时间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不能从数学角度把公式理解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即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5.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注意(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路程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
25、指明对应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2)平均速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速度的平均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30 s内通过的路程是330 m,后40 s内通过的路程是510 m,问汽车在前30 s、后40 s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答案:11 m/s12.75 m/s12 m/s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运动图象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人教版 26 2020 年级 物理 上册 全套 教学 课件 汇总 完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