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石壕吏》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石壕吏》教学设计.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石壕吏教学设计人教版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通过写景、 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背诵和研讨。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重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
2、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板书设计】石壕吏第 1 页杜甫差吏夜里捉人吏呼怒妇啼苦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教学过程】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 ,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 (板书诗题)二、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 。当时唐军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 夹在难民当中奔走, 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 少年、 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
3、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 、 三别 。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第 2 页第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4、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指定学生朗读、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第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第 3 页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
5、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 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 。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第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
6、的怒呼咆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 4 页“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7、。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 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板书:家庭凄惨)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指定学生朗读第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8、第 5 页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
9、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第 6 页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课后反思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第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