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科研综合楼工程基坑监测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新疆维泰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房建公司第四项目部2012年4月 10 日目 录1.1 工程概况1.1本工程为新疆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科研实验楼工程,图纸由新疆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地点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延伸区阿里山街与阳澄湖路交汇处西北侧,东距齐鲁设计院办公楼17米。建筑等级为二级,地上20层,地下二层车库层高为4.2米,地上一层层高为4.2米,二三层层高为3.9米,四层层高4.5米,五层二十层层高3.75米。室内外高差0.6米,建筑总高度77.5m,总建筑面
2、积23835.38m2,屋面防水等级级,设计抗震烈度为8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设两层地下车库,基础埋深在-10.7m。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五十年,主要功能为综合办公楼。根据建筑规划,拟建建筑物基础外边线距离坡脚较近,且基础底埋深大于5.0m,属深基坑。1.2 周边环境概况 周边道路及建筑物情况:北侧 西部建设新建楼房距离基坑12米为蓝线范围;东侧 空地;南侧距离基坑7.5米为蓝线范围。建筑物有基坑南侧的齐鲁设计院及北面西部建设房屋。周边市政管线情况:最近的地下管线距离基坑边线为24m。1.3 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的支撑轴力、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等
3、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情况进行基坑每周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通过对该工程监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分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
4、对附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5)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安全预测及设计优化,在加强安全控制的同时减少投资,使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从更大程度上加强业主的风险控制。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2)建筑基坑工程监
5、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500262007)(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8)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J10036-2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编制本监测工作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1)响应招标文件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及施工监测项目有机
6、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外观监测精度将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
7、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增加监测项目和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
8、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6、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1.5 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
9、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
10、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监测1. 锚杆支护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2. 基坑外水位监测(二)周边环境监测1. 周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1.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
11、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S1S4。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桩顶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图1-5 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基准网
12、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2。表1-2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1-3。表1-3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
13、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美国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站各测站高程中
14、误差为: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水准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
15、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2、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
16、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 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
17、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边坡支护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础梁、剪力墙或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的侧向变形为原则。测点沿基坑四周顶每20m布置1点;测点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本次监测共布设锚杆支护顶沉降监测点12点,编号为WH01-WH12。1.6.3 边坡支护顶水平位移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支护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边坡顶位移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8、锚杆支护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观测,使用科维 TKS-202全站仪进行观测。图1-13 科维 TKS-202全站仪及观测实景图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4。表1-4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1.0秒3测边相对中误差1/4每边测回数往返各4测回5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1毫米6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1.5毫米7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根据施工场地的条件,我单位认为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法比较容易操作,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
19、器,按相应技术规程作业,容易达到监测精度要求。将所布设的支护顶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及地铁施工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网)形式。导线测量采用科维TKS-202电子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mm+2ppmD。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1) (2) (3)式中:导线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mm)。按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6测回,测距中误差为0.4毫米,于是得到观测基准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为0.33毫米。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
20、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按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中误差为:,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2、数据分析及处理观测
21、记录采用PDA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
22、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
23、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锚杆支护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同桩顶沉降监测埋设原则,测点与桩顶沉降测点共用同一测点。1.6.8临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地下结构的施工会引起周围地表的下沉,从而导致地面建筑物的沉降,这种沉降一般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将造成地面建筑物的倾斜,甚至开裂破坏,应进行严格控制。设点前,对周边所有需进行监测保护的建(构)筑物进行拍照存档。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一般均匀布设在施工场地周围的建筑物外墙上,主要在大的边角等易变形位置设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间距一般为1015m。离基坑较近的建筑
24、物和建筑物近基坑侧在中部适当加密监测点,测点埋设如图所示,或在建筑物外墙上直接打入射钉作为测量标志。建筑物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相对高程系,建立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建筑物倾斜监测采用差异沉降法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建筑物差异沉降值与建筑物宽度的比值即可得到建筑物的倾斜角度。建筑物差异沉降值可通过同一建筑物上不同监测点的沉降值、监测点的水平距离、建筑物宽度的关系求得。本次监测共设建筑物沉降点4点,编号为F01F4
25、. 1.6.10巡视经验表明,基坑工程每天进行肉眼巡视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与其他监测技术同等重要。巡视内容包括支护桩墙、支撑梁、冠梁、腰梁结构及邻近地面、道路、建筑物的裂缝、沉陷发生和发展情况。主要观测项目有: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边坡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7、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8、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9、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10、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1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1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
26、设计要求一致;13、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1.7监测技术要求1.7.1 技术要求1、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2、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基坑工程只在地下施工期内使用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3、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4、仪器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争取,埋设的准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埋设传感器。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6、监
27、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提供完成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予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各方。1.7.2 监测精度在监测工作中,监测
28、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基坑围护桩体测斜误差0.5mm;2、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3、沉降位移监测误差0.4 mm;4、地下水位测量误差1cm。5、应力监测测量误差0.1%1.7.3 监测频率地铁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工程等级、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表。观测频次计划表 表1监测项目基础施工阶段围护施工阶段基坑开挖阶段底板浇捣后此至0.0建筑物沉降监测2次/周1次/天1次/天或跟踪
29、2次/周基坑顶沉降及位移监测1次/天或跟踪2次/周锚杆支护的侧向位移监测1次/天或跟踪2次/周1.7.4 监测参考报警值 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综
30、合楼基坑施工监测报警指标表序号监测项目报警指标日变化量(mm)累计变化量(mm)1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2252边坡顶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3307坑内地下水位监测标高不高于坑底1m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
31、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2 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1.根据工程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施工安全监测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次监测项目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系统的选型应考虑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本次项目我方决定采用高精度监测设备及传感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安全监测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工作性态、并对其工作性态进行综合分析的总体要求为目标。(2)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应是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建成后的系统应当是实用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3)因工程采用的监测仪器和采集单元属于计量仪器范畴,国家实行计量制造生产许可证制度,要求有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发的计量产品生产
32、许可证。基坑监测设备和仪器列表仪器序号设备仪器规格型号应用项目主要技术指标1水准仪美国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垂直位移监测每公里往返测高程精度0.4mm(取决于水准尺,测量技术).2全站仪科维TKS-202全站仪水平位移监测精度: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2ppm。7打印机HP1125报表打印黑白项目管理班子机构设置技术负责人数据分析处理组监 测 一 组监 测 二 组项目负责人监 测 三 组专心-专注-专业3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3.1 质量目标本项目质量目标:合格。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
33、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3.2 质量保证体系3.3 监测工作的管理(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
34、问题的产生。(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3.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3.4.1健全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本项目部将严格执行我单位的质量方针: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使命,负责守信,优质高效,以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持续满足顾客、社会和员工的期望。为确保整个监测工程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将对工程进行质量策划,编制与质量体系相一致的质量计划。3.4.2工序质量控制措施(1)对路面、管线、建筑物及已施工结构坚持进行日常巡视,如发现异常,立即进行重点监测并上报。(
35、2)为了保证巡视检查有效,巡视检查应根据各建(构)筑物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详细的检查程序,做好事前准备。检查程序包括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携带工具、检查路线等,详尽且便于操作。并且,巡视检查前,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特殊情况的巡查。(3)要使巡查路和范围覆盖工程所有部位,不留任何死角,使巡查频次能适宜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发生特殊运行情况的要求,使巡查内容不仅包括已出现的缺陷,并密切监视影响工程安全主要隐患的一些征兆。巡查前认真做好器具检查。(4)现场巡查记录使用统一制定的标准格式,内容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注明原因和重测结
36、果所在的页数。电子记录要注意记录储存设备的电源更换,避免数据丢失。注意手工录入的数据复核和非直接采集项目的检查。(5)每次的日常巡视检查记录,注意与过去的检查记录查询做对照比较,以判断建(构)筑物是否处于正常状态。(6)巡视检查不是孤立的为了检查而检查,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巡视检查,及时了解和判断运行是否安全正常,若出现异常迹象或显露出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消除。巡视检查人员熟悉勘测、设计、施工,熟悉观测资料,预先查阅并熟记工程勘测中曾发现有哪些地质问题,设计中结构及布置曾有过哪些考虑,施工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情况等历史资料。巡视检查人员带着这些问题,注意运用勘测、设计、施工的历史资料所记
37、录的一些问题,去指导对工程的某些部位进行检查。巡视检查人员还应该熟悉工程观测资料和过程中曾发生过的一些问题,这样巡视检查就较容易判断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或异常,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也容易找到合理的解释。(7)注意对监测设施的巡视检查。监测设施是监视建(构)筑物安全运行的耳目,应完善监测设施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可能遭到的人为破坏。巡视检查人员应熟悉监测设施的状况,注意对监测设施的检查,发现原有状况改变,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恢复。(8)巡视检查应按时编制周、月巡视检查报告。其包括: 检查日期; 本次检查的目的和任务; 检查组参加人员名单; 对规定项目的检查结果(包括文字记录、略图、素描和照片); 历次检查结
38、果的对比、分析和判断; 不属于规定检查项目的异常情况发现、分析及判断; 必须加以说明的特殊问题; 检查结论(包括对某些检查结论的不一致意见); 检查组的建议; 检查组成员的签名。3.4.3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组织措施1、建立监测管理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本项目负责人为驻工地质量代表,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本项目总工程师为质量管理工程师,由项目质量代表直接领导,负责日常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工作。项目综合管理部质检工程师负责监测管理工作质量的监督与检查。2、制定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监测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不仅要及时评估工程施工对工程本身和周边环境安全及正常使用的影响程度,还要指导、监督土建承包商采取正
39、确的施工方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来保证施工的安全。要顺利完成对施工监测的管理的任务,首先我们将在项目部制定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该流程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管理,实行专事专管制。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任命一个专项工作负责人,各环节的技术工作由该环节工作负责人统筹安排。所有工作负责人再由项目总工统一领导,组成以项目总工为核心的内部技术运转流程,见图3-2。各环节工作负责人在完成自己负责的事务之后向下一环节的工作负责人做好技术交接工作。遇到技术难题,由项目总工召集技术专家和各负责人共同研究解决。项目总工程师信息反馈工作负责人数据处理工作负责人人现场量测工作负责人人前期准备工作负
40、责人报告编制工作负责人资料归档工作负责人图3-2 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图3、明确岗位职责监测管理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也有分工,要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使得每项目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并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至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盲区而影响工作。对技术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资料收集齐全、方案编制、方案审查、监测实施、数据分析、报告编制、报告审批、报告提交、信息反馈和资料归档等方面工作职责作出明确规定。4、设立质检工程师项目部任命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工程师担任质检工程师,专门负责量监督、管理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对巡视检查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与控制。质安部成员对各个工作环
41、节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的抽查,召开质量剖析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整改。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处以重罚。3.4.4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制度措施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特点与业主要求,制订适合本项目的管理制度,保证所有工作能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确保管理工作纵向到人,横向到边,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技术管理流程。结合本项目的工作特点,应制订以下制度:(1)监测方案审核制度监测方案是质量保证的根本,对自身第三方测方案编写应深入细化,明确做什么与怎么做,对于重点、难点要有针对措施;所有监测方案均进行三级审核,由项目总工审批后报业主、监理批准。对施工方一般监测方案的审查报告也需进行三
42、级审核,由项目总工审批后报业主、监理批准,对施工方的总体及特殊、专项监测方案还需组织专家会审。(2)技术培训及技术交底制度国家、地方和业主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技术方案的贯彻、执行是质量保证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能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进场前应对现场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的监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无论是第一方施工监测还是第三方抽检监测的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标准、技术方案,明白技术要求、工序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并在技术交底记录上签字认可。监测方案的实施由项目总工指导,项目质安部负责监督。施工过程中若标准、规范、规程和工程具体要求变更,应对现场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的监测管理人员进
43、行施工过程中的培训和交底;日常巡视、检查发现施工方在监测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应督促整改并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培训。(3)会审制度在监测工作开始前,项目总工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监测方案进行会审,提出问题,做好预控工作,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5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措施3.5.1 仪器、仪表(1)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3.5.3 资料采集及整理(1)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
44、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2)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3)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3.6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信息管理措施为保证监测管理工作中,内、外部文件的流转畅通,以加快监测信息反馈速度,提高监测管理服务质量,应对来往文件、监测信息进行规范管理。3.6.1安全监测报警现场遇有险情时统一由监测管理人向工程参建各方发布。安全监测报警的分三级。一级报警:一个建筑物中,有多个效应量控制着基坑安全,如基坑变形、钢支撑应力等,当一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其测
45、值大于3倍均方差控制门限时,做为一级报警,向业主、设计监理部门报告,并分析其异常原因,注意其发展趋势。二级报警:当多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其测值均大于3倍均方差门限时,做为二级报警,立即向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报告,并分析其原因,建议采取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三级报警:当多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并超过3倍均方差控制门限,且其变化速率在加快,出现这种情况,做为三级报警,同时还表明事故发生不可避免。立即通知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做出处理应急措施。4 监测进度保证措施4.1施工进度目标加强项目协调管理,使得各施工顺序,衔接关系适当,施工科学、合理。保证计划总工期实现,力争提前完成合同工期。4.2施工进度程序根据本工程基坑的施工特点,监测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仪器安装阶段、仪器调试阶段、正常监测运行阶段、项目竣工验收阶段。1、 施工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各种施工准备工作,通过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可为工程的施工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是施工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施工单位需从技术、物资、劳动组织、施工现场和施工场外等各方面作好充分准备。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