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34页).doc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1876年9月1378年6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崇高的战斗风格,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说:“反杜林论这本书对于正确理解德国社会主义是很重要的。”
2、(马克思:致摩考夫曼(l启78年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322页。)“不仅普通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而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马克思:致威白拉克(1877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42页。)列宁也曾指出,反杜林论“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05年,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9页。)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醒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二个组成部分(1923年3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42页。)反杜林论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它的发表对
3、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辨别真假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决不会因为丧失原来的斗争目标而钝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受到挑战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反杜林论仍然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意义。历史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于1378年7月编成单行本出版。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写作的原因作了扼要的说明。“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的激动的成果,(全集第7页)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也应国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1870年至1
4、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之后实现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特别是1875年5月在哥达召开的联合代表大会上实现德国两个毛人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盟(拉萨尔派)的统一,对资产阶级政府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严重的戒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穷凶极恶地向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发动进攻。一方面以碑斯麦为首的反动政府极力迫害先进工人和无产阶级的领袖,企图以暴力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采用种种阴谋手段分裂、瓦解工人队伍
5、收买工人贵族,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极力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企图从思想、理论上腐蚀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从组织上分裂无产阶级政党,挑起工人阶级内部的斗争。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已实现了统一,但在统一过程中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难以容忍的让步。在两党联合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哥达纲领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因此,尽管在组织上实现了统一,但由于在思想上容纳了机会主义,理论上的分歧构成重新引起分裂的危险。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曾坚决地反对哥达纲领。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彻底地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但当时考虑到两个工人政党刚刚实现了统一,为了避免激化矛盾而
6、造成分裂故没有发表。党合并后,思想水平大大下降,党内对机会主义的妥协情绪更加上升,机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行起来,杜林就是主要的代表。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一I921年)从1867年就攻击马克思主义。杜林看到投靠牌斯麦政府达不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便突然宣称改信社会主义。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加猖狂的攻击。他的主要著作是: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在哲学上杜林鼓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反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历史唯物论,以折衷主义手法把机械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康
7、德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混在一起,企图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调合矛盾。在政治经济学上杜林极力散布庸俗经济学的反动观点,肆意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抹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宣扬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其社会主义理论,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完全陷入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根本否认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他特别仇恨暴力革命,宣称暴力革命是绝对的恶事,用反动的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杜林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的最危险的敌人。杜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明明是个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却打扮成跨时代的伟大天才,第一个超人,工人
8、政党的理论权威。他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实现的革命变革,自吹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真正改革者,创造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达到了永恒的最后的终极真理。杜林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1875年两党合并后在党内滋长的对机会主义的迁就情绪,致使杜林的反动理论得以泛滥。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在党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击,相反,杜林的反动思想在当时工人运动内部广泛传播开来。更为危险的是党内出现了一部分领导人如莫斯恃、恩斯、伯恩施坦和弗里切等都成了狂热的杜林分子,他们和杜林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小宗派他们无耻地赞颂杜林是“科学领域内最热心、最果敢、最勤奋的首领”,
9、称烦杜林的著作是,划时代的著作”并且采取阴谋手段,迫使党的机关报人民国家报发表他们吹捧杜林的反动文章,妄图使杜林的荒谬理论散布到工人群众中去。更为严重的是杜林对资本主义不痛不痒地“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的虚伪“称赞”甚至骗取了党的左派领袖倍倍尔等人的支持和信任。倍倍尔在1874年曾匿名发表文章称赞杜林的“基本观点是卓越的”党的刊物也转载过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杜林“及其小宗派利用一切广告和阴谋的手段,”(第7页)通过党刊向工人阶级推销杜林的认套假社会主义的黑货,大树杜林的权威。而杜林野心勃勃,公开要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宗派集团,一个未来单独政党的核心,阴谋分裂党组织,另立一个资
10、产阶级政党篡夺工人运幼的领导权。凡此种种,都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工人阶级,正处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前列,如果让杜林之流的阴谋得逞,必将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就是彻底批判杜林,以捍卫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避免党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恩格斯指出:“德国社会党正在迅速地成为一种力量。但是,要使它成为一种力量,第一个条件是不让这个刚刚赢得的统一受到危害。而杜林博士却公开地着手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宗派,一个未来的单独的政党
11、的核心。因此,不管我们是杏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892年4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第8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4页。)于是恩格斯放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着手对杜林进行批判恩格斯撰反杜林论的整个过程都得到马克思的支持,都是同马克思互相研究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反杜林论“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问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
12、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第11页)据此,我们可以说,反杜林论是由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的科学著作。反杜林论的发表,粉碎了杜林一伙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加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了党的统一和团结。到19世纪90年代,反杜林论一书,“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社会意识中,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第18页)因而也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反对杜林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恩格斯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党的领导者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恩格斯向当
13、时德国工人党的领导人指出:“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才能经受住阶级斗争的严重考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论战中,上面阐明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在当代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反杜林论仍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意义。中心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共严党宣言发表
14、之后二十年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就,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气义的行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七义等月个组成部分的扩要内容及其内在的联系,集中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成果。唯物史观是贯穿反杜林论全书的红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先获得唯物主义历史观,然后探索深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的根源剩余价值剥削,从而最终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全书围绕着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全面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书义原理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总结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及科学社会主史的基本内容,并运用这些原理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墓木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5、彻底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荒谬性和欺骗性。反杜林论“引论”的第一章概论”是全书的总论,概述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在“概论”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第30页)为了论证“概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和第三编“社会主义”中详尽而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历史过程,并正确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在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归宿时,恩格斯深刻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第22页)这里既指出了空想社会
16、主义的根本缺陷,又说说明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现实”,就是要看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所谓绝对真理或先天理性中去寻找,而应到现实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找;不应到抽象的哲学中去找,而要到具体的经济学下去找。揭露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第292页)一句话,不应当用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而应当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即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取代形而上学唯心史观。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恩格
17、斯:德文第一版序言1882年9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第5一6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46347页。)因为只有借助于辩证法发现了唯物史观,才使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认识到,要发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力量,决不能靠理性虚构,而必须立足现实,具体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从而“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生,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这种生产方式内部的一直还隐蔽着的性质”。(第30页)即剩余价值剥削。这就是说借助于辩证法而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表明,廿会主义的理沦已经牢牢立足于现
18、实的基础之上。正由于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借助于唯物辩证法,来阐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完整的学说中,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地位、作用虽然各下相同,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休。具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仁义,是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沦;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深刻地论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实根据;以哲学
19、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纲领,它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基本政治原则、美好理想和马克思大义理论的全部目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理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制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是说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正是他们的主要功绩因比,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仁义为其理论终结的。”(第673页)同样,政治经济学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就不能得到发挥和落实;没有科学社
20、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具体的实施。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又是它们的落脚点。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又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灵魂和基础的哲学的变革,最先获得自己的理论形态,即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来的自觉的辩证法思想。没有哲学思想这一革命变革,就谈不上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更谈不上有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充实和完善,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系列
21、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则又是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完成之后,才进一步实现的。总之,反杜林论中的“引论”特别是“概论”是全书的总纲,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阐发和论证,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为彻底驳斥杜林反动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分别揭露杜林在这些领域的无知、谬论与谎言,有针对性的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论战中恩格斯总结了当时科学的发展成果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阐发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把马克思的学说以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表述出来恩格斯说:“本书所批判的对象”历史的匆匆过客
22、杜林及其庞杂的折衷主义体系,“现在几乎被遗忘了”,起码“在许多方面已经丧失目标”了。第1011页)然而,恩格斯在跟“杜林主义”论战过程中,正面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辨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的意义。基本内容反杜林论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概论、第一编哲学、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现分别介绍于下:三版序言恩俗斯在世时反杜林论共出过三版,由作者分别写了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78年6月11日,主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即写作的原因经过和写作方式,着重说明该书的写作完全是斗争的需要,“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是为回答杜林向
23、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写的论战性著作,由于“对象本身的性质”,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第7一8页)为了驳斥杜林的思想体系,必须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进行长篇的论战。第二版序言写于1885年9月23日,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本书再版的原因和修订的情况。并着重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及其自然科学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对建立科学自然观的意义。号召无产阶级及科学家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抛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17至18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形而上学自然观占居统治地位,这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第一个自觉地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24、,但他的辩证法淹没在唯心主义体系中。在他看来辩证发展的只是“精神”,而自然界则是僵死不变的,因而,他的自然观还没有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马克思和恩格斯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吕然观和历史观。”(第13页)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必须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花费巨大的精力研究各门自然科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在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恩格斯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初成就,指出自然科学的许多新发现,如能量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杜林论 恩格斯 简介 3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