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势电势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共7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电势电势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势电势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 移埋下思维铺垫。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 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静电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
2、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
3、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 探究的价值观。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2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四【学情分析】通过对必修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功的计算,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已相当熟悉,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但建立起电势能的概念对学 生来说相
4、对比较困难的,因为电场的概念特别抽象,特别是从力与能量两条线上同时研究电场,让学生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知识迁移及灵活运用是学生学习 过程中要跨越的一个台阶.五【教学方法 】 理论、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体验探究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力对物体做功:W=FLcos(只适用于恒力做功)900 正功 物体能量增加 900 负功 物体能量减小=900 不做功 物体能量不变化新课教学: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1) q沿直线从A到B W=FLcos(2) q沿折线
5、从A到M、再从M到B W=WAM+WMB=F|AO|+F|OB|cos900= FLcos(3) q沿任意曲线线A到B(微元法)将曲线分为n段,每一小段都可认为是直线,则:W=W1+W2+Wn=i=1nFlicosi=FLcos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2电势能(Ep):(1) 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描述性定义)(2)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表达式: 普适式(适用于各种电场)注意:电场力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势 教学 设计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