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第一、二章单元复习及其测试题(共7页).doc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二章单元复习及其测试题(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必修第一、二章单元复习及其测试题(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一物理必修第一、二章单元复习及其测试题一. 教学内容: 1. 误差(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粗略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的特点是
2、: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主要是:多次实验取平均值。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x=|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x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 2. 有效数字简介当用毫米刻度尺量书本时,量得的长度为184.2mm,最末一位数字“2”是估读出来的,是
3、不可靠数字,但是仍然有意义,仍要写出来。这种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在有效数字中,数2.7、2.70、2.700的含义是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两位、三位、四位有效数字。数2.7表示最末一位数字7是不可靠的。而数2.70和2.700则表示最末一位数字0是不可靠的。因此,小数最后的零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舍去或添加。但是,小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是用来表示小数点位置的,不是有效数字。例如:0.92、0.085、0.0063都是两位有效数字。大的数目,如,如果不全是有效数字,就不要这样写,可以写成有一位整数的小数和10的乘方的积的形式,如果是三位有效数字,就写成3.65105,如
4、果是四位有效数字,就写成3.650105。在实验中,测量时要按照有效数字的规则来读数,运算时现阶段只取两位或三位有效数字即可。第一、二章 归纳总结专题一、单元知识网络 物体的运动: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 . 2二. 方法归纳总结 1. 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思想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 数形结合思想本章的一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公式法和图像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
5、把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像的物理意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 3. 极限思想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位移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能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就可以用v-t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来表示。 4. 解题方法技巧(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v-t图像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示意图或v-
6、t图像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情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又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想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本章解题方法主要有:a. 基本公式法 b. 推论公式法 c. 比例公式法 d. 图像法e. 极值法 f. 逆向转换法 g. 巧选参考系法 5.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性解题总结、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以下几个特性,熟练地把握,便于灵活快捷方便地解题。(1)运动的截止性(2)运动的对称性(
7、3)运动的可逆性如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5m/s2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点的匀减速运动可当成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5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这两个运动是“可逆的”。(4)运动中物理量的矢量性。三. 专题归纳总结 1. 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能表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s末、4s时、第5s初等均为时刻;4s内(0到第4s末)、第4s(第3s末到4s末)、第2s至第4s内等均为时间间隔。(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位移是在一段时间内,由物体起始时刻位置指向末时刻位置的有向线段。确定位移时
8、,不需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只确定初、末位置即可;路程是运动物体轨迹线的长度。确定路程时,需要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一般情况下位移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详见第4节知识点4、5)(4)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的比较(详见第6节知识点4、5) 2. 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由于图像能更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因而在解题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主要是指x-t图像和v-t图像。x-t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v-t
9、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图线,在不同图像中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不同,因此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看清楚图像的纵、横轴所描述的是什么物理量(x-t和v-t图像的区别详见第5节知识点3)。 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基本分析方法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要熟练掌握下列四个公式:,这四个公式中,前两个是基本公式,后两个是前两个的推论,也就是说在这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解题时只要适当地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第二,要分清运动过程是加速的还是减
10、速的。第三,要清楚这四个公式都是矢量式,求解问题时,首先要规定一个正方向,以它来确定其他各矢量的正负。一般选择的方向为正。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一般用五个物理量来描述,即、a、x和t。在这五个量中,只要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解其他两个未知量,常叫“知三求二”。 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匀变速运动。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包含着丰富的比例关系,对不少有关直线运动的问题,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用比例关系求解,往往会使较复杂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易求。当t=0时开始计时,以T为时间单位,则(1)1T末、2T末、3T末瞬时
11、速度之比为可由导出。(2)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位移之比(2n1)。即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比等于连续奇数的比。(3)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可由导出。(4)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说明:以上四个比例式只适用于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对于做匀减速且速度一直减到零的运动,可等效看成反向的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也可用比例式。应用比例式时,可从比例式中任意取出两个或一部分比例式进行应用,但比例式顺序要对应,不能颠倒,比例式数值不能改变。如初速度的匀加速运动中,第2s内和第19s内位移比,可从比例式中挑出:(3和37可由通项2n1导出,当n=2和n=19时代入求得)。其
12、他比例式用法与此相同。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x=(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进一步推论可得(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和的关系为。 6. 纸带问题的研究(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的时间T打一个点,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加速度为a,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为恒量。此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要由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只要求出纸带上时间间隔相等的连续相邻的点间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即可。(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必修 第一 单元 复习 及其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