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共64页).doc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共6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共64页).doc(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第一条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
2、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第二条 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第三条 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咸宁城市发展的新形势、
3、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3、培育和提升温泉旅游、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科教文化等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4、建设区域快速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5、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
4、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咸宁绿色生态魅力。7、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三、规划依据、期限、层次与范围第四条 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2008年)5、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6、湖北省
5、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咸宁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鄂建函2009236号)7、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8、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第五条 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第六条 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以及主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规划范围即咸宁市行政辖区,面积986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至咸宁与嘉鱼、武汉的行政界线,东至贺胜桥镇的花坪、黄祠、万秀村,横沟桥镇的凉亭垴、群力村,西至咸宁与赤壁行政界线以及汀泗桥镇的黄荆塘、古塘村,南至马桥镇的高赛、曾铺、鳖山村以及温泉生态旅游区的边界,总用地面积为674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现状
6、城区以及向东北拓展至横沟桥镇,向南拓展至马桥镇区域,向西北拓展至向阳湖,总用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第二章 城市性质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第七条 城市性质定位为:咸宁市域中心城市,鄂湘赣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温泉旅游名城。二、城市人口规模第八条 加强城市旅游以及城乡统筹对人口增长的引导,至2015年,规划区总人口为95100万人;城镇人口为61.5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至2030年,规划区总人口为120130万人;城镇人口为98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72万人。 三、城市用地规模第九条 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至2015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74
7、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至2030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1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米。第三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一、发展目标第十条 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辐射湘赣、面向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效清洁能源、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将咸宁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联结线上节点城市、湖北省南部门户城市、武汉城市圈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第十一条 经济发展目标
8、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0元。到2030年,实现全面小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2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0元,达到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领先水平。 第十二条 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咸宁。第十三条 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
9、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两型”新型产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泉、湖、山、林”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培育温泉养生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二、城市发展战略第十四条 “自主创新,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打造“两型”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构建咸宁“两型”产业基地。营造积极载体和良好环境,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它城市错位发展。第十五条 “
10、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继续推行“回归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吸引市域范围人口及周边地区向主城区迁移。发挥基础教育、综合交通、宜居环境的优势,吸引非就业人口迁移。第十六条 “生态兴市,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协调区域生态空间,构筑结构清晰的景观安全格局;加强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GDP。第十七条 “泉湖相映,城林共生”的特色彰显战略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整合山体、水体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彰显泉、湖、林、城相融的景观特色。第十八条 “扩大外延,畅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战略进一步扩大咸宁对外联系,加强南北快速交通联系,提升咸宁在武汉城
11、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枢纽地位。 第十九条 “中心带动,拥湖面江”的空间拓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主城,全面提升主城中心集聚功能;引导城市空间面湖、面江拓展,构建拥湖面江的城市发展空间。第四章 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空间协调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第二十条 区域空间协调发挥咸宁对外门户窗口作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咸安、赤壁、嘉鱼的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打造咸赤嘉城镇密集区为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咸宁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
12、将咸宁新港打造为鄂南黄金水岸。第二十一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加快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推动郊区、市区联动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重点打造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实力和辐射力,形成市域的发展极核,重点扶持具有传统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中心城镇,以区域性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带动新城(组团)和小城镇的发展。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第二十二条 市域人口至2015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19万人。至2030年,
13、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63万人。第二十三条 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为17619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60。至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为25427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75。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二十四条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二副、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为咸宁市域中心,包括主城区、梓山湖新城(组团)、向阳湖新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等城镇。二副为市域副中心,包括赤壁市区、通山县城。一区为咸赤嘉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三轴为以京广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用线、107国道等
14、构成交通带动轴;以潘家湾沿江产业、咸宁温泉谷、通山核产业、九宫山旅游产业组成垂江产业推进轴;沿陆水河流域形成旅游发展轴。两带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沿杭瑞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公路形成南三县生态特色发展带。第二十五条 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市域资源,加快主城的发展,积极促进新城(组团)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城镇,规划形成五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至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72万人。第二级为赤壁市区以及通山县城。 至2030年,赤壁市区城镇人口规模为4045万人;通山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820万人。第三级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城区以及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梓山湖新城
15、(组团)、向阳湖新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至2030年,嘉鱼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619万人;崇阳、通城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519万人;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城镇人口各35万人,总规模为13万人;梓山湖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13万人;向阳湖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各为4万人;汀泗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5万人。第四级为重点镇,主要包括双溪桥镇、桂花镇、赵李桥镇、官塘驿镇、车埠镇、簰洲湾镇、陆溪镇、官桥镇、九宫山镇、洪港镇、南林桥镇、大畈镇、白霓镇、沙坪镇、路口镇、青山镇、石南镇、麦市镇
16、、五里镇、北港镇、马港镇等21个重点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规模为1.11.5万人,总计城镇人口25万。第五级为一般镇,高桥镇、大幕镇、新店镇、黄盖湖镇、余家桥镇、茶庵岭镇、神山镇、柳山湖镇、中伙铺镇、新街镇、渡普镇、高铁岭镇、官桥镇、闯王镇、磁口镇、燕厦镇、大路镇、杨芳玲镇、黄沙镇、厦铺镇、南林桥镇、桂花泉镇、路口镇、石城镇、肖岭镇、铜钟镇、港口镇、高视镇、金塘镇、沙坪镇、关刀镇、五里镇、沙堆镇、塘湖镇、大坪镇、四庄镇等36个一般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为0.40.7万人,总规模为18万人。第二十六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职能结构,全面提高整体功能水平。第一级城市主
17、城区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纺织、森林竹林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第二级城市赤壁市以三国文化旅游业、电力生产等能源以及棉纺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通山县以核电高效清洁能源、山地旅游及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第三级城市嘉鱼县以化工、能源和水生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崇阳县以医疗卫生材料加工制造以及山地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城以涂附磨具、云母加工制造、高效清洁能源和山地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咸嘉新城以精细化工、船舶制造、纺织印染、港口物流、商贸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赤壁港口新城以能源、制造业、服装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金
18、桂湖低碳产业新城以绿色环保循环产业、研发业为主导产业;梓山湖新城(组团)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非动力核产业为主导产业;贺胜新城(组团)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非动力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汀泗新城(组团)以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向阳湖新城(组团)以生态农业旅游业、商业贸易、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第四级城镇双溪桥镇以苎麻纺织、机电、建材和防护用品工业为主导产业;桂花镇以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赵李桥镇以茶叶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官塘驿镇以竹木加工、水产养殖和建材业为主导产业;车埠镇以茶叶加工、麻纺加工和水产养殖业为
19、主导产业;簰洲湾镇以化工能源、食品、蔬菜、轻纺、建材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陆溪镇以蔬菜、织布、建材、机械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九宫山镇以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洪港镇以石材、楠竹加工和矿产开采业为主导产业;大畈镇以清洁能源、石材、水产养殖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白霓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青山镇以水电、食品、蔬菜、水果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石楠镇以药材、茶叶、粮食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麦市镇以云母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北港镇以食品、医药、茶叶、陶瓷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马港镇以云母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陶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五级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
20、环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村镇生活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物资流通等产业。四、市域产业发展规划第二十七条 市域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主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等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第二十八条 农业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九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优质桂花基地,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咸安区16万亩、崇阳6万亩、通山3万亩、通城2万亩、赤壁2万亩、嘉鱼1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咸安区双溪、马桥、向阳湖、横沟桥镇约5.8万亩,嘉鱼县高铁岭镇、官桥镇、陆
21、溪镇、渡普镇等6.7万亩,赤壁市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车埠镇、赤壁镇约7.5万亩;优质楠竹雷竹基地,建设规模300万亩,其中250万亩楠竹、30万亩慈竹为主的纸浆竹、20万亩以雷竹为主的笋用竹;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规模140万亩,其中嘉鱼县50万亩、赤壁市35万亩、崇阳县15万亩、通城县15万亩、咸安区15万亩和通山县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规模25万亩,其中赤壁8万亩、通城县5万亩、咸安区8万亩、通山和崇阳4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优质水稻基地规模150万亩,其中咸安区25万亩、赤壁市40万亩、崇阳35万亩、通城35万亩、嘉鱼10万亩、通山
22、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通山5.8万亩、崇阳1.8万亩、赤壁7.9万亩、通城3.5万亩、咸安0.7万亩等,嘉鱼0.3万亩。第二十九条 市域第二产业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完善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生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第三十条 市域第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纺织服装业、森工造纸业、冶金建材业、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第三十一条 市域服务业发展思路积极完善和提升消费型服务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
23、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拓展生产型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十二条 市域服务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三十三条 打造现代交通枢纽,强化咸宁市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和水运方面的优势,构建以公路为骨架的区域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整合铁路、公路客运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一体化的客运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咸宁旅游发展。在横沟桥镇以东建设支线旅游机场。第三十四条 加快建设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适时向南延伸至赤壁、长沙;建设咸宁至江西省宜春、吉安的咸(宁)宜(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咸宁市 城市 总体规划 2010 2030 64
限制150内